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埂土埂网格埂埂埂之美

 

在贵州,你开门见山,随处可见人类为生存而创造的痕迹,那就是满山遍地的石埂、土埂和石土混合埂撑起的层层梯田...



在贵州,你开门见山,随处可见人类为生存而创造的痕迹,那就是满山遍地的石埂、土埂和石土混合埂撑起的层层梯田梯土。自古以来,人类就开始开垦坡耕地,修筑土埂和石埂,获得更多的耕种面积,防止水土流失。

贵州山多,山地丘陵占了国土面积的92.5%,由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5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占3.5万平方公里,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特别是石漠化现象严重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群众生产条件和生存条件较为恶劣、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于2010年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至今已连续实施6年,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据了解,贵州省每年约有11个县开展治理工作,每个县每年投入治理资金1250万元、治理面积3570亩。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有效解决了项目区水土流失问题,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土”,而且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促进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致富、同步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贵州省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绝大多数为石埂坡改梯,石料缺乏的地方搞了少量的土埂坡改梯或网格护埂坡改梯。在石料丰富的地方,尤其是存在“卧牛石”的坡耕地,采取石埂坡改梯方式是最佳选择。通过清除“卧牛石”,不仅为石埂砌筑提供了石料来源,而且可以提高30%左右的耕地面积,这对解决我省人多地少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下而上仰望,砌筑形成的一条条石埂仿佛一道道城墙,弯延曲直,别致风景,展现出人类改造山地、绝地逢生的精神。不过,从生态景观角度来看,绿色味相对差一些。

那么,有没有符合生态景观要求的坡耕地治理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我省威宁、玉屏、思南、务川等地都有成功实施非石埂坡改梯的案例。威宁县在石料缺乏的地方因地制宜搞土埂坡改梯或网格护埂坡改梯,通过栽种鸢尾、黄花菜、黑麦草等护埂植物,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让埂坎绿起来,既解决了工程点石料不足的困难,又节约了治理成本,更为可喜的是,治理后的坡耕地生态景观良好,呈现了自然和谐之美。





笔者调查统计了威宁县近几年实施的不同护埂方式的坡耕地治理成本。对8—15度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若采用干砌石护埂方式,每亩造价在3300元左右;采用土埂加植物护埂方式,每亩造价在1500元左右;采用网格护埂加埂坎绿化方式,每亩造价在3000元左右。由此可见,土埂坡改梯造价远低于石埂坡改梯,网格护埂坡改梯造价略低于石埂坡改梯。

我们再来看看施工技术难度。石埂坡改梯采用机械开采配合人工开采石料、人工砌筑工艺,没有什么技术难度问题。土埂的施工技术难度稍大一点,主要体现在埂坎的稳定方面,一般采用机械开挖配合人工筑埂工艺,受强降雨冲刷的影响,埂坎容易垮塌,需进行多次修补方能稳固。网格护埂施工难度较复杂,但也是较为成熟的施工技术,网格混凝土可以采取现浇也可以采取预制的方式,一般的施工单位都能做到。因此说,不管采取什么类型的护埂技术,施工技术不成为障碍,都是很容易解决的。

事实上,我省梯田比比皆是,这些建在崇山峻岭间的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水系发达、层层叠叠,虽历经几百上千年的风雨,不仅十分稳固、长期发挥着作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聪慧的贵州各族儿女,而且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特别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朝相辉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生态之美。我省形成的梯田基本上是土埂,少量是石埂或土石混合埂。著名的如从江加榜梯田、丹寨高要梯田、花溪高坡梯田、余庆红渡梯田、惠水摆榜梯田、开阳松林梯田、赤水宝源梯田,无一不是以土埂梯田为主。据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对黄平县谷陇镇包脚里古梯田群的调查统计结果:该梯田群梯田面积共7257亩,梯田数为14654块,其中土埂梯田7153块,占梯田总数的48.8%,土石埂混合梯田1695块,占11.57%,石坎梯田5806块,占39.62%。

笔者认为:采取土埂或网格护埂坡改梯技术,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生态景观良好,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可以大量推广。

总之,不管是土埂、石埂还是网格埂,都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都应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护修复生态为目的,保持“水土肥”为重点,不断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在贵州,当你看到满山连片的梯田梯土,那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的杰作,一道道弯弯曲曲的埂埂坎坎,垒起一片片希望的田土,不管是哪个季节,“她”都是好风景,这就是“埂之美”。

【作者:杨光檄 编辑:黄锋  王顺 审核:王伟康】


    关注 水美贵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