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创行(二):临安“太阳公社”

 

我们要建设一个理想社区,让人类回归自然,让孩子回归天性,让父母回归家庭。...





每天都有人怀抱梦想,走向远方,只为“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谨以这些故事,与您分享信念、温暖与力量……

共享创行(二)
临安“太阳公社”

文>王宏宇、赵雷
“太阳公社”生态社区,建于2013年,于风景秀美、污染极少的临安市太阳镇双庙
村,在长达三公里的封闭山谷内进行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旅游观光度假、生态餐厅体验、自然教育等领域的综合发展。作为占地五百亩左右的生态农场,“太阳公社”的“领地”是一条长3.6公里的狭长山谷,500多亩流转成片的稻田像枝叶一样,铺展在进山公路两旁,猪舍、鸡舍、羊舍则分布在附近的小山谷里。大麦、水果、蔬菜也都分成小区域分开种植。“太阳公社”又超越一般的生态农场,它还是一个完整的大社区平台,包括了生产、体验、消费等完整环节,同时也是按照有机农业的核心方法组织生产,力求降低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力求发展出一种更有效并值得推广的农业发展模式。
成立背景


社长陈卫以前管理着一个2000亩面积的大型有机农场,那时,他根据一般的管理经验,把农民像产业工人一样进行量化考核,除草、施肥、采收,什么时候干什么活,花多少时间,都一一细化。“但是效果不好,因为每个人的专长、年龄、体力都不一样”。陈卫发现,即使请来人力资源专家,也只是多花一笔人力成本。难道农业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这个问题在陈卫心里生了根。

因为喜欢吃猪肉,陈卫和几个朋友打算合伙办养猪场。为了吃到小时候那种猪肉味道,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有许多小山谷、有干净的水和连片土地的地方,这样动物们有独立的空间,又能喝到安全的水、吃到安全的食物。太阳镇双庙村,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为了动员村民们流转土地,陈卫向大家描述农场的发展方向。他说,日本人的人均收入是二三十万人民币,而日本农民是六七十万人民币,这是因为日本农民所属农协和当地的家庭主妇们的主妇联合会形成了订单式购买,按需种植。他还说,双庙村的这个农场就要走订单式的路。这时,有村民举手说,“那么你来带我们一起干,我会种菜”。这个瞬间,陈卫被触动了,他想,为什么不让村里的人加入,每个人干自己拿手的农活呢?就这样,太阳公社意外成立。除了养猪、鸡,后来还有水稻、玉米、水果以及30多种四季蔬菜。公社有20多个负责生产的社员,他们只干自己最擅长的。比如罗金林,他只管20亩水稻;杨根强,他照料着100只猪;罗阿姨,看护着500多只鸡。他们工作得得心应手,不用什么量化考核,一样把农活料理得妥妥当当。


“找一个小山谷,养有机猪,吃放心肉,种有机粮食和蔬菜。”这是杭州市民夏浙海的理想。而在太阳公社,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和夏浙海一样,为自己订购一年安全食品套餐,是每个社员加入太阳公社的最初想法。目前,太阳公社社员达300多人。“有了社员就有了订单,农民快乐种地,按需生产,不愁销路”,陈卫说。按照太阳公社收费标准,社员每年交2.5万元,每周都可获得5斤大米、3斤猪肉、10斤蔬菜、一盒鸡蛋以及一个月2只鸡或鸭的供给,以冷链配送到社员家中。

“我们想开拓社员中心后面的荒地,让社员可以带上孩子,割草整地,亲近大自然,了解农事。”类似这样的信件,陈卫一年要发出几十封,播种、除草、收割……每遇农事节点,陈卫就向社员发出邀请。通过互动,让城市人与农村人建立起合作与信任。
运作机制


“公社总部”是由旧农居简单装饰而成的。进门就是农产品展示区—白菜、萝卜、草莓、芹菜、南瓜、冬瓜和蜜蜂,不一而足。有意思的是每个农产品都有生产者的肖像和身份介绍,这是对生产者的尊重,也有利于产品质量的追溯。据我们采访当地的农民得知,太阳公社里种水稻的社员有11个人,每个人负责20亩地,太阳公社会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社员种植。采访的罗师傅告诉我们,他2015年65岁,加入太阳公社快两年了,是第一批社员。加入太阳公社后,他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收入,跟往年相比加入公社后,年收入增长了70%,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一斤水稻由往年的7.8角/斤上涨到4.15元/斤。加入公社,他很满意也很幸福。


