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狂草学习—“古诗四帖”中的技法和精神张力

 

​学习张旭《古诗四帖》后,没有谁学了一脸的《古诗四帖》,这样的方法就是学古人的精髓而不是学他的形貌,我们学到的全是精髓,但最后拿出来的不是《古诗四帖》,但要你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的学习和一般的业余学习不一样...

——  华山李澎书法工作室招生  ——
常年班:常年招生,随到随学
培训地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研修楼(原陕西省教育学院)
联系方式18792827255  18682920979   李老师
微信:华山李澎  QQ:443426364


学习张旭《古诗四帖》后,没有谁学了一脸的《古诗四帖》,这样的方法就是学古人的精髓而不是学他的形貌,我们学到的全是精髓,但最后拿出来的不是《古诗四帖》,但要你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的学习和一般的业余学习不一样,业余学习是写不象,是大部分人写不象,少部分人写的很象,我们做的是要让你学不象,这不是一个技术的概念,而是你的视野更开阔,以禅宗的说法:开始是“看山都是山”,后来是“看山不是山”,而最后是“看山还是山”。我们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大家已经有了一个新的感觉:简单地做一个好书法家和打造一个具有专业艺术素质的书法家,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个写字写的很好的书法家,他的专业艺术素质未必就很好,一个人蒙头写字,勤学苦练,用水滴石穿的功夫学习书法,最后他也取得了成功,但他的未必就能具备书法的专业素质,而今天我们对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写草书有了这个专业素质,你可以迅速地成功,等你养成了这个专业素质,写魏碑,你会迅速成功,写唐楷也会迅速成功,这就不是一个草书就能匡定你的问题。跟着一个名家,认真学习书法,然后,创作的书法作品能参展、获奖,这是现阶段大部分书法家的愿望。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这样一个目的,而是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是要提高你的书法专业素质。所以,你们回去以后,给书法同道说说我们的魏碑是怎么学的,草书是怎么学的,专业学习是怎么训练的,什么是专业的书法素质。
但在技法上的成熟还需要加以时日。教育它不象做生意,能马上见效,它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就象雨水慢慢渗透到土地里,表面上看不出大的变化,实际上,它已经潜入到你的思想、选择和行为之中,而且慢慢在起作用。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确定的目标非常具体,就是人人都要成为大师,都是以个人的成功与否来评论教育功过,实际上,个人的成功与否与教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很多情况下的成功是社会机遇,而不是教育的本身,教育起的作用是珍视一代人的素质,它和成功与否无关。三十年来,教育的急功近利是社会最大的祸害,每个人都要追求成功,考硕士、考博士,要当教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去伪造论文,弄虚作假,甚至于象大学教授这些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也在干这种斯文扫地的坏事,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可信度,这说明整个教育体系出现非常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做的这个事情是培养你的专业素质,我不负责你的成功与否。如果有了这个专业素质,再加上机遇,你的成功的概率肯定比别人高,所以培养专业素质是第一。在这里学习的同学不要指望直接就能成功,你有了很好的专业素质以后,成功还要有人生的机遇,没有很好的机遇,你有再好的专业素质也不行,没有素质有了机遇你也抓不住,这个时候素质就很重要,素质的盘子越大你能抓住的机遇越多。我们工作室十年以来有很多同学在这里学习过,有专业素质就看不起别人,会把机遇丢掉,所以要求同学们无论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一定要谦和待人,你本事那怕比别人好,也不要和别人抬杠,拿着本事和别人抬杠这是第三流的水平。

“骨力”。

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意思是因为毛笔是软的,才使各种奇奇怪怪的艺术表现出来。毛笔是软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写出来的线条肯定也是软的,而经过训练能用软的毛笔把线条写出“骨力”,这是这两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以“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推出我们的一个观点,即“惟笔软才有骨力生焉”。从这个观点理解“骨力”的概念,比如,我们用狼毫笔、桑麻笔这些笔毫较硬的毛笔写出线条的“骨力”相对容易,但这个线条骨力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如果我们用纯羊毫这些笔毫很软的毛笔写出线条的“骨力”,这才是一个高品质的“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从矛盾的正向和反向之间寻找一个均衡。追踪线条“骨力”的第一个要素是书写工具。我们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毛笔的特点是软毫,这反而要求写出来的线条要有“骨力”,如果没有了“骨力”,就失去了书法艺术的基础。从物理特征来说硬毫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我们认为这个“骨力”质量不高。比如,王铎的草书,大家都觉得他的线条很锋利、很刚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写字很少用软笔,二是作品的材料大都是绢,硬毫的毛笔再加上质地很硬的绢,线条的“骨力”容易出来;如果让他在宣纸上用软笔写草书,未必有这样线条“骨力”。现在我们所做的训练,是研究草书线条的艺术表现,书法中每一根线条都有丰富的内涵,而我们的训练方式是,针对“骨力”的艺术表现,从最难点开始做。线条“骨力”表现的第一个难点表现在工具和材料上,就是以羊毫笔在宣纸或毛边纸写出线条的“骨力”。
追踪线条“骨力”的第二个要素是书体。草书线条的“骨力”显得特别重要,而且草书中“骨力”要比篆、隶、楷中的“骨力”更难把握。“骨力”中,骨是指骨胳、力是指力量,它在静态的书体如篆、隶、楷中比较容易理解。如篆书《峄山碑》,线条有没有骨力,人家一看就能看出来,只要看到哪一笔线条掌控的不好出现抖动,就可以认为这个线条没有“骨力”;或者笔画位置不对,回锋不规范,这些也可以理解为没有“骨力”。所以,在静态书体中,判断或者把握“骨力”的难度系数比较低。隶书和楷书线条有顿挫,它的把握也相对比较容易。篆、隶、楷的每一个笔画是独立的,对它们的线条“骨力”的把握和理解,只要每一笔认认真真的做到,就可以把百分之六十的“骨力”做出来。但“骨力”在草书中的表现最难,草书是动态的书体,它不是一笔笔写出来,“骨力”在动荡中最容易出破绽,会因为毛笔的笔锋、墨色等原因出问题。所以,草书在一定速度下和运动中完成线条,在这样的环境下,草书骨力表现要比篆隶楷更难,这是骨力表现的第二个难点,它表现在动态书体和静态书体的比较上。用更软的毛笔写出线条的骨力,在运动中把握线条的骨力,这是对书写的挑战。我们的学习是在做一个研究,它越是难我们越要挑战它,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意义。

