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到自己的舌头怎么办

 

掌握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发散思维,跨域转化,开启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咬到自己的舌头怎么办
小蛇和它的妈妈在散步。

走着走着,小蛇问:“妈妈妈妈,我们真的有毒吗?”

蛇妈妈说:“对,我们有毒。”

走着走着,小蛇又问:“妈妈妈妈,我们真的真的有毒吗?”

蛇妈妈说:“对,我们有毒,我们真的很毒……”

走着走着,小蛇再问:“妈妈,我们真的真的真的有毒吗?”

蛇妈妈说:“你这孩子今天怎么了?”

小蛇:“我刚才不小心咬到自己的舌头了…… ”

以上一则关于蛇的笑话,是好奇宝宝李小牛追问的附加品。

李小牛是一个好奇心很旺盛的孩子,和许许多多同龄小盆友一样,对生活中各种已知和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一探到底的学究精神。

在所能达到的安全范围内,我们也尽力引导她对这万物百态、大千世界,逐渐发起具有自我意识的观察、思考和探寻。

学习、认知、且烙印深刻的重要途径之一,莫过于身体力行。而更省力的办法,就是直接发问。

孩子的思维还没有被驯养、被固化,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千奇百怪的,所以他们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这是孩子最宝贵的品格之一。

我固执地认为,孩子虽然年幼,但绝不可欺。每次李小牛提问,我会尽力用科学严谨的态度、通俗浅显的语言,认认真真向她解释清楚。

我不赞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老年人自身知识储备不够,遇到孩子提问而自己也不明白的时候,要么就用神话传说遮掩过去,要么干脆胡说八道乱编一气。包括很多爸爸妈妈也是这样,觉得孩子还小,他们不能接受科学的解释,说了也听不懂,说了也白说,反正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懂了。

某教育专家还曾公开说过这样的话:跟四五岁的孩子讲月球,讲白天月球多少度,晚上月球骤降到-100多度。这样他以后听嫦娥奔月,还会有浪漫的情怀吗?所以他觉得这样的家长的教育非常有问题。

恰恰相反,我觉得某些专家的教育观点才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科学和浪漫从来都不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反义词。

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田螺姑娘等等,是中国千古流传的动人传说,但也是现在人人皆知的毫无科学依据的虚幻故事,却没有哪位科学家跳出来说,不行不行,这些封建迷信的糟粕我们要唾弃要丢掉,信科学,不能信神话。如果真有,恐怕大家都只会是一个想法:这人一定是疯了吧?

其次,先讲科学,还是先讲神话,何时讲,怎样讲,才能让孩子不迷惑、分得清、记得住,这是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从一开始就应该给孩子教育正确的科学观点,打好基础,然后再加入生动的传说故事,加深孩子的印象,让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方式润物无声般在孩子的脑海中默默扎根萌芽。

幼儿园开始,李小牛就能自己试着看懂低幼版的《神奇校车》(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儿童读物),朦胧地在心中描绘出了自己对于大自然所理解的模样。

周末的时候,我们不是去公园、动物园,就是去科技馆、博物馆,近距离地观察各种生物、亲手完成科学小实验,生动有趣又益智健脑。

6岁左右,家里添置了一个大大的地球仪,又在墙上贴了两张硕大无朋的世界地理挂图和银河天文挂图,而同时,我还买了一大箱汉声的《中国童话》。

李小牛每天放学回家,就自己去房间里找书看。看科学,也看神话。看到嫦娥奔月,就高高兴兴地在旁边画个穿古装的小人儿,画只小白兔,然后又蹦蹦跳跳地跑到客厅去认挂图,学着辨别月球和地球、太阳的距离、方位,寻找银行系最遥远的星星在哪里,而那盛产长毛兔的安哥拉国又在哪里。

所以,我想说的第三点,就是千万不要小觑孩子学习知识和接受新观点的能力。

掌握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育方式,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科学和神话共存,严谨和浪漫互补,不仅不会让孩子困惑,反而能帮助他们发散思维,跨域转化,开启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科技一日千里,知识技术更迭换代不断提速。不仅孩子们需要学习,我们家长同样也需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刷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陪伴孩子正在成长的旅程,才能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

