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民俗:正月不剃头

 

剃头有很多讲究,也有很多禁忌,“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是流传在鲁北地区的风俗,这里还有个传说。...



做有滋有味有营养的文化快餐

发表原创作品,请关注:jdlc2016

作者:初绍庆


作者简介:

初绍庆,滨州市作协会员,著有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在《中国教育报》《农村大众》《作家选刊》等十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在省、市征文中多次获奖。
鲁北有个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它的来历,也不明白它的原意,甚至连“剃头挑子”都不知道是什么了。



现在头发长了,就到理发馆,剪头、烫发、美容,一套的“流水作业”,“进门时乌头宰相,出来时白面书生”。可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根本没有理发馆,剃头匠每天挑着挑子,走乡串户。你的头发长了,在家门口让他给你剃一剃。



剃头匠的挑子,一头是一个上窄下宽的座位。座位下三层小格子,每个小格子都有一个抽屉,里面盛着剃头的工具:剪子、推子、磨刀石、梳子等。最下面的格子里,装着木炭。另一头才是剃头锅子。下面是火炉,上面放个锅子,里面盛着水。用的时候,炉子里放上木炭,一天都不会熄灭,锅子里的水什么时候都是热的。因此才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说法,后来延伸为一厢情愿。在锅子一边,有一个木架,上面放着火碱、肥皂。最上边挑着一块厚厚的布条,有三寸宽,一尺多长。别小看了这块布条,它作用可大了。那时候剃头,是用剃头刀子贴着头皮刮头发。剃头刀子钝了的时候,在布上荡一荡,立马就变得锋利无比。



剃头匠挑着挑子做生意,从不叫喊,也不知道有什么讲究。他们讲的是诚信,什么时候到哪个村,在哪个地方住下剃头,好像早就约定好的,每个月都很准时。因此头发长了,等到那个时候,尽管在家门口剃头,其他时间就要跑到剃头匠家里去了。



剃头,在农村有很多讲究,也有很多禁忌,“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是流传在鲁北地区的风俗,这里还有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户姓沈的人家,娶妻李氏,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叫沈勇。沈勇非常孝顺。二十岁那年,春节前他去看望生病的舅舅。他舅舅无儿无女,老伴儿也去世了,孤单单一个人生活。沈勇看到舅舅病重,就住在舅舅家照料,春节前没有顾得上剃头。春节后,他看到舅舅病情好转,回到家里。母亲看到他头发长了,让他到剃头匠家里去剃头。刚剃完头回到家,舅舅家来信了,说他的舅舅病故。他听了,立即向舅舅家跑去。



舅舅家亲近的人找来阴阳先生,看下葬的日子。阴阳先生看了看穿着孝服的外甥,问:“他不是没儿没女吗,你是他什么人?”沈勇说:“我是外甥。”只见那算命先生掐着指头,子丑寅卯的算了半天,然后一跺脚说:“哎呀,你舅舅就死在你的头上。”外甥不解地说:“我舅舅是生病死的,怎么会死在我头上?”阴阳先生说:“正月里不剃头,剃头妨舅舅,你舅舅就是被你剃头妨死的。”沈勇听了生气地说:“过去我怎么没听说,正月剃头的多了去了,怎么没有妨死舅舅的。”阴阳先生一本正经地说:“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从今往后正月剃头,一定会死老舅。你如果不信,今年剃了头的人,正月十五前后,定会死舅舅。”在一边的人听了问:“那怎么办?”阴阳先生又掐着指头算了算,说:“还有破法,不过一个人一种破法。”大家着急地问:“什么破法?”阴阳先生看了看大家,慢条斯理、神秘兮兮地说:“天机不可泄露。”说完,站起身来拍了拍屁股走了。那些正月里剃了头的人,只要是有舅舅的可慌了神,都去找那阴阳先生,询问破解的方法,为此阴阳先生发了一笔小财。现在看来,这也就是阴阳先生借机骗人钱财的伎俩而已。可“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却流传很广,一直到今天。没人来剃头,剃头匠也就没有生意可作,正月里只能“撂挑子”了。



这话虽然是迷信,仍然有些人信以为真。有一个年轻人,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还赌博,父母被她活活气死了。父母死后,他仍不思悔改,照赌不误,家底很快被折腾光了。到了春节,连过年的钱也没有了,他就到舅舅家去借。舅舅看到他,就想起被他气死的姐姐,气就不打一处来。指着他大骂:“你这个败家子,气死了你的父母,你还有脸来这里借钱,滚出去!”舅舅越骂越气,随手拿起粪叉子就打,吓得他一溜烟地跑了。从此,他对舅舅恨之入骨。初一刚过,他剃了头,并在舅舅门前晃来晃去,舅舅一家人谁也没搭理他。头发刚长出来,他又去剃了头。一个正月剃了三遍头,他舅舅依然结结实实,硬硬朗朗。他生气地说:“什么正月剃头死舅舅,我剃了三次了,那老东西还不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鲁北农村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他们说的有名有姓,绘声绘色。



