成都博物馆新馆镇馆之宝

 

文物见证成都历史“石头会说话”系列  石犀修复保护的故事:每天都要为它做“面膜”  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成都...






文物见证成都历史“石头会说话”系列

石犀修复保护的故事:每天都要为它做“面膜”

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出土文物做了进一步研究, 然后考古人员用吊车将石犀搬回文物保护中心。接下来,文物保护人员分三个步骤对其进行了处理:第一步就是脱盐,第二步对表面风化进行加固,第三步对它进行局部修复。2012年春节,经过修复的石犀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的金沙太阳节上与市民见面。经过短暂的展出,石犀又搬进金沙遗址博物馆内“闭关”,接受专家的进一步保护与修复。

负责石犀文保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专家杨盛向记者介绍,从目前保存状况来看,石犀的保护效果非常理想。除石犀左侧屁股及左侧腹部处因当年施工打桩轻微受损外,石兽十分完整。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文保室内,石犀接受了文保专家的“私人订制”服务。有意思的是,为达到脱盐目的,专家们利用超纯水机每日为石犀做“面膜”,让其身体里面的盐分全部被置换出来,表面已经恢复到最初的红砂岩本色。修复保护工作早已完成,这个石犀现在已提前进驻成都博物馆新馆展厅。下个月成都博物馆新馆将正式向公众开放,它将作为镇馆之宝展出。

专家:石犀是中国石刻艺术史上最早的大型圆雕艺术作品

四川大学考古学教授林向倾向于天府广场出土的石犀与李冰所做镇水兽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古蜀人风土习俗和意识来说,牛神、犀牛神皆为镇水之神。”

“根据它的体态、背上类似铠甲的肌肉造型以及屁股的形态,应该是以犀牛为原型雕刻的。”成都市博物院院长王毅说,由于石犀的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所以不排除它与“李冰造石犀”有关。他说,石犀是比较早的圆雕石刻,这种圆雕石刻在中国发现极其罕见,可能是迄今为止四川发现的最早的大型圆雕石刻。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员向以鲜对中国古代石刻艺术有深入的研究,近著《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为海内外首部全面梳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发展的编年史著述。他告诉记者:以前学者指出其年龄2000多岁,保存非常完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认为它是中国雕塑艺术史的重大考古发现。我在发掘现场,凭经验判断它极可能是战国中晚期作品,硕大而略显粗笨的形体,威武又憨态可掬的表情,都体现了一种早期大型石雕的特征。这个石犀应该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石刻艺术史上最早的大型圆雕艺术作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易立研究员也持这一观点。

天府广场石犀

  档案

2013年1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成都天府广场钟楼下挖出它的时候,它的耳朵、眼睛、下颔和鼻子仍然清晰可辨,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造型极萌。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

埋藏在西晋地层以下。最早埋于秦朝、最晚埋于西晋,但它的制作年代早于西晋。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是目前成都市区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圆雕石刻,具有极高的考古与艺术研究价值。推测应该是人为埋藏,和当时朝代更替有关。

最早发现的时间是在1973年,天府广场钟楼挖地基时就被发现。曾经能够“重见天日”的它由于种种原因被回填,这一睡又是几十年,2010年10月7日,代表一代人记忆的钟楼被拆除,将在原址修建天府大剧院。2013年1月8日在成都市天府广场旁东北侧的四川大剧院工地被发掘出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关注 四川帛贝彗实业有限公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石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