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我们聊一聊写作与直播

 

死在工作台上,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小兄弟刘澍是《一站到底》的题霸、央视海昏侯纪录片的总撰稿,也是北师大的高材生,从一个工科专业考到文献学的研究生,凭的是超凡的记忆和不懈的努力。

上个月他提着一瓶好酒到我家给我送来了新作《大清棋局》,顺便秀了把诗才。90后居然还有人坚持写史,尤其在这个全民直播的时代,我感到非常震惊。这是他的第二套书,冲着六、七本去写,由磨铁陆续出版,令人期待。





华胥公子的《阳谋天下刘伯温》也上线了,这是我见过的第五本关于刘伯温的传记,抢IP的同志注意了。



《中国青年》杂志向我约了两篇稿,谢谢认可。纸媒难做,且行且珍惜。





可能有人会问:你们这帮遗老遗少还在这瞎折腾什么?自己撞死在沙滩上得了。我想了想,觉得这事有必要商榷一下。

码字好歹也算脑力劳动,码字的人又不傻,干吗一直做赚不着钱的事?徐小平老师说得好:每个创业者都应成为网红,用尽一切手段。

内容创业者也不例外。说不定哪天某个诗人就跑到天安门广场裸奔了。

当然,不能裸奔一次,而要把裸奔打造成可持续的产业链。比如到青瓦台裸奔,白金汉宫裸奔,每周一次,60秒直播,死磕自个儿,愉悦大家。

关于写字儿,不管是写书还是写专栏,我是这么看的:一旦VR全面铺开,实现《三体1》里的虚拟世界和《乔尼大冒险》里的奎斯特世界,浸没式的全媒体体验将使书籍和影视彻底终结。彼时只剩一种艺术形式,即第九艺术游戏。

这个过程不会太久,有生之年即可见。同时也意味着,这一代的文字工作者,将是最后一批写书的人。未来几十年中的某个节点,新书出版将降为零。人脑互联以后,文字信息都是硅基文明里的代码,像流水一样,不会保存也没有必要保存。比如,新浪的服务器要是被黑,微博上的海量信息便会蒸发,但是没有人care,因为永远有天量的信息被不断制造出来。

如果你有情怀,会发现“为往圣继绝学”以前是口号,今天成了现实,因为当下和以往的公开出版物将被日后的人工智能反复读取,对比解析。“最后一代自然人都在看什么书“应该是那时比较有趣的研究课题。

几年前我们看《黑镜》还觉得挺科幻,现在预言一一实现。所有人都拿着手机直播,不管是否冒犯了别人的隐私;所有人都只关心发生了什么,却从不思考为什么,也不打算让任何人与事在自己的记忆里停留哪怕片刻。

有一天你醒来,会发现《白熊公园》里的情景实现了。路人全部戴着面具,拿着手机拍摄你。你试图逃脱,却被包抄围堵,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孤独绝望中走向毁灭。

宇宙的结局是热寂,人类的热寂是人工智能。也许,资本和技术勾连起来对每个个体持续异化最终数据化是人类文明不可扭转的宿命。

PS:

推荐当代艺术家顾小平老师的作品。上个月他在798的白盒子艺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行走的墨线》,本来打算写篇文章抒发一下观后感,但落笔时才发现对自己而言这有点勉为其难。感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解读吧,毕竟人性的测不准和艺术的难以名状才是这个冰冷的宇宙最具永恒魅力的那一部分。










    关注 吕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