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去上厨艺学校

 

在食谱遍横的今天,厨艺学校教得可不是这个。...





有不少朋友问我上周在 L'a rome 的厨艺课效果如何,大部分都问有什么新食谱。但一所好的厨艺学校所传授的,可比一本食谱书多得多。

 丨 手法和经验 丨 
食谱书里的手法总是抽象的,比如“混合后搅拌均匀”。

是液体混入固体,还是固体倒入液体呢?用什么工具、沿什么形状、多快的速度进行搅拌呢?最后的均匀是看不到颗粒即可,还是要表面光亮才行呢?

这些问题极少有食谱书能说清楚,而学院派的老师不仅有理论基础,又有多年的后厨经验,往往对手法与食材有精准的匹配和解释,还会传授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



手法尚有迹可循,经验更像是师傅出招时的灵光一现。

殳俏写旧时学厨,“厨房里的武功秘笈,全靠师傅一张嘴悠悠道来,如果当时走神没记下,师傅不会讲第二遍;各种刀工火工独到手法,师傅也常常出其不意的演示一下子身手,电光石火间,机灵的徒弟捕捉到了,鲁钝的孩子一时没看明白,唯有使出更拙的劲,死守在师傅身边,等着下一次机会来临的时候,自己能够比上一次进步一点点。”

而如今的厨艺学校有现场演示、专门的问答时间,老师还会不留一手的盯着你学。
 丨 安全和效率 丨 
平时我们搅拌食物的习惯是左手扶盆,右手竖直划圈。如果要搅拌浓稠的食物,这样的动作不仅搅不快,还容易伤到手腕和右肩。

在课上,助教将盆侧夹在左臂和身体之间,右手水平划圈。这样发力轻松了许多,也避免肩膀过度紧张。



再比如切菜,惯常动作是用左手按住食物。而在切榛仁时,老师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从两指间剖果仁,避免食材滚动导致手被划伤,着力也更轻松。

下厨有许多肢体动作,姿势正确不仅操作更顺手,更重要的是能避免受伤。



姿势正确让操作更迅速,而计划和流程是高效率的核心。

这次课程 5 天 13 款甜品,并不是逐个完成的。

千层酥的油皮需要经过 6 次开酥,第一天就开始做,每堂课开始和结束时都要取出来擀一遍。而咖啡挞和芝士蛋糕都需要的挞皮,就一次性多做一些冷冻起来,之后就不用再做一遍了。

好的老师不仅教给你单品,他的课程安排也是值得参考的范本。

 丨 规矩和精神 丨 
黑乎乎的厨师鞋又笨又丑,但防滑防烫还防砸,某天不小心倒翻热水或利器落到脚面时就会庆幸多亏了这坨黑橡胶。

所谓“规矩”,都是前辈吃亏攒下的教训,或吃苦换来的行业尊严。



至于精神,厨师也是个手艺活,得有匠人精神。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数年如一日地锤炼技艺。

但苦心钻研并不是一味放大细节和外表。

近年国内流行马卡龙,市价甚高,有些甜品师过度追求裙边和表皮光滑等指标,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口味。连“甜品界的爱马仕 ”Pierre Hermé 家的马卡龙表面都有颗粒,但从没有人否认其地位,丰富的口味与内馅已经令人折服。

厨房里的“匠人精神”,当要抓大放小,坚持品质,为追求更好的口感不断创新。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厨艺学校课程,老师和助教都非常好,既有职人坚持手艺的不卑不亢,又有办学者对学生的诚意和耐心,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而我自己也从”尽心尽力做出好东西”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喜悦。



最后,如果你对厨艺课程感兴趣,我的回答是:

如果你没有太多厨房经验,那么先买本靠谱食谱书试做几次。基础问题在书里或网上都找得到答案。

如果你热爱下厨却苦于工作繁忙,那么一些工作室开办的周末班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没办法很系统很深入,但有学到一两个招牌单品,可以给生活增色不少。

如果你不满足于仅仅完成某一些单品,而是有心专研、决定做一做厨房间的学问,那么一所好的厨艺学校可以给你更多收获。



希望大家都能在厨房寻得一方天地。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有趣的生活
不如来给堆糖投稿吧!
详情请点击:你这么有才华,为什么不投稿?


    关注 堆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