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养生的衣食住行

 

在炎炎夏日到来之际,如何养生?在此,作者结合中医《黄帝内经》的理论给大家“衣、食、住、行”支招。...

养生的衣食住行
浙江省中山医院治未病科  张卫星


今年的5月5日是立夏日。“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夏日已经开始了。在炎炎夏日到来之际,如何养生?在此,作者结合中医《黄帝内经》的理论给大家“衣、食、住、行”支招。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基于“天人相应”的理论,中医养生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严格意义上来讲,夏天是“养长”。《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为便于理解,首先要解释一下《黄帝内经》这段经文的意思。一年四季,每季三个月。夏季三个月,称为“蕃秀”,意为万物茂盛,孕育生机(秀有孕育之意)。天地之间相互交感,炎热的气温使水蒸气向上蒸腾,然后又变成雨水落下。所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行云雨之事,万物由此孕育,有的开花,有的结果。气温高和湿度高,以及日照时间长是夏季的特点。为了适应夏季的气候特点,人的作息需要与太阳同步,睡眠时间可以减少,晚上适当睡的迟一些,早上要早起,不要讨厌日光,但心情要宁静,不要轻易动怒,太阳使花蕊尽情的开放,人也要多出汗,使体内的气机得以宣泄,废物得以排出;夏之炎热,对应我们的生活也要活的热烈、奔放,就象把内心的爱表露出来一样。这就与夏季的气候特点相适应,是“养长”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种要求,就会影响到秋季的“养收”,患一种叫“痎疟”的病,也会影响到冬天的身体健康。

1.衣

夏天穿衣强调少、透、浅、艳。少,就是穿的少,可以露的地方尽量露出来;透指衣料要透气;浅是指穿浅色衣服;艳就是衣服可以鲜艳一些。这样就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无厌于日,……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的要求。穿的少而透气,利于皮肤的呼吸,汗液易于蒸发,带走体温,不易中暑;同时,穿的少可更多的接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促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生成维生素D前体,该前体物质再经过肝脏和肾脏的转化便可生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又是促进人体内钙离子吸收的“大功臣”,所以晒太阳即是补钙,可强壮骨骼。另外,深色衣服(尤其是黑色)中医认为与五行中的水相应,主藏,是吸收热量的,而浅色可以反射太阳光,会让人感到凉爽。既然夏天要活的热烈、奔放,自然衣服可以艳丽一些。

2.食

2.1食以时

《吕氏春秋》中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饮膳正要》说:“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食以时有二层含义:一是要定时进食;二是指吃正当时令食物。造化之机,奥妙无穷,什么样的季节气候特点,就会出什么样的食物,食之对人有益。这里要强调一下,现在反季节食物很多,尽量少吃。中医认为,“暑气通于心”,夏天炎热,清心养心为务。夏天之西瓜,色赤入心,性凉祛暑;苦瓜味苦入心,性凉清心。此皆夏季所生,其他当令的食品有:西红柿、荔枝、草莓、青白菜,甘蓝,生菜,黄瓜,辣椒、冬瓜,南瓜,空心菜,豆角等,多凉性,能祛暑气。 “菽”泛指豆制品,夏天早上喝碗豆浆也是不错的选择。

2.2食以洁

洁,就是卫生,清洁。夏季气温高,微生物大量繁殖,食物易于腐烂变质,稍有不慎可引起食物中毒,或患上肠道传染病。因此,夏季的食物一定要保证新鲜、或经高温消毒。

2.3夏天饮用中药茶

夏天养生,可以中药泡茶饮。适合夏天泡茶饮用的中药材有:西洋参、陈皮、生姜、乌梅、山楂、扁豆或扁豆花、鲜佩兰、鲜藿香、西瓜皮、绿茶、金银花等。如夏天在阳光下作业的人,受阳光灸烤,出汗较多,气阴被耗,易于中暑。可选用西洋参、乌梅、西瓜皮、绿茶、金银花等泡茶。西洋参补气阴,性偏凉,可增强耐力;西瓜皮、绿茶、金银花清凉祛暑;乌梅味酸收敛,可减少出汗,提振精神。以上品种均可防暑,在泡茶时可加入一定量的盐、糖(用白糖或冰糖)更佳。夏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湿气重,如果工作环境潮湿,或呆在空调房里,则应当泡饮鲜佩兰、鲜藿香、扁豆或扁豆花等以祛暑化湿。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中医认为,夏季阳气升发,人与自然相应,人体的阳气一如夏季的自然特点,也是往外往上的,如此体内的阳气反而不足;再加上贪凉饮冷,更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停胃,所以生姜(或姜枣茶)、陈皮等散寒祛湿健胃的中药应当成为夏季经常泡饮的药材。

2.4夏季请喝温的

夏季炎热,汗出口渴,为图一时之快,冰镇饮料成为人们的首选。但前已述及,夏季体内阳气不足。寒饮料入胃,损伤脾胃阳气,不能化生津液,反不能解渴,这个大家都有体会,有时会越喝越渴,所以要喝常温或偏温的饮料。且偏温的饮品,喝后少少出汗,符合《黄帝内经》“使气得泄”的要求。

3.住

3.1夜卧早起,要午睡

古人顺应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休”。所以,《黄帝内经》这里所提的“夜卧早起”是相对的,并非晚上可以很迟才睡,最迟不可过子时(晚上23点之前一定要睡)。还要有午睡,也就是现在人常提的“睡子午觉”。其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中医学认为,子时和午时分别是“阴极阳生”和“阳极阴生”,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质量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时(11点~13点)"合阳"时间则要小寐,休息30分钟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小时。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

3.2少用空调

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大部分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同理,不经夏之热烈,就会如《黄帝内经》所说的“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因此,不可把夏天人为的变成冬天,整天龟缩在空调房中,使夏季“养长”变成了冬天的“养藏”。这叫违逆天时,不符合养生之道。当然,身体弱者,自不耐暑气,尤其现今全球气候变暖,夏季过于炎热,可在晨昏之时,适当外出活动。

4.行

4.1养静

《老老恒言》中说:“养静为摄生首务”。夏天尤其应当重视,夏季炎热,主动,为防动之过极,需以静制之。中医说暑气通于心,心火亢盛,必以肾水济之。所以,《黄帝内经》要求“使志无怒”,怒则心火更旺,下汲肾阴,可使肾阴亏耗。《道德经》又说:“不可见欲,使心不乱”,欲望过多,引动心火;更要减少性生活,不使肾精有伤,防止水不能济火。“心静自然凉”,《老老恒言》提供一法:“平居无事时,一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降心火入于气海,自觉遍体和畅”。

4.2防中暑

夏季的气候特点是:热和湿。首先要避免长时间的在高温下作业,并及时补充水分。高温下作业,大量出汗会引起脱水,并进一步导致散热功能障碍,体温升高,发生中暑。另一个极端是,长时间的呆在空调房中,或是多喝冰镇饮料,或是大汗出后,汗孔未闭马上冲凉,或是夜间露卧室外,中医认为这会导致寒湿入侵,引起所谓“阴暑”的疾病。


    关注 杏林春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