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001 多年以后,我们能否回到自己的故乡?

 

话说回来,多年以后我们能不能维持现状的面目,依然是个问号。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土地的开发和环境的污染,大概会成为我们另一个回不去的理由。...



说几句:

这个微信号荒废太久,新年开始,打算在这里开一个新的专栏,叫《正经》,用于讨论一些不太正经的问题。你们可以在评论中向我提问,或者参与讨论。只有问题有价值或者好玩,我会用这个问题作为标题,以这种方式来督促我多写点字。

金猴腾云,花香满城,手上得来如意,心中阳光充盈,好年好运来,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大吉!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除夕,我们的风俗是在家里拜祭祖宗。祖宗的牌位设在老屋子里头,但母亲打扫完老屋子说,这屋子估计撑不了几年,快塌了。按我们这边的风俗,父系的祖宗和母系的祖宗是不能同屋的,也就是不能合并;老屋子快塌了,也不能往我们现在住的地方搬,意味着那边的祖宗将无处安放,这是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老屋子早就快塌了。几年前我还一直在盘算着应该在家里建房子,并购得一块宅基地,想适当时候建房子,以后退休了回来住。

但这两年,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似乎欠妥,一个想法慢慢在覆盖原来的想法:我似乎回不来了。理由如下:一、朋友都在外面,故乡的朋友圈逐渐疏离,能联系也就那么几个人,没有增加。多数回老家的朋友的共同感受是:无聊。二、人老了其实更离不开城市,离不开城市的医疗等公共资源。三、不少同事朋友没有回家过年,原因是“老人不在了”。四、终究需要“择一城以终老”,现在的回家更多是一种仪式,我们的电脑和手机发生的所有联系,关系网络还是在工作生活的城市,回家就成“低头族”。

如果建房子是为了“祖宗的居所”,很难避免空置,就是一种浪费。而另一边,我这一年多时间里都是寄居在我妹妹家,和他们一家四口挤在广州城中村一套六十多平方的房子里,拥挤不堪,对城市的住房有强烈的刚需。

列举以上种种,是因为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碰到的难题,而是很多异乡人的共同处境。这是根与叶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很多人都成为“没有故乡的人”。

有朋友会说,那你可以回来呀!这样就不会有冲突了。

恰恰相反的是,很多朋友还是往外走。以一个师妹为例,在她本来在潮州湘桥区的一所初中教书,同事家长都喜欢她,但月工资为2400元,在今天已经很难过日子。所以这个春节之后,她就会举家搬迁,到东莞一所私立学校去工作,月薪大概是税前10000元,与原来差距为4倍。一所城市的教育就是这所城市的未来,这样的想法只会出现于堂而皇之的公文里。教育和文化对于很多当政者来说,是可以随意涂抹的胭脂,因为很难出政绩。这是一个折射,大概可以让我们看到人力资源在不同城市中间的再次分配,这种分配十分彻底地拉开了贫富,以至于一个中学教师愿意放弃传统观念中十分重要的所以“公办编制”,而选择离开。

就像我当年离开这里,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我不愿意活在一个“熟人”的社会规则里。这个游戏规则会很干脆地告诉你,在三线城市,如果你在各种部门没有“熟人”,你将什么事都做不成。大城市也有“熟人”和“人情”,但很多时候不是显性的规则,只能算是潜在优势,而且随着政府服务意识的提高,整个社会的运作成本会减少很多。

话说回来,多年以后我们能不能维持现状的面目,依然是个问号。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土地的开发和环境的污染,大概会成为我们另一个回不去的理由。


下面是我昨天在老家拍的图片





















    关注 陈崇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