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汉与教师

 

拾荒老汉与教师----致敬!洗手看书的拾荒老人竟是退休教师,他还...



拾荒老汉与教师




----致敬!洗手看书的拾荒老人竟是退休教师,他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题记:拾荒老汉与教师,本来是不相关联的两类人,但是东阳市拾荒助学老人韦思浩老师却将他们连在了一起。
也许你知道,有一位“拾荒老人”每次在杭州市图书馆看书前都要洗手,也许你也知道这位老人已经离世,但是,你知道这位“拾荒老人”的真实身份是一位退休教师吗?他本可以享受这悠闲的退休生活,为什么要去拾荒呢?他的积蓄和退休金都去哪儿了?

“拾荒老人”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拾荒老人”的身世,你知道多少?

2014年11月,一篇名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曾引发广泛关注,报道主人公——一位75岁的拾荒老人,每次进图书馆看书前,都会自觉地把手洗的特别干净,这位老人当时名叫章楷,而没有用真名韦思浩。



然而人生无常,2015年11月18号,韦思浩老人在过马路时不幸被一辆出租车撞倒,后经抢救无效去世。

老人去世后,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爱书、读书的“拾荒老人”形象,他的子女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的“秘密”更是让人动容。

“拾荒老人”的秘密,你知道几个?

秘密一:拾荒老人真正的职业是:“韦老师”

老人1958年毕业于当时的浙江师院中文系(现为浙江大学),先后在东阳市万苍农中、浙江省医药学校、杭州市朝阳中学(现为夏衍中学)任教,1999年退休。退休后,早年离异的他独居杭州,生前拿着每月5000多元的退休工资。50多岁的秦邰(化名),是杭州某学校的老师,韦老师是秦邰的高中数学老师,两人是师生也是忘年交,他们一直没中断联系,韦老师退休后走动最多的就是秦邰。

提起高中时的记忆,秦邰用“什么都会”形容韦老师。“当时他教我们数学,但偶尔语文、物理、化学、地理,甚至英语,他都会指导我们。上世纪80年代,分科没现在这么细,但像他那样什么都会的老师,现在也很少。”

1991年,韦老师调回了杭州,继续他的教育工作,直到1999年从杭州朝阳中学退休,当时他已经是中学一级教师了。



秘密二:58岁时取得浙江大学毕业证书

“父亲是中学全科教师,因为一些原因他没读完大学,但他爱学习的习惯一直没变。他喜欢去图书馆。”老人的二女儿韦汀翻着父亲精心保存的证书,言语哽咽。

这些证书都是老人考取的——58岁时,他取得了浙江大学外贸经济专科教育的毕业证书。60岁时,他还参加了会计培训以及医疗培训。



秘密三:生活清贫,瞒着家人去拾荒

韦老师生前住的房子还是交付时的毛坯,没有任何装修,甚至连照明灯也是工地上的那种小灯管。房子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外,没有任何家具,墙角还有几个塑料瓶。

走进韦思浩的卧室,那一米宽的小床让人看着有些难过。床板是由几块板子拼凑的,木板厚度不均,睡着肯定会有些硌,房子里也几乎见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父亲每月退休金有5000元,起初我们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省钱,还到外面去捡废旧报刊。”韦汀说,“有几次我回杭州都没看见他,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就说去外面走走。没想到是去拾荒了……”



秘密四:资助贫困学生20余年

在“拾荒老人”生前用过的床垫上,摆放着一叠叠证书和信件,很多东西连老人的女儿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我们是在收拾爸爸遗物的时候发现的,没想到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捐资助学。”二女儿吴女士坦言,一开始她们也不理解,为什么父亲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退休金,还要过着这么清贫的生活,直到翻出这些。

捐赠是从1994年开始的,从最初的300元到如今的3000元,不过,韦思浩老师一直用“魏丁兆”这个笔名默默地捐资助学。许多学生给他的信件都已经泛黄了,从近处的浙江景宁县,远到黑龙江孙吴县,到处都有他捐助的学生。



秘密五:还给贫困学生回信,告诉他们学习方法

除了已经发黄的捐资助学凭证,韦老人的子女还在他的遗物中找到很多受助孩子的来信,仔细读一读学生们的信,发现老人还常给他们回信,鼓励他们读书,告诉他们学习方法,还寄书籍杂志给他们。

“每封信中,都有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爸爸不仅帮助他们,还一直关注他们的学习。”“他提供的方法自然是很好的,因为他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二女儿韦汀打开老人的包裹,“浙江省任教三十年教师荣誉证书”的红皮证书显眼发亮。



