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并不等同于残障人士,无障碍设计应注意五个方面

 

老年人对无障碍环境的依赖比其他年龄人群更多、更细致。我国的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建筑设计中的...



老年人对无障碍环境的依赖比其他年龄人群更多、更细致。我国的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建筑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问题有:

1.将老年人视同残障人士,无障碍设计普遍与针对残障人士的无障碍设计趋同。实际生活中,残障老年人并非主流,更多的只是身体机能的下降而已。

2.仅仅停留在“行动无障碍”的初级阶段,远不能从身、心、灵上综合地考虑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全方位“无障碍”的建筑环境、空间环境,让老年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能舒适、快乐地享受生活。

坡道、扶手、尺度其实皆有行业规范可循,此篇详谈适合老年人的全方位无障碍设计问题。

一、养老建筑及环境“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老年人在衰老的过程中,无论生理、心理方面均存老年建筑设计中应从五个方面关注“无障碍设计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问题,因此在”,即行动无障碍、感官无障碍、心理无障碍、社交无障碍、制度无障碍

这五方面的无障碍设计是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系统,无法尽数,因此在此结合一些案例探讨无障碍设计。

(一)行动无障碍的分析案例:
在此机构中,飘窗的设置使得室内空间效果、采光效率都有所提升,也丰富了室内空间趣味。但轮椅使用者如何开启窗扇成为不言而喻的问题,即使是相对健康的老年人,过深的飘窗台也成为开关窗扇的一大障碍,我国老年人身高普遍较低,浅进深、低高度的飘窗更加适用。
在此卫生间中,看似全面考虑的无障碍扶手等设置比较周全,但横向墙面扶手与马桶的距离如何不能满足老年人使用。同时报警按钮的高度也存在使用上的问题。老年人卫生间跌倒后,没有低位报警按钮,也无拉线式报警按钮,跌倒后如何第一时间自救报警?
上图为台湾某养老机构居住公寓部分至餐厅的必经之路,因为用地有高差,无法避免地产生连廊的坡度,但设计上巧妙地设置坡道坡度,并设在老年人每天从居住空间到餐厅用餐的必经路途上。能到餐厅独立用餐的老年人大部分为活跃健康型老年人,设计用这个手法,为这些相对健康的老年人创造了“有意设置的障碍”,让老人每天在不经意间,得到一些被动式的锻炼,提升他们的身体机能。
因此在行动无障碍设计中,并非完全的“养尊处优”式的娇惯型无障碍是最完美的。

上图是国内某养老机构阳台与室内交接处(反例),下图是国外某养老机构(正例)。老年人,特别是使用拐杖、轮椅者如何逾越这个看似不大的障碍?这不仅仅是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建筑构造和材料做法的问题,消除小小的障碍,需要建筑师的智慧。



二、感官无障碍的分析案例




老年建筑中,应运用色彩、灯光、饰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易识别的空间环境,避免酒店、宿舍、医院住院部式的千篇一律、千户一面。如上面几个案例,都在不同区域,不同房间提供了这样的识别系统。色彩及灯光的识别效果要远大于文字、看板、标识的识别效果。

在这个机构中,室内公共空间的灯光采用多组、多色温、多级控制。可以根据室外天气变化、时间变化等营造不同的室内光环境,为老年人创造更舒适的居住氛围。



三、心理无障碍




左面的机构,通过扶手、墙裙、地面样式及材质的精心设计,体现了“家”的温暖,相比之下,右面的机构室内设计就乏善可陈,医疗机构特性明显,更像住院部而不像老人自己的家。试想我们的长辈们,谁愿意住在医院而不是自己的家里呢?
这个机构中,设计师试图用一个上下层透空的空间,为上下两层空间的老人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提升机构活力。但实际上,给老年人带来了跌落的危机感,心理障碍导致防护网的增加。
这个楼梯间设计亦是如此,三角形的梯井,容易造成实质性的行动障碍、跌落危险,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因此防护网也成为弥补的不得已手段。



四、社交无障碍






老年人入住机构的适应期中,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社交的障碍。老邻居、老朋友、老同事等等几十年形成的社会关系和活动圈子均被颠覆。有老人仅仅是因为想回到原来的住所和邻里环境,故意给机构及服务人员制造很多极端事件的案例。因此如何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和圈子的空间尤为重要。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数量尽可能多、类型尽可能多、大小不一、承载活动不一的社交空间,应该是机构型养老设施的空间主角。开放的空间,温暖的环境,高效率的社交活动场所,均能或多或少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五、制度无障碍






养老机构中的空间、设备、部品设计均应“去机构化”、“去医疗化”、“去监视化”。
这是两个机构中,对于老年人行动定位、监测的装置设备,都很显眼,很“没有人性”,老年人希望的是“隐性的呵护”而不是“明显的监视”。
在这个机构里,设计者将每户老年人居住单元的起居室设置在走廊一侧,设计初衷是希望走在走廊里的老邻居可以看到户内老人、户内老人在起居室看电视、喝茶的时候也可以随时和走廊里的邻居们打招呼,目的是促进社交、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机构活力。但实际使用中,由于窗户的面积比较大,窗帘是由两侧拉向中间,在不拉窗帘的时候,室内居住者的活动被走廊中的人一目了然,完全没有私密性。但如果拉上窗帘,私密性有了,采光通风成了问题。于是,这个机构里的这位老人家(女性),发挥聪明才智,自制了一个从下往上拉的窗帘,拉倒一半,遮挡了下部视线,实现了私密性,上部仍可采光通风,甚至走廊里老人招呼一声也能出来小聚攀谈一番,岂不乐哉?

这个实例说明了,我们无论在机构制度设计、建筑设计中都是在规划老年人的生活,就必须细致周到地考虑老年人的真正需求,而不要以己鉴人,更不要强制性地规定、臆测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





(来源:中国中建养老设计)


    关注 养老新概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