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晚间一档】山河岁月

 

山河景秀万里行...

山河岁月


主播风采

爱好科技、戏曲和相声的历史人文类节目主播,思维极其跳跃,口头禅:“éi,我刚讲到哪儿了?”能模仿各地方言,南京话讲的最好。读书时生人勿扰,读完书就爱拉着人扯闲片儿。御姐和中二模式随时切换的非典型江南女子。

来自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工大之声播音部部长,美女主播——徐贝贝


山河锦绣万里行,岁月峥嵘忆往昔

笑对千金裘马,亦侃风花雪月



王道士本名王园箓,原籍湖北麻城县。据《麻城县志》载,咸丰六年(1856年)夏,麻城大旱,庄稼几无收成。受生活所迫,幼年王圆箓逃离家乡,辗转流落至甘肃酒泉,于光绪初年入肃州巡防营当兵。

王圆箓在服役期间便皈依道教,退役后无家可归,为解决衣食问题,遂蓄发受戒为道土,正式入道修行,道号法真。道中人尊其为“王法真”。俗人则习惯直呼为“王道士”或“王道人”。因王圆箓怀揣一颗菩萨心肠,常行善积德,也有人称其为“王阿菩”。后来,敦煌县长为嘉其功德,委任为道会会司,因此,亦有人称其为“王会司”。

道人常云游四方。约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一天,已入不惑之年的王圆箓云游至敦煌三危山时,发现了莫高圣境——在几乎垂直的砾岩峭壁上,有许多昏暗的,其中布满精美壁画和雕塑的洞窟。王圆箓感慨万千,急呼“极乐世界,乃在斯乎!”狂喜之下,他不顾自己的道士身份,决定长期居留于此。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认为王圆箓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并就此感到伤痛。然而此文在引证资料上有很大硬伤,在描述王圆箓的时候与历史事实差距过大。此文称藏经洞是王圆箓一人发现的,这与历史不符,最早发现的是王圆箓的助手杨某。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了,他用200两银子换走了24箱经卷,历时一年多才运出中国。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了,买走了6000余件写本。1909年,当这位伯希和将一部分敦煌精品带到北京的六国饭店公开展出的时候,人们争相观看,没有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的珍宝,没有人提出质疑,没有人认为这是强盗行径,反而认为伯氏的行为是正常交易,我们的民族慷慨得令人吃惊。

接着,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而纳等纷纷前来,带走大量的经卷。中国的大门就是这样敞开着,没有一个过问,也没有人来阻止王圆篆,说这些经卷是国宝,不准出卖。
我想,王圆篆之所以用这些经卷换来一点点银两,自有他的理由,大概这些外国人以自己的学识和对佛的虔诚以及对这些经卷的珍爱打动了王道士,大概他想应该让这些经卷公之于世。还有,王道士发誓要修复莫高窟,他需要钱财,但不是为自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外国人所掠走的那些敦煌经卷,目前都在这些国家的最好的博物馆里得到最好的保管,无一损坏



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外国人说好了我们便说好,外国人喜欢了我们便喜欢。于是,当外国人频频光顾莫高窟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洋人如此喜欢,想必是好东西,于是便千方百计窃为己有。有的拿去求官,有的拿去卖钱,有的变成自己的私家藏品。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做出决定,把剩余的经卷全部运往北京保存。然而在运送的途中,又大量散失。



我为王道士感到委屈,更为我们这个民族感到悲哀。每当那些人自恃高明,大言不惭地指责我们先人的局限的时候,我都为他们感到羞愧。我不喜欢激情,更不喜欢以感情代替历史。当夕阳快要落下三危山的时候,余晖照射在一座素朴的道士塔上,这就是后人为王道士所修的莫高窟中最大的一座塔,塔上记录了他的功德。在夕阳的照射下,让人肃然起敬。

王道士,我感谢你,我们这个民族也应该感谢你。历史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一天也许不会太久。


    关注 工大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