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侠客记游11】梦回齐云

 

对于一场旅行而言,缄默是最好的伴侣。正如那个冒雪蹑冰的夜晚,白雪覆盖山道,虽行走艰难,母亲缝制的远游冠业...





对于一场旅行而言,缄默是最好的伴侣。

正如那个冒雪蹑冰的夜晚,白雪覆盖山道,虽行走艰难,母亲缝制的远游冠业已落满雪花;而榔梅庵内又一灯如豆辗转反侧,但山房外自丹崖滴落的水声却是齐云山送给霞客先生的见面礼-----天籁,总是伴随寂静而来。

1616年正月二十六,先生从休宁西门至岩下已暮,仍登山数里,那一刻的齐云山想必已是人鸟罕迹。白日的香火祈愿绕着丹霞山林还未走远,先生手中的灯盏却照亮了迷茫夜色中的天门。

已是四百年后,众人自蓝渡桥始,做探寻先生的齐云之旅,访先生心路。对于先生来说,自登封桥伊始,九里十三亭才是正道,那夜登山,道旁树丛因雪成冰,铮铮作响,伴随先生脚下木屐踩雪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为雪夜里的齐云更增添了几分清幽之气。而今日子不对,是孟夏时分,先生眼里“满山冰花玉树,迷漫一色”的景致此刻遁于无形。市县两级采风队一行二十余人从东亭村的坞溪直上,一路沟壑纵横,草木葳蕤,虽天上阳光耀眼得很,但山内却只日光斑驳,透过林子,像金片般落在每个人的身上。身陷山林,满目青翠,层峦叠嶂,深绿,浅绿,墨绿,一路鸟语花香。因为不载负使命,说笑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齐云后山久远的清寂被打碎,鸟儿扑棱棱地飞起很多回,闯入者们带着剩下的纯净欲与天地融合。



丙辰岁(1616年),正月二十七,先生一行三人前往太素宫,舍身崖;二十八日,又冒飞雪与友人抵达文昌阁;二十九日,虽“云开,日色浮林端,然而“寒威殊甚”,先生便在庵中听道士程振华“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三十日,大雪仍没有停止的意思,且又起了大雾,“峰峦灭影”,老友“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元阁”,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笃定安然模样;但二月初一一大早,终于见得“东方一缕云开,已而大朗”,便急急同友人伯化行双溪街,石桥岩,见棋盘石,进文珠庵,得观音岩,过芙蓉桥,将前几日风雪里的等待一一实现。

先生自云岩湖至五老峰的回程路线中走的是楼上楼景区的山涧下线,经过了楼上楼一带,因其崎岖难走,至今这条路也并没有成为游览线路。然今日既是探访和寻梦之旅,又跨越了400年的时空,纵是觉得再难走,也是要走的。



至龙吟亭的时候,真有些累了。众人以谈笑驱散劳顿,但想象倘若先生行走,应该不会这般喧闹。走路的时候,见队前红彤彤的条幅写“寻梦之旅,纪念徐霞客游齐云山400周年”,就想先生行走的画面-----雪后初晴,三两之人,行走山涧丛林,或观察地貌,或低声浅谈,空山鸟飞绝,千峰丹霞静。

楼上楼景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凿开的壁室,被人工镶了轩窗,置了桌椅。窗外正是绿意盎然,相比一路看到的植物,楼上楼的绿是更有新意的绿,仿佛故事对着窗内的幽谧发生,这内外的参差,使得楼上楼在这人烟罕迹的地方有了一丝玄妙之意。楼外崖上,是“仙人挂画”。



就是高处一块平整的崖石,铺天盖地的样子,上下有“轴”,像屋里挂的一副中堂。只是画面素净,看不见内容-----已是中午时分,难道是画中姑娘翩然而下,去为心上人燃一缕炊烟?

月华街上游人如织,走来走去的玄衣道士从容归置现代生活。先生下榻的榔梅庵早已不复存在,虽然从一开始,我就那么的喜欢这三个字。叹世间万物来往聚散,因缘际会,亦喜亦悲。

葱茏初夏,山路三十余里,汗流浃背。虽先生自离去两年后的秋天再次造访齐云山,只是仍未见最是生机勃勃的瑰丽齐云。我等亦然,风雪夜中破冰前行的沉默,独卧山房的清幽,舍身崖上对饮的豪情,雪后初霁的迫不及待,哪一项,也都不及400年前的先生境界。

所以,我想,我是因为这个而纪念先生的。


    关注 齐云山小喇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