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十大科技新星”名单揭晓

 

2015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十大科技新星”名单揭晓...

2015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十大科技新星”
名单揭晓
(按姓氏笔画排序)
学校为进一步加强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和支持,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提高科研质量,开展了“华中科技大学十大科技新星”评选。



王建

单位:光电国家实验室

研究方向:集成光电子和光通信技术

王健教授实现了芯片级Tbit/s光互连、Pbit/s超大容量和435bit/s/Hz超高频谱效率轨道角动量光通信,在提升频谱效率、信息容量、信道数目、传输距离上均为目前最高纪录。

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是“973计划”课题负责人,同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ntific Reports 6篇、Optics Express 9篇、Optics Letters 9篇、英文特邀论文2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2次,获邀在光通信最具影响力国际会议OFC 作1小时专题特邀报告(19位专题特邀报告人中唯一一位中国学者)。



王康丽

单位:电气学院

研究方向:电力储能新技术

王康丽副研究员围绕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新型液态金属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新成果。在2015年度发表(含接受)A类SCI论文7篇(其中6篇为通讯作者)。其中“硫掺杂的无定型碳作为高性能储钠负极的研究”发表在RSC旗下顶尖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20.523)。授权发明专利两项。她同时入选了湖北省第六批“百人计划”(已公示)。

王康丽目前承担国家“973计划”青年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及国家电网公司基础性前瞻性科技项目1项。在前期液态金属电池研究的基础上,与上市公司威胜集团开展液态金属电池应用研究(2015/01-2017/12,1000万元,共同主持)。



付英双

单位:物理学院

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

付英双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其项目“低维体系电子结构和性质” 得到5位通讯评议专家全A的评议成绩。该项目执行年限为3年,资助资金150万元,其中直接费用130万元。

付英双以第一申请人兼通讯作者的论文被Nature Communications接收。他与合作者发展了一套实空间扫描隧道谱技术首次精确测定了拓扑表面态电子的兰德因子。该工作在2015年底被Nature Communications 接收,并于2016年2月24日在线发表。2015年2月,付英双获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学术成果展示奖。



张海涛

单位:自动化学院

研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

张海涛教授主要从事模型预测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年在国家优青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将模型预测控制从单个体推广到群集动力学系统,揭示了个体预测智能对于群集协同涌现行为的关键作用机制,据此提出了分布式预测控制策略,应用于群体机器人协同控制;提出了记忆减退型非线性系统的约束预测控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纳米柔性电子制造的纳米静电喷印和原子层薄膜沉积过程。2015年参编Springer专著一部,发表SCI论文13篇(含在线发表3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2篇,IEEE汇刊8篇;授权专利5项;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成果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获得国际自动控制顶级期刊IEEE TAC的杰出审稿人奖,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委会委员和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李志纯

单位: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交通行为经济学

李志纯教授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在运筹与管理科学领域著名刊物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和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以及区域科学著名刊物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等SCI/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担任国际SSCI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编委。其指导的硕士生王亚东获得2015年度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周军

单位:光电国家实验室

研究方向:可穿戴式能量转换与存储器件

周军教授针对人体的低频运动特性,建立了压电驻极体动态机电转换模型;研制了动态压电系数达~200 pC/N的压电驻极体薄膜,实现了对声音、脉搏等人体生理信号的监测及人机交互传感器阵列;根据驻极体发电纤维在应变下的电荷转移规律,构建新型应变传感器器件原型,用于电子皮肤;发明了全透明纸基柔性驻极体发电器件,研制出智能电子标签器件原型。上述研究成果以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1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3篇)、ACS Nano (1篇)等。相关研究成果被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tific American、C&E News等专题报道,被评价为“重要的进展”。

他同时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已公示)。获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



徐戎

单位:基础医学院

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纳米医学

徐戎副教授在纳米药物治疗乳腺癌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于2015年投稿Nature biotechnology(IF=41.5),该论文现已被正式接收,徐戎为第一作者。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Cell Reports(IF=8.358)1篇,Scientific Reports(IF=5.578)1篇,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IF=2.487)。1篇受《医药导报》杂志邀请,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综述1篇。

2015年其项目“多孔硅纳米载体携载siRNA靶向DNA损伤修复基因Rad51提高三阴性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研究”获批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的“湖北省卫生计生青年人才项目”资助。另外,徐戎还于2015年6月获邀在湖北省药理学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陶波

单位:机械学院

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

陶波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是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5年度,已公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入选者。近年来,他围绕高性能RFID(无线射频识别)制造工艺机理、装备研发和技术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研制了国内首台套全自动高性能RFID标签制造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实现出口,研究成果在三一、西电、武重、美的、华为等10余家大型企业得到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起草国家标准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被引200余次,应邀参与撰写英文专著两本。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



廖小飞

单位:计算机学院

研究方向:面向大数据处理的系统软件

廖小飞教授主持了“863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单篇论文谷歌学术搜索引用最高380余次,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5,公示结束)、国家优青(2013)、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2009),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2),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两项。

2015年,他研制了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内存计算模拟器(已开源)和大数据处理的运行时性能优化机制,并与腾讯、华为开展技术合作;在IEEE/ACM Trans.(ToN、TPDS、TCC、TACO等)及ATC、CGO等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录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



翟天佑

单位:材料学院

研究方向:光电功能材料与微纳器件

翟天佑教授是“青年千人”、国家优青,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主持基金委项目两项,参与青年“973计划”项目1项,主要从事低维无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微纳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110篇,引用5300余次,H因子41。

2015年以来,他任Science Bulletin(材料领域,IF=1.6)副主编;入选“汤森路透2015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共有168人次(含港澳台地区)入选,我校仅1人入选);以通讯作者发表(含接受)SCI论文2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7篇),包括Prog. Mater. Sci. (1篇,IF=27.42), Energy Env. Sci. (1篇,IF=20.52), Adv. Mater. (2篇,IF=17.49),Adv. Funct. Mater. (2篇,IF=11.81),NPG  Asia Mater. (1篇,IF=10.12),Small (2篇,IF=8.37) 。
编辑:松松
资料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关注 @华中科技大学 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注 华中科技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