“公社+农户”,创新组织经营方式。先集中流转土地经营,由“太阳公社”统一流转太阳镇双庙村400农户的600亩土地,形成公社与农户的新型承包生产关系。承包的土地建成水稻种植区、畜禽养殖区、蔬菜种植区和屠宰分割区等家庭社区53个。然后让生产社员认领种养,把每个社区分成若干种养单元,从农户中抽签产生“一对一”的生产社员。“太阳公社”对生产社耕地、育苗、播种、收割等关键生产环节的指导与服务,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对社员收益进行“兜底”。“太阳公社”与每个家庭社区签订承包收益合同,统一收购每个社区的产品,确保每个社区每年至少可获得保底收入3.5万元。通过设立农业生产风险基金,用于弥补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生产损失,保障每位社员的利益。另外,太阳公社还吸收城市会员加盟。以收入较高、关心食品安全、向往乡村生活的城市家庭为主要对象,采取缴费会员制,吸纳城市消费者成为“太阳公社”的消费会员,共建共享生态农村成果。目前会员除了能定期收到配送的食物,每年还有2次实地体验机会。


“增收+赢利”,实现公社与农民双赢。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太阳公社”重点保障全村农户的土地租金收入、家庭社区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其中,土地租金每年600元/亩,一年一5年,每5年增长100元/亩,第一年支付30余万元,户均增收800余元。2014年,53个家庭社区平均收入突破4万元,户均增收4200余元。全村实现工资性收入400万元,户均增收8300余元。2015年开始,太阳公社大力培育新型民宿,已整体收购和修复民房7幢,年底前建成投用,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年。另一方面,“太阳公社”建立增值盈利模式,实施全程有机生产,保证农产品有机属性,大幅提高了农产品价值和盈利空间。如普通大米市场价格2-3元/斤,公社有机大米价格10元/斤左右;普通鸡鸭价格50-60元/只,公社的售价260元/只。重建农业信任,通过网上了解、实地体验和产品品尝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实现了较低成本获得真正品质农产品的目标。同时,依托城市消费会员的“回归乡愁”,拓展了创意休闲观光、乡野文化体验和自然生态教育等多种农业内涵,实现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了公社的发展竞争力。


 “城市+农村”,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太阳公社”不仅给当地农户带来增收,更加速推进了所在村庄的建设。截至目前,公社已投入1200余万元,未来三年计划投入4200余万元,全面改造区域内的功能分区道路、水利和环境设施。同时,临安市结合城乡环境大整治,启动实施“太阳公社精品线”项目,一条代表农民丰收喜悦的红色调精品线已建成亮相。通过“太阳公社”当地村民人均收入实现了翻一番,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实现了由经济较为薄弱向充满生机活力的村转变。2014年,全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正不断向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靠近。与此同时,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太阳公社”依托城市消费会员资源优势,不定期组织开展送知识、送文化和结对帮扶等活动,积极为当地村民免费开设和提供法律、医疗、教育、经营等方面的讲座与服务,让村民得到“家门口”的专业服务,进一步缩短了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文化、知识和视野等方面的差距。
结语


“太阳公社”社长陈卫喜欢讲一粒种子里有整个宇宙的故事。他想把“太阳公社”打造成一个理想社区,让人类回归自然,孩子回归天性,父母回归家庭。我明白了,“太阳公社”为什么叫“公社”,不是要搞“一大二公”,而是体现规模经济、产销对接、专业生产、融合发展理念的现代农业组织。怀揣“永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理想,几个志同道合的杭州人来到太阳镇双庙村当起了村民、农夫,在田地里栽下美丽农业的共同梦想。如果你也怀揣同样的梦想,他们在临安等你……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所有图片来自于新浪微博:太阳公社有机农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扩展阅读 
社群“心”动力:新型社群组织形态的机构与中心(上)

社群“心”动力:新型社群组织形态的机构与中心(下)

共享创行(一) 来自台湾的“幸福果食”

中国文化的“角色”智慧

整体还是分类?——对“社会角色”理解的中西差异
如果您有想推荐的“共享”案例,请给我们留言吧!
关注“我们讨论会” 

ID:WMtaolunhui


    关注 我们讨论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