学海无涯。虽然也想在孩子心中树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光辉妈妈形象,但每当她提出一个我不会解答的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会非常诚恳地跟她坦白不足,然后带着她一起在网上寻找专业的答案。

文章开头的段子就是由某天李小牛突发奇想的问题引出来的。

谁都知道毒蛇有毒,而且蛇毒就是在舌头上,但是又有多少人会更深入地去想“万一毒蛇咬到了自己的舌头会怎样”这个问题呢?

李小牛想到了,我很意外,也很开心。这么有趣的问题可不能只当笑话看,立刻上网查。

感谢互联网的发明,让各路高冷知识爱好者、奇闻异事八卦谈和脑洞大开段子手全都汇聚在了一起。我和李小牛度过了愉快的二十分钟。

概括的来说,大家基本上认为,通常情况下,蛇是不会自己咬到自己的舌头的,这是由蛇口腔内部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

万一好死不死,这蛇就是这么倒霉,把自己咬了,或者被别的蛇咬了,那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生与死,都是上苍命运的安排啊!

幼儿时期,李小牛的问题就很多,而且一问就根本停不下来,简直是夺命追魂连环击,你能正经八百地回答第一个、第二个、可是到第三个、第四个就渐渐变得无厘头起来,直至令你瞠目结舌,招架困难,哭笑不得。

当你最后忍无可忍恼羞成怒蛮横无礼地截断她的第N个“为什么”,大喝一声“就是这样,没有为什么”的时候,李小牛也不生气,反而还会笑嘻嘻地贴上来继续追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啊?没有为什么是什么啊?我觉得应该是怎么怎么样的啊......”

顶书本落荒而逃。

严肃端庄的学习探讨,常常就这样被李小牛歪成一场熊孩子的问答悲喜剧。

譬如晚上临睡前的一个场景:

“妈妈我想吃巧克力。为什么我现在不能吃巧克力呢?”

“因为很快就该刷牙睡觉了。”

——给小丫头立立规矩

“为什么要睡觉了就不能吃巧克力呢?”

“因为巧克力吃多了会兴奋神经,让你半天都睡不着。”

——继续摆事实讲道理

“我只吃一块,并没有吃多啊。不过为什么吃巧克力会兴奋呢?”

“因为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豆,可可豆就有兴奋神经的功效。”

——居然一不小心被抓住了语病,羞恼指数开始直线上窜

“为什么可可豆有兴奋神经的功效呢?”

“因为可可豆里面有种叫做咖啡因的物质,这个东东管事儿。你看还有那些咖啡,也是可可豆做的,含量更高,所以咖啡是提神醒脑的第一饮料啊。”

——耐心快要告罄,面上还得微笑着维持好妈妈的风度

“为什么巧克力和咖啡都要用可可豆而不用别的东西来做呢?”

“为什么巧克力这么甜,咖啡却这么苦?”

——......

“为什么可可豆里面的咖啡因就是兴奋神经的呢?”

“为什么要叫‘咖啡’这么奇怪的名字呢?谁取的呀?”

“‘神经’在我们的大脑里是什么样子的呢?有多少?有多细?能看见吗?”

“为什么巧克力还有白色的呢?可可豆也有白色的吗?”

“我不喜欢吃白巧克力,妈妈你喜欢吃吗?”

“为什么《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不能变成现实呢?”

“妈妈你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你是不是怕长胖呀?”

“为什么巧克力吃多了会长胖呢?”

“为什么我天天吃巧克力却长不胖呢?”

“妈妈我觉得你一点也不胖啊,我也不胖,我们俩这叫‘优良身材’。爸爸喜欢吃肥肉,爸爸才胖呢,所以妈妈我们俩一起吃巧克力好不好?”

......

——已处于暴走边缘的妈妈,准备去抄家法大刑伺候了!


    关注 李小牛的成长日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