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真的有用吗?

 

【Freedom NY系列学术研究“儒家伦理批判”之三】...





[b]“仁爱”真的有用吗?                                     ——兼答读者留言
[/b]


        笔者的两篇文章[1]发出后,似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近日笔者收到了读者留言:“现在,随着国学的广泛传播,‘仁爱’已经回归并作用于国人,我们普通的高中生也愿意为灾区捐款或者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社会道德已经有了转好的趋势,请杨同学注意这个情况。”笔者很高兴看到终于出现的反驳,并将在本文中作出回应。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什么叫“仁”呢?孔丘在《论语》中谈到很多次“仁”,什么是“仁”也有好几种说法,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谈“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2]这一种说法。“仁之本”是孝悌,也就是说仁的基础是孝悌(即家庭血缘关系、亲情),正如笔者在《腐败现象与儒家伦理》中指出的那样,血缘亲疏关系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根本。夏禹死后其子启夺本禅让给伯益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后,中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国家国“家”,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皇帝(天子)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老百姓就是“子民”。同样,反过来,一个个小家庭由国家制度来保障,如儿子反抗老子,人们会说“简直是无法无天,没有王法”。但这“法”也不是成文法,是所谓的“礼法”,即“孝悌”的规矩。
        虽然历史对于孝悌规定了许多要求,但这些要求都无决定性,决定性来自于内心的情感。当这些情感形成了一套规矩时,就叫“家庭潜规则”了。孔丘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3],就是家庭潜规则。这套潜规则也是可大可小的,把握度就在于“是否是这个圈的人”。中国独特的“圈子文化”就是指的这个。何谓“这个圈的人”?圆心当然是家里亲人(父子等),然后是亲戚,然后是亲戚、朋友,再然后是普通同学、同事、同乡、同行、同种……推广到最大即同天下。可诸位要注意,圈子是同心圆,圆心“血浓于水”,越往外就越稀薄。这也可以从儒家反对墨家“兼爱”、主张“爱有差等”看出来。
父为子隐
        因此,在没有经济政治压力下,讲仁义的中国是可以如读者留言所说,对天下人表现出“仁爱”之心(孩子接受来自父母的养育,没有经济政治压力,所以愿意为灾区捐款、为老人献爱心);但只要一有压力,就立即向圆心内收缩。收缩一层就会形成一个伦理、利益集团,每个集团中的人都遵循“家庭潜规则”,如“肥水不流外人田”,“顾全(本集团)大局”。
        中国几次大地震,电视上天天报道各地捐款赈灾,不少儒生(可能也包括留言的这位读者吧)都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又要上升一个层次了。可这只是极其天真可笑的想法,他们没看见日本大地震时愤青们在网络平台上大叫“死的人少了,最好让日本人死绝!”,福岛核泄漏不少人更是拍手称快。这就是中国人的道德水平。这种以“孝悌”为基础的同心圆若不打破,我们注定要自食恶果。“国学的广泛传播”所致使的“仁爱回归并作用于国人”不过是掩盖在同心圆之上的一种假象罢了,“仁爱”没有、也不可能使我们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注释
[1]见FreedomNY平台日前发布的拙文
《道德沦丧与权威缺失》
《腐败现象与儒家伦理》[2]见《论语·学而》[3]见《论语·子路》
社论:杨纪一
编辑:黄沛明
指导:尹杰
审核:黄辉
想了解南雅的最新资讯
亦或是中学生的前沿思想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关注 FreedomN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