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陶人 胡孝鹏

 

↑点击上方“青岛读城”关注我们读城胡孝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那是心中一块无法言喻的心灵犀地。每个人为...

↑ 点击上方“青岛读城”关注我们


胡孝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那是心中一块无法言喻的心灵犀地。

每个人为了自己的那片桃花源,不停的寻找、碰撞,终其一生。

胡孝鹏也是如此,在生意场辗转十年,人到中年后,他却选择了以陶艺为人生的出口。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陶人”,以制陶为生的人,视陶为生命的人。
半路出家 一见钟情

cityscan





青山脚下,桃花林畔,掩映着白墙青瓦,推开木门,却是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在这个江南风韵的传统四合院里,一个陶的世界欣欣然,这里正是胡孝鹏的世外“陶”源——玉窑柴烧基地。在远离城市喧嚣间,与泥土和窑器为伴的日子,他已经甘之如怡了上千个日日夜夜。


陶人



与陶的结缘,虽是半路出家,却是一见钟情。胡孝鹏早年学画,科班出身却在大学毕业后因为养家糊口选择了与艺术不沾边的生活:做生意,一做就是十年。不知道是本性使然,或是对生意场的厌倦,在一个展会上,胡孝鹏遇见一群淄博陶瓷艺术家,一番交谈后就直接追随到淄博。“当我看到工作室的环境,看到拉胚、烧制随心所欲的那种状态,正是我想要的感觉,就立马决定在这里呆一个月。”

就是在这一个月里,胡孝鹏彻底爱上了。
本体为土,以水调泥,施釉补金,

以木制火,五行契为一物,

才有了陶瓷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晶,

才有了陶瓷这种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
“世界上这么多门类的艺术,没有哪一种艺术像陶瓷这样令人着迷,它是把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的艺术,如果你做雕塑,石头是石头,木头仍然是木头,画画之后纸还是纸,而陶艺呢?做之前是泥,做完之后是陶或瓷,它将作为另一种物质永远存在了。而且这门艺术,它是五行缺一不可塑造出来的,陶的诞生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本体为土,以水调泥,施釉补金,以木制火,五行契为一物,才有了陶瓷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晶,才有了陶瓷这种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


陶人





许是学美术的专业功底,加上从小就好动手,胡孝鹏入行入的特别快。很快他就发现,产区封闭保守,安于现状。为了寻求创新,走出一条不囿于传统的路,在年近不惑之时,胡孝鹏毅然选择了去清华美院陶瓷系学习。在这两年的学习里,他是班里最年长的学生,也是班里最勤奋的学生,比如拉胚课,老师要求做100个,他就会做300个。课余时间,他还经常跑去产区,拜访老师,开拓眼界,用多学多练,不断积累,来磨砺自己的技艺。
遇见柴烧 天成釉色

cityscan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柴烧的手工制品,器型轮廓不尽相同,但这恰是它浑然天成的美感所在。与平常陶瓷不同,柴烧作品更讲究变化和偶发的自然之美,着重土内金属元素色彩的自然变化,而非均匀对称的人造之美,这使得胡孝鹏每一件作品都具有“个性”。这些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作品,在流水线里是绝对找不到的。

柴烧作品不上釉,体表的色泽完全来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落灰的随意飘落形成天然釉色表现。这种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不被欣赏的“瑕”,却是胡孝鹏追求的 “瑕之美”——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一种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 “烧制观”。以这最纯粹的方式,去表现“土”与“火”交互凝固而成的静美,正是胡孝鹏的艺术坚持。


陶人





“永远都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柴烧作品,每一个都是独特,世间唯一的。”对于胡孝鹏来说,这正是柴烧制陶的魅力所在。“我喜欢质朴的更贴近自然的,不太喜欢过于精工,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表达自己思想的创作,而不是迎合别人。”
“瑕之美”——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