如果把“骨力”拆开,骨和力有着不同的解读,按古代书论的外形和内质说法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形和质关系。孔夫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相当于外在,质相当于内心,形和质的区别在于:形是眼睛看的见的,质要通过理解才能感觉到,通过理解去抓住它。以形和质相区分“骨力”,它属于质,而骨和力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指向上的概念,骨是指线条似“一柱擎天”的本身,它是品质的内在(存在)要素,力是线条力度的外延(表达)要素。换句话说,我们讨论“骨力”是针对线条的艺术表达,这两种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力是尽量让你直接看到它的表达方式,骨是存在于你的感觉之中,而且平庸之辈感觉不到。骨和力,一个指向存在,另一个指向表达,骨的存在,有骨和没骨是一个边界,而力有强弱之分,除了有力和没力以外,还有用力方式是否妥当的关系,它的表达的强弱这个线条中还有一个分别。对于骨力性质的第一个判断:按其形和质或外和内区分,骨力都属于内属于质,不属于外也不属于形。如果对骨力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内质中也有一个存在和表达的关系。骨就如:一大堆人中的一个老书法家,他不动声色,没有表情,你和他一谈,如沐春风,这个人是高手,你不和他谈,他不会在你面前“显摆”。骨在你的线条中应该无所不在,但它决不张扬;力就如:一个所谓的名人,他整天在外面晃悠,拚命想引起大家注意,就象我们常说半瓶子拚命要晃悠。力在线条中尽量要表达出来,让大家感觉到它的存在。骨力是内质,但骨和力又有差异,这是对骨力性质的第二个判断:就其骨和力单独概念而言,骨属于内属于质,力属于外属于形。“抛筋露骨”显然是一个贬义词,它反过来证明线条中不能露骨,凡是露骨的都是不好的线条,都是败笔。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骨力”,是指骨和由骨带出来的力,在这两个字并用的时候,是大家通常不大注意力的存在,骨倒是大家注意的重点,因为骨的本身就包含着力,没有力气就没有骨的存在;我们说做人要有气节,要有风骨,其实这其中都包含着力量的成分,我们现在所说的“骨力”是这么一个概念。因此,你如果判断线条中有没有骨力,抓住骨,力肯定存在,同样,抓住了力,骨也肯定存在,所以,骨力在这里是连缀词,它存在骨表达在力。
练习眼光。

要求从张旭《古诗四帖》或怀素《自叙帖》中,把线条中明显有骨力、略微看得出一点骨力和软弱无力的线条,以及如“抛筋露骨”的骨力的线条找出来,把这几种类型从字帖中举出几个例子来。眼晴的练习很重要,如果看不懂古代的字帖,就是盲目书写,只有把字帖看懂,了解了“骨力”的分类,然后你的手才能追上去。眼光不行,手法肯定也是不行,因为,你的手就不知道往哪里追,所以我们今天的训练从眼光开始。对于眼光的练习,我给大家提出四条线索,要求大家从字帖中找出:①缺乏骨力的线条,缺乏骨力也指没有骨力。同学们尝试一下,在经典的字帖中,会不会有一些线条没有骨力,比如线条和线条之间的连带;就是一个经典的法帖,它不可能每一根线条骨力都很强,都很强就会是一个调子,它强弱一定存在于交替的过程之中,有很强的、有很弱的甚至有的连带是不需要骨力,也可能在同一笔中有意让它没有骨力,以造成一个节奏,让有骨力的部分得到强化。②隐含骨力的线条,线条表面看起来貌不惊人,一点也不张扬,但线条内含筋骨,力的表达强烈的程度非常一般。③宣示骨力的线条,这种线条有很明显的骨力,骨力很强,风骨俨然。④夸张骨力的线条,也就是我们俗称“抛筋露骨”的线条。这四种类型骨力,存在于字帖之中,但它们是一个被灵活运用的过程,你能够区分出来,对我学习来说很重要,如果你区分不出四种类型,但至少先区分开两种,能不能区分牵涉到后面练习质量的高低。