秘密六:身后捐赠遗体和可用器官

老人甚至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身后愿意捐赠遗体和所有的可用器官。

老人坚持阅读、求知若渴的样子,曾打动万千网友。竭尽所能、帮助他人,老人身后才被发现的故事,更给大家带来感动的余波。“有的人走了,但他还活着。”我们相信这是对老人最好的评价。

拾荒老人韦思浩背后的故事



一、杭州铜匠为拾荒老人韦思浩铸雕像 将捐赠给杭图
3月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月“中国好人榜”。东阳市拾荒助学老人韦思浩入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在杭州马市街小营公园旁,有一家经营艺术品的小店,门口挂着一块有 “铜雕”两个字的招牌。在这个小店里,7平方米的屋子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名人头像,唯独有一块上面盖着塑料膜。屋主人陈顺兴介绍,这是他刚完成不久的铜雕作品,说着他揭开了塑料膜,露出紫红色铜雕头像,一名老者坐着看着手里的报纸,报纸上写了四个字“为下一代”,铜雕的右上角雕了一行字“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拾荒老人韦思浩”。





二、一座雕像的众筹,引发一场关于“附议”的风波

一生平凡的老人走了,却不想身故后泛起层层波澜。

起初,有媒体提议,为韦思浩老人在杭州图书馆前立一座雕像,以此纪念这位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老人。

还没等这一提议有实质性动作,1月4日,微信公众号“浙大微鲁班”又发起了一场众筹:我们想为他塑一座像,就在浙大图书馆门口。在这篇名为《情动杭城》的微信文章末尾还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只需要你的一次转发写下我们的连环签名:我愿附议这个行动,愿那时,万物美好天堂,应该是有他所在的图书馆的模样。

这篇文章一经转发,很快感动了一部分微信用户,不少人表示“附议”。然而,仅隔一天,反对的声音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了。为什么反对?原因有二:一是有网友认为“浙大微鲁班”对老人的介绍失实,硬生生给老人套上了“浙大校友”和“汉语词典编写者”这样子虚乌有的头衔;二是网友们质疑,即便要纪念老人,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图书馆这样一个不对公共开放的阅读场所,号召大家众筹建老人的雕像,究竟有多大意义?不难看出,第二个原因才是反对这场众筹的主要原因。

参与讨论甚至争论的人越来越多,渐渐演化成一场“附议风波”。有讨论,证明这座城市没有忘记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有风波,至少说明在附议这件事情上,有人跑偏了。

那么,是谁跑偏了?网友们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意见虽有对立,传承却无异议

附议派观点 :继承发扬,需要形式

网友“一一”:读书要好好读,精神遗产要继承,雕塑也赞成建,有时候,纪念、继承、发扬,也需要形式。

网友“雷”:附议事件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立雕像本身,为提议附议者点赞。



反对派观点:众筹立像,意义何在

网友“小太阳”:如此煽情的文章,却看不出为老人立像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情怀真的是无处安放。

网友“乐”:老人的品行和人格,如烛光闪烁,给这喧嚣的、麻木的、冷漠的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他需要铜像吗?也许朴实的照片和故事更好,挂在图书馆的墙上,在他常去的喜爱的阅览室,永远与书香为伴,像一盏明灯,时时照亮我们的心。

中立派观点:深究无益,应重传承

网友“悍马是限量版”::应该传承一种精神,而不是每次都甲方乙方,在朋友圈里开辩论大赛。

网友“雅娟”:我想大多数人附议是认同老人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如今快媒体时代,没必要深究大家都想些什么。但是老人的学习精神和助学行善,一定是值得传颂和弘扬的,雕像不雕像已是其次。

细读网友们的评论,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虽有对立,但对于传承老人的精神这一点,均无异议。一位网名为“rome19”网友说了这样一段话,堪称精辟:在充斥着附议与反附议的朋友圈里,要不要建雕塑,有没有编过词典,是哪个学校的校友成为重点,老人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却渐渐地模糊了。老人热爱阅读的心,文明阅读的行为被我们忽视了,杭州图书馆开放大门欢迎所有人,即便是流浪人的善行也被我们忽视了。我们更想附议,倡导文明阅读,倡导全民阅读,多点漂流书亭,多点移动图书馆,多点24小时阅览室。

的确,在这场“附议风波”中,雕像成了老人的符号,而老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被遮蔽在雕像“伟岸”的身影里。在激辩甚至互相指责中,大家似乎都跑偏了。





我们不该忘记,有一名退休教师韦思浩,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拾荒者”,却成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拾荒者”。


    关注 顺心美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