  一 种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 “烧制观”。
柴烧之美,是需要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的美,和静、清寂,看似低调,却韵味深藏,胡孝鹏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崇尚自然”态度。柴、火、土,乃至燃烧,本是大自然中最普遍的东西,柴烧陶所呈现的肌理、色泽就是大自然印象,正因为最自然、最亲近,柴烧也是艺术家所追求自然与人的对话形式中,最能呼唤心灵回归的方式。火痕、落灰,以及柴烧制陶的整个过程,所代表的乃是走回大自然的情怀,是人与大自然对话中最真诚隽永的情怀。
甘苦自知 修行之旅

cityscan





对于胡孝鹏来说,制陶就像是修行,只有耐得住寂寞,心态平和之人才能做好陶。

厌倦了生意场上的推杯换盏,胡孝鹏最终鼓足勇气做回了自己。很多人羡慕他呆在这样一个像“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但却少有人知道他所承受的孤独与清苦。制陶在古代有72道工序之多,即便在现代化的今天已经简化,工序也是非常复杂,筛泥、烧窑、上釉、装窑,甚至劈柴,都是体力活。毛坯制作出来,就要入窑烧制,60小时不停地填柴烧制,温度要达到1300℃以上。那烟熏火燎的滋味,用“苦”与“累”两字难以概括。三天三夜的守候,不眠不休,直到出炉,悬着的心才可以落地。

“不到开窑取出作品,你永远不知道眼前的景致是令人欣喜或叹息”。 每一次烧窑,未知的失败和惊喜总会掺半。


陶人





每次入窑烧制时,都是胡孝鹏最紧张的时刻。古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现代成功率也就在50%、60%以上,在入窑之前,没有人知道哪件是成功哪件是不成功的。“在关上窑门的那一霎那间,一切都是天注定,如果出来精品,那一定是‘天成’。”每次烧窑之前,胡孝鹏都会做很心诚的祭拜,摆贡品、烧香、倒酒、磕头、祈祷……这不仅仅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信仰。

电影中,陶泥在手中变幻的画面,令人向往,而现实生活里,长年累月与陶相伴的日子,并没有那么浪漫。烧窑需要耐住性子,更要承受孤独。比较那些劳力之苦,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寂寞。夜晚制陶,是胡孝鹏工作的常态。夜色里的苍茫大山,空寂无声,只有泥与火相伴。“制陶需要自己的定性,看你如何把寂寞变成一种享受,这是一种非常安静的甚至有种禅修般的创作形式。”
众妙毕备 众器共成

cityscan





为了让烧出来的作品至臻完美,胡孝鹏不断尝试探索,在不同原料间不同比例的调配间寻求完美,这一切靠的是技艺的累积,以及独具的慧根。

“从材料上来说,青岛本身没有原料,我经常尝试着把景德镇的泥掺到山东的泥里面,龙泉的泥掺到景德镇泥里,不同的泥料进行调配。一开始是偶然,后来就会按比例调配。”这种作法,在产区是一般不会有的。正是因为青岛不是产区,才为他创造了契机,当不同产地的泥混在一起,不同的泥呈现不同的颜色,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而这,正是陶艺带给胡孝鹏的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以及吸引力。


陶人



陶者为器,融合着生命与自然,契合着内心与外在,糅合着技艺与情感,汇合着地域与文化,结合着时代与希望……在传承着前人的智慧与使命,也启发着未来的探索与回顾。对胡孝鹏和他的伙伴们来说,他们所打造的,不止是一个陶艺创作柴烧基地,更是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心灵的栖息地。现在玉窑柴烧工作室每年会做两次国际交流活动,还会经常接待一些来参观学习的大人孩子。胡孝鹏有一个梦想,它正一步一步实现,让更多的人了解陶艺,爱上陶艺,多出好的作品,多组织好的活动,让玉窑柴烧基地,不仅是在青岛,在世界上都占有份量和地位,让中国的柴烧回到以前的霸主地位。一枝独秀不是春,胡孝鹏还想在青岛崂山这里,打造一个国际陶艺村,让更多的陶艺艺术家聚集在一起,这将不仅对个人,对青岛市的品位提升也会很大。


胡孝鹏

我喜欢质朴的更贴近自然的,不太喜欢过于精工,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表达自己思想的创作,而不是迎合别人。
后记
晚明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说: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在空寂的深山里,那火窑里头炽烈燃烧的,除了土坯与木柴,也许就是 “深情”与“真气”了。世界再嘈杂,胡孝鹏的内心是笃定安静的,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他成就了它,它成就他。


读城cityscan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青岛读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