大部分人学书法的是拿它当作写字,所说的功力就是指写字时间的长短,写二十年和五十年相比,写五十年一定比写二十年功力深厚,这种观点在我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前面,它未必是一个正确的结论,如果,一个人错误地写了五十年,他的书法学习就毫无效果,如果学习的方法科学正确,你写五年要比五十年效果还要好。怎么样才能判断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学习方法,怎么样保证你的正确的五年胜过别人错误的五十年,关键在于你的眼睛,以及这个眼睛所依托的经典法帖。所谓的眼睛就是要有敏锐的判断,看的出法帖中存在的各种艺术信息;所谓的经典法帖是经过历史证明的古代最好的东西,这两样法宝能够保证你的五年超过别人的五十年。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作为保证,你的写字还是写字而不是学习书法艺术,如果你写了五十年错了五十年,最后养成的坏习惯就无法改变,就象大学里面书法专业招生一样,我们宁愿招那些没有写过字的学生,这样的学习没有习气,教什么学什么;那些已经有写字基础,大家认为很厉害的人,他的习惯已经固定,教他东西已经有了“抗药性”,对任何经典都用原来的习惯去抵制它或改造它,要把他的习惯扭过来,反而很费劲。比如我们把从没学过作为零起点,正确的方法是引导你往上走,它是一个正数的累加,如果你以前写过字养成了不好习惯,那么,你进入正确学习之前是一个负数,在接下去的学习中,先要把你从负数拉到零,再从零往正数上走,这样做的更加费时费力。所以方法很重要,我们每次给出的新题目都是这样的观点,先从经典,先从眼晴开始训练。
 图例一


从字帖(《古诗四帖》)中举出几个例子讨论一下骨力的四个类型。第一类是软弱无力的线条,是指缺乏骨力,比如图例一中①“之以万”几个字的部分线条,这些线条单独拎出来是软弱的,但在字帖中的这个地方恰好需要这样的线条,但我们在判断它的线条类型时不考虑上下语境的关系,只是孤立的对待线条。第二类是隐含骨力,图例一中②“难”、“宫”这些较粗的线条都属于隐含骨力线条,标准是线条非常有力量,但不露圭角,没有三角的线形,感觉不锋利的线条,这种都是属于隐含骨力线条。第三种是宣示骨力的线条,骨力比较明显的,这种例子就比较多,比如图例一中③“非不贵”中的这些线条,骨力很强,弹跳很厉害,第三种类型比较容易找到。第四类是夸张骨力线条,如图例一中④这个部分,线形很过分,给人感觉比较突兀,这种夸张过分的线条就是夸张骨力。

对于夸张骨力的线条,我们要站在另一个高度去看待它,我们今天看它为什么过分,不符合常态,是因为这时候大多数人的常态是唐楷,是用唐楷的标准来看它,所以大家觉得它很过分,但是,这里唐楷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去看也许它是对的,你看到这个东西很怪很有问题,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对你一点意义都没有,有的时候是有意义的。比如在魏碑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关注石花,还有衔接之处的节笔,石花不是写出来,节笔也不合书写规范,但是在某一个作品中具有特定的意义,表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所以,看到这个东西,不要急于下不好或很差的结论,有的时候,这个突兀的、“抛筋露骨”夸张骨力未必有不可取之处。有可取之处并不是要求大家拚命学它,它只是很多正常线条下的非正常的一笔,它在这个生态语境中的存在有它的意义,在众多正常的线条里面出一笔没问题,如果你把这个学来了以后拚命夸张,而且到处使用就不对了。是否能用和存在是否合理是两回事,“抛筋露骨”的线条在《古诗四帖》中有很多例子,正是有了这样的不合唐楷规则的笔画,你才觉得它很高古。

在做技法练习前多做一些分辨练习,这个分辨练习,对我来说不在意对和错,哪怕分错了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辨。对大多数人来说,能不能分辨无关紧要,如果你能把字帖中的线条分门别类的分辨出几种类型来,读帖的本事已经比大多数的人大,你的眼晴比别人眼晴分辨率要高的多。就这个意义而言,对错不是问题,不作分辨才是个大问题,不分辨就不是专业的学习方法,分辨的出来才有专业的眼光,我们的练习就要让同学们有这样的专业眼光。
图例二


图例二:④还不算夸张骨力,夸张骨力应该在“烟”字右上角的头部,普通的折不是这个样子,一般是比较圆的带过来,这个方折的部分写和很怪,毛笔好象做不出来,这倒是有点“抛筋露骨”的感觉;①处这些线条算是缺乏骨力,还有“霞”字往上翻的这个部分软,“肉多骨少”也是缺乏骨力;②③分别是隐含骨力和宣示骨力,这些判断都没有问题。
【广告页面】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或加微信  18792827255  咨询!


    关注 书画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