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谈有苦衷,但导盲犬不说

 

这只狗,不仅是人类的伙伴,更是人类的眼睛。多少人能如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它们?...





这只狗,不仅是人类的伙伴,更是人类的眼睛。多少人能如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它们?

叶敏仪摸到了寓所的楼梯口,摸索着准备开门。她的另一只手紧紧地抓着Rally身上的鞍把手——出了这个熟悉的大门,她的前行就要靠Rally的指引了。

因为青光眼而完全失明十余年的叶敏仪,算是香港最早几位拥有导盲犬的失明人士之一。她手里牵着的五岁雌性美国拉布拉多犬Rally,就是带领她行走的“眼睛”。

有人说,一座城市对导盲犬的接受程度,约等于这座城市的文明开放程度。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香港这座国际化都市,导盲犬的引入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并且正在努力减少社会的排斥。

▲叶敏仪跟着Rally的指引通过马路。


香港“导盲犬史”

其实在1975年,香港曾有两位幸运的视障人士,得到德国居港人士支持,获得香港有史以来的首两只专业导盲犬。但由于经验和配套不足,这两只导盲犬来港后相继死亡,之后香港就一直没有导盲犬为视障者提供服务。

直到四年前——2012年,在一位眼科医生和两名视障人士的倡议下,香港导盲犬服务中心成立。他们致力将导盲犬服务本地化:繁殖血统优良的幼犬、有系统地培训导盲幼犬及成犬、提供导盲犬及其使用者的配对训练、提供日后的跟进服务、培训本地专业人才,使这项服务能扎根香港——且中心训练的导盲犬是免费提供给视障人士使用的。

那一年,已经失明9年的叶敏仪还在使用白手杖(盲杖)应付日常的出行。但因为白手杖只能探到地面的障碍物,无法避免高一点的东西,叶敏仪还是经常因为树枝、行人的雨伞而受伤。

彼时已经快失去出门信心的她,知道香港将要引入导盲犬,几乎立刻提交了申请。到2013年4月,她幸运地被选中,赴美国接受了26天的导盲犬相处训练(测试使用者与导盲犬的性格、走路速度、相处模式等)——并与Rally成功配对,把它带回了香港。

渐渐适应香港潮湿、人多车多的情况之后,Rally成了叶敏仪生活中的“眼睛”,更成为生活中最贴心的陪伴。



“Rally,go。”因为狗狗准时的生物钟,每天早上七点半之前,叶敏仪就要起床照顾Rally去厕所、喂狗粮、喝水,然后才是自己吃早餐。如果没地方要去,主人带着狗,再一起睡个回笼觉。

出门则对双方都是个挑战。

前几年,香港总共只有三四只导盲犬,大部分人对体型较大的拉布拉多都有一点警惕的心理。在乘坐电梯、地铁、巴士时遭受质疑、在进入餐厅时被不客气地“轰走”,都是叶敏仪曾无奈面对过的困境。
叶敏仪跟着Rally的指引逛商场


“可能因为我看起来视障不太明显。也试过上地铁之后被人闹,搞到要报警。” 叶敏仪苦笑着说。其实导盲犬经过专业训练,严格自律,并且本身品种特别温和,也不具有攻击性——这些特性,随着这两年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接受。叶敏仪认为现时的出行比早年好了很多。


在路上Rally若需要上厕所,就会被套上一个清洁袋
与一般的宠物狗不同,导盲犬“有职责在身”。只要套上导盲鞍,Rally就会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脸上原本的撒娇好奇统统一扫而光,只是严肃地听从指令,前行、蹲下、等待、避开障碍物。而回到家、脱下导盲鞍,Rally又是一只活泼的拉布拉多,喜欢玩具,喜欢跟别的狗玩耍,喜欢跟主人撒娇,还特别喜欢吃香蕉。



因此,当导盲犬工作时,需要记住“三不一问”。



“准导盲犬”的困境

要把导盲犬“本土化”,幼犬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与人类工作相似,培训一只导盲犬要经过实习、培训、试用,然后才能上岗。在犬出生后,它先要被送到志愿者家庭寄养一年,就是实习期。在实习期,志愿者先要为犬立规矩,也要让它做“社会化训练”,尽可能见识更多的世界,等正式工作,才不会因突发状况而不知所措。

香港律师Andrew Lam 和妻子 Valerie Wong,就在2014年成为寄养家庭志愿者。他们把1岁的雌性拉布拉多Charlie接回家,Andrew每周带Charlie上班两天,让它体会“早上坐车上班,在办公室等待,中午一起吃饭散步,下班之后逛商场买东西,回家吃饭”的规律生活。
Andrew帶著Charlie上班。


其他时间,Charlie就跟着Valerie去超市、邮局、银行,甚至跟去做头发,接触不同的人和宠物,也从中培养Charlie自控(听从指令,不冲进商店,不吃路人给的食物)的能力。

Andrew家其实本身有一只宠物狗,两只狗狗相处融洽,但待遇略有不同。“Charlie要多出门,但不可以学宠物狗的那些指令。比如说‘握手’,转圈等,这些以后会干扰导盲犬为主人工作的东西,都不可以教。不然如果路人突然跟导盲犬玩握手游戏,对视障人士来说多危险?”Andrew解释说。

对Andrew和 Valerie来说,培训Charlie的最大困难,是路人的不友善。

虽然Charlie在训练中会穿着“导盲犬训练”的专业夹克,但因为牵着狗的是健全人士,很多民众不能理解。“遇见过有人在电梯、公园里看到导盲犬之后大叫,说话也特别不好听,比如带着这么大只狗就不要坐电梯啦!不要出来吃饭啦!态度非常差。”
Andrew在午休时间帶著Charlie训练,
Charlie穿着显眼的导盲犬训练夹克


“很不舒服。其实我们什么都没做,为什么会遭遇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呢?我们是正常人都会遭遇这种情况,那如果是真的视障人士,他们遭遇的会是什么?”

“其实问题很简单,没有训练中的导盲犬,又怎么会有成熟可以工作的导盲犬呢?”

不过,Andrew和 Valerie认为,训练Charlie的一年多来,周围人对于导盲犬的接受程度持续增加,但期间受到的歧视还是让他们更加关注视障人士的生活环境。



在香港,要培养一只合格的导盲犬,除了对幼犬的血统有要求外,还需要花费一年至两年的时间,耗资30多万港元。2014年12月香港统计月刊指出,香港有174800名视障人士,约占香港人口2.4%。按推算,约有1700名人士需要导盲犬服务。而目前香港合资格的导盲犬却仅有不到40只。

这个情况也在中国内地出现,据央视报道的数据,内地的视障人士数量是1300多万人,导盲犬数量大约只是其二十万分之一。如果把目光投向全球,导盲犬数量也比想象中少很多。即便在拥有导盲犬最多的美国,相比1000万的视障人士,一万多只导盲犬仍显很得不足。

无论在哪个国家或者城市,培养导盲犬本身就需要耗费极高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为了给予视障人士一个更友善而公平的环境,给工作犬一个更感恩的情感回报,大众能够做的,该是用更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和支持它们。
本文为通说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


《通说》


责任编辑:王小垣本文作者:王小垣

--

香港中国通讯社出品


    关注 通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