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史概要(二)

 

杨柳青年画史概要(二)...



至于木版印刷年画起于何时?至今尚乏实物根据。按《东京梦华录》卷十曾记有“贴灶马与灶上”和“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知北宋期间木刻印刷的年画,民间已普遍贴用,且样式繁多,可是从题材来看,大都还没脱离宗教的内容。后来甘肃黑城发现的两幅约为辽金时期遗留下来的版画,一题“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一题为“义勇武安王”,前者形似小说扉页插图,后者仍属“神马”一类的“圣象”。到了明代,随着纺织、矿冶、陶瓷、造纸等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且每行都有“行会”和行头。基于当时经济上这一特点,文学和版画艺术也呈现出群芳争秀之景象;富有人民性的民歌、小说、戏曲、传奇等不朽佳作的迭出,刺激了版画插图和印刷业的飞速发展;印刷术在字型上有了铜、铅、锡、木等活字的应用;版画插图方面刻工往往兼能自行拟稿,置绘刻于一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也就有对自己的美术家——民间艺人——要求他们创作出来更符自己心意的美术品,而那装饰室内供人欣赏的、又含有吉祥意味的木版年画艺术,也就在上述这一基础上融合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优点,而渐行发展起来。到了晚明万历年间,版画黄金时代之呈露,小说、戏曲几乎是无不附图,更促进了木版年画形式的完美和成熟。如存于国内最早的两幅年画:“九九消寒图”(弘治元年——1488——刊刻)和“寿星图”(隆庆元年——1567——印刷)作比较,就可看出前者只是单线拓印,后者已是木版着色了。创于明末杨柳青的年画,最初也是和“寿星图”一样,同是先用木版印出线纹后,再用彩笔填色而成。后来即使采用了木版套色,然而艺人为了仍保持其固有的传统绘画之风格,在最后一道工序还要将人物的头脸衣饰等重要部位,加以敷粉施金晕染一番。这样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一种既有遒劲工丽的木刻韵味,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风格——即后世人们评论画品时所常引用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味”之格调。

我国木版年画产地广布全国各省,由于各地人民生活条件和风俗习尚的差异,形式上又都有各自的特色。在北方有河北杨柳青、东丰台、武强、张家口、北京、河南灵宝、郑州、朱仙镇、山东潍县、兖州、泰安、山西汾州、大同。长治、太原。西北有陕西凤翔、汉中,甘肃天水。南方有安徽临泉、毫县、宿县、太和、阜阳、界首,江苏南通、无锡、苏州、南京、上海、福建泉州、潭州,江西九江、南昌,湖南辰州、邵阳滩头镇,广东佛山,浙江绍兴,广西柳州,以及西南的四川绵竹、夹江等地,都有年画作坊或纸马店印制年画。就中历史悠久,产量、质量较高,而艺术性又具有典型意义的,当推河北的杨柳青首屈一指了。

明时方志称杨柳青叫“柳口”,因地富产杨柳故名。光绪年间全村共有七千户。地势背倚子牙、大清两流,南有运河弯绕村前,交通发达,水运方便。故市是美丽动人,清崔旭的一首“杨柳青谣”:

满釜鱼羹气味腥,小船偶傍树荫停;

侬炊香饭郎沽酒,两岸春风杨柳青;

织蒲女嫁弄船男,裙子深红袄浅蓝,

小轿一乘船载过,郎在河北妾河南。

扫描下方二维码
及时关注吉祥微刊的最新动态


    关注 吉祥画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