在博兴湖滨一溜边河崖,剃头技术最好的要数一位姓安的师傅,他的祖上三代都是剃头匠,到了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人们喜欢称呼他“小安师傅”。多么难剃的头,到了小安师傅手里都会服服贴贴。特别是不满周岁的孩子,剃头的时候又哭又闹,一般的剃头匠很难下手。这位小安师傅时常准备着玩具、糖块之类的小东西。给孩子剃头的时候,一边哄着,眨眼功夫就剃完了。



小安师傅和他父亲都有很多故事,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讲着。他父亲是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有一次,他来到北村,一个财主要剃头。这个财主是出了名的吝啬鬼,每次剃头都有一个条件:只要割破一块皮,就扣他一文钱,割破三块就白剃了,一文钱也捞不着。很多剃头匠给他剃头,从没有拿到过一文钱。安师傅看了看他的头,也觉得很棘手。这人的头就像一块生姜,孤拐琉球。安师傅剃了大半辈子头,从没见过这样的刺儿头。既然来了就剃吧?安师傅还没有剃到一半,已经两块地方割破了。这时安师傅心想,这剃头钱是捞不着了,干脆不要了。一不作二不休,扳倒葫芦流了油。他拿起剃头刀,在财主头上一阵乱划,那财主疼得像杀猪似地嚎叫着跑到里屋去了。安师傅乘机挑起挑子就走了,从此再也没去过那个村庄。后来听说,打那次后财主剃头,再也不敢不给剃头匠钱了。



待到小安师傅剃头时,挑着挑子剃头的行当已经没有了,开始在家里办起了理发馆。有一次,一位穿着讲究的青年人来找小安师傅剃头。但见这位青年人嘴里不干不净,说什么剃头匠是下三滥,是奴仆,人们瞧不起,以后儿子连媳妇也难找。小安师傅听了,气得浑身发抖,恨不得给他两剃头刀子。但他忍住了,不动声色。他一边剃头,一边摸着他的头说:“现在,人没有人了,都是些猪头狗耳朵。”那位年轻人听了,刚想发作,他从镜子里看到小安师傅手里那明晃晃的剃头刀子,没敢出声。小安师傅脱掉白大褂,挂在他面前的镜子上面说:“来,今天看看老爷的手艺。”说着剃头刀在年轻人头上飞舞起来。一会儿功夫,小安师傅放下剃头刀说:“好了,走吧!我给人剃头收钱,你的,就不要了。”说着他把挂在镜子上的白大褂拿了下来。那个年轻人从镜子里一看,顿时傻了:“这…这…这是什么头?怎么还有个‘八’字?”小安师傅慢条斯理地说:“是狗头,有眼无珠的东西,没看到还有个‘王’子么?”年轻人刚想发作,小安师傅拿起捅炉子的火柱骂道:“滚,你这个畜生!”那个年轻人吓的屁滚尿流地跑了,从此再不敢来找小安师傅剃头。一直到现在,他们父子的故事,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现在那挑着挑子剃头的已经完全消失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剃头的方式也越来越先进,剃头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但“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还在鲁北民间流传着。



【版权说明】本文为原创作品,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鲁北乡俗文化系列原创美文:

李一鸣:《磕头》

王鸣亮:《民俗的内涵》

王晓振:《起名儿》《贴对子》

牟海静:《回娘家》《烟花怒放的日子》

初绍庆:《南河东高跷》《走亲戚》《唱大戏》《逛庙会》《叫李马》《闹花灯》

初守亮:《丈八佛庙会》

刘树明:《记忆中的丈八佛年集》

盖建红:《曹王杂耍》

冀新芳:《阳信秦家台子》

宋来喜:《剩井的传说》

朱儒明:《蒸饽饽》《门前有棵软枣树》

张洪梅:《那时候 我们这样过年》

德修:《柳桥阻击战》《兴福李府的传说》

鲁勇丽:《那些芬芳 只在故乡》

李娜:《赊小鸡儿》

句点:《博兴人闯关东》《骆宾王在博兴》《村南那排倔强的白杨》
以上美文尽在“句点论策”
微信搜索“ldlc2016”
“进入公众号”尽揽
原创美文 先赞后转吧↓↓



    关注 句点论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