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这场讲座,为你的摄影生活带来一次“洗脑”式的改变:

 

10月20日晚7:00,“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QQ群(群号:524473691)不见不散:...

点击上方 “中国摄影出版社” 关注我们




摄影4.0时代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是一本观念新颖的摄影学习读物,旨在以绘摄影课堂“三感”(影像感、陌生感、画面感)入手,学会把万事万物、情感、复杂的光线转化为和谐的韵律和丰富的影调,提高处理画面的能力。

10月20日19点,《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作者米玉明(小米老师)将在“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QQ群(群号:524473691)中,围绕着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从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成为自己的影像生活家”这一主题进行讲座。给大家提供个性化的摄影学习方案,为您平淡的摄影生活,带来一场“洗脑”式的改变!


《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书封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6年9月出版


此外19 日前,QQ群里的各位成员可以提交自己的一幅作品(直接上传至群文件中即可)。小米老师将从中遴选出10幅作品进行点评。都说“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我们将会把理论与您的作品相结合,帮助您突破自己、畅游摄影。

米玉明(小米老师):

当代影像艺术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函授学院)等。近年来致力于当代影像艺术创作和“绘摄影课堂”的实验教学,潜心“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新女性”等社会课题研究。
群信息(长按识别二维码加群)


讲座开始前,中国摄影出版社对米玉明老师进行了专访:

中国摄影出版社:首先,祝贺您的新书《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在我社出版。书名容易联想到安迪·沃霍尔的“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以及约瑟夫·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对您而言,“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这句话包含着怎样的概念?具体而言,您在这本书中,想给读者传递哪些观点?

米玉明:关于“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包含怎样的概念,我想这个概念的提出其实也蕴含着一场信息技术与时代的革命!一百年多前柯达、徕卡相机的诞生,从使用上解决了专业摄影师的行动能力,有人说是奠定了摄影大众化的基础,但是没有真正普及到大众,尤其是那个时代人口最多的东方,只是有限地流行在少数富裕的西方中产阶级了。

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艺术家曾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和美国的安迪·沃霍尔提出“每个人都可能成名15分钟”,为世界的文化进步起到了引领或旗帜性的影响,但这些是少数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和主张,也未曾真的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并没有让大众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而如今信息化、社交媒体与数字摄影时代的来临,似乎将承接或改写起百年来的事态,从而让摄影、艺术只为权贵、少数人专享的魔咒被改写。

在当下、未来,我说我们每个人只要去用心发现、感知,借助信息、媒体,也就有了成为自己的影像生活家之可能。这样的“行为”是忠实于每个个体的,当有了像样的“行为”作品完成后,就有了让个人的作品走向某些艺术空间的可能,也有了装点自己居室、环境行为的可能,也就实现了“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的公共行为。


米玉明作品
因此,当下、未来的影像、创作来自于生活,而未来的生活每个人不同,当人人都学会了一些作品完成的手段,用于为自己的作品服务,就可能成为自己的影像生活家,从而破除美术馆是为少数艺术家服务的、艺术作品只能由少数从业者完成的限制,从而破除艺术家来自少数考取了美术学院的群体的迷信……

中国摄影出版社:在书的开篇,您提出了学习摄影过程中“三感”的概念,包括影像感、陌生感和画面感,基于您多年从事摄影教学工作,“三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三个概念在摄影学习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米玉明:作为一个摄影艺术从业者和教师,我发现特别多的人盲目地以为自己是喜欢摄影的,有经济实力的人常常会器材成堆,或者成群结队地远走高飞,然后拿回来隆重地获奖、办展览……不是说这不可以,但是这样的行为只能说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或者某领域的影像生活家。我的书中也举例了罗红先生(最会做蛋糕的摄影生活家),但不能说这是一种摄影艺术的创新行为。我有个历史学家朋友,也是标准的摄影爱好者,在爱好摄影二十多年后,突然说了一句:“我觉得我之前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器材和机械化的探讨,我这样做可能100年也突破不了摄影技术的业余摄影师层面”。听到这样的话,我很欣慰也很痛心,面对爱好摄影的学生依然要推荐器材和探讨摄影的学习方式。所以,后来我就想写一本让任何人都可以读的书,没有所谓“专业设备、技法”的摄影学习之书,倡导可以用一切可以成像的手机等玩摄影。但对于有了相当器材的、仍陷于摄影瓶颈的朋友,也可以在我书中找出适合自己摄影学习路径、方式。

这本书就像是一块多元化的积木,每个人怎么“玩”,需要自己去通过全书,仔细研读篇章结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影像感”“陌生感”和“画面感”的提法,我相信很多专家、资深的老师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我作为跨界艺术、设计、时尚与当代为背景的摄影研究者,我更想提出由“影像感”“陌生感”和“画面感”三者引发的视觉素养是多么的必要和当务之急。因为各种现象突起,让很多专家们坐不住了,也让很多初学者们质疑了,到底要听谁的?谁是启示者?然后“经典”也在这个时代被打上问号了。


米玉明作品
大众的学习何去何从,谁来引导?我早在2010年的鲁迅美术学院的工作坊课堂上(这是一场实验性的教学),让81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的学生们在两周内不仅出了像样的摄影作品,其中62位得了奖,有的甚至摘下了金银奖(2010年,第二届“腾龙杯”大学生摄影大赛)。我就此知道,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是多么有创造力,不会输给西方!但输的是我们社会的人文与社会环境,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们毕业几年后再回来找我深造,因为他们不甘心失去心中的美好,不甘心让自己的艺术之火熄灭在社会大潮中。对于一拨一拨的年轻人的毕业、迷茫,他们寄希望于与我探讨后改变现状。我想我只能做得更好,走得更坚强,身体力行,日以继日地探索“艺术公共方式”之效能。

“影像感”“陌生感”和“画面感”三个概念,将在摄影学习中给初学者、资深者或希望借助影像的方式走向艺术、国际化的朋友以思维性的引导和启发。“影像感”是摄影这一门类特有的表现方式,这个不难理解,看看亚当斯、韦斯顿的作品便可以深深理解“影像感”是什么。“陌生感”也不会很难,这个来自文学、哲学领域的词汇,舶来应用到摄影创作,其实也不难做到。做到了“陌生感”,那些老老实实、忠实于现实的摄影师们,应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总说“你的作品乏善可陈、中规中矩”了。最难的是“画面感”,很多年轻人喜欢制造各种“花样”,但是东一张、西一张,也不知道怎么呈现和评价自己的作品,面对摄影大业,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方向。此书的面世也是一个极其精简后的版本,呈现得比较精炼,我希望大家可以探寻其线索,然后自己展开去学习、提高。

中国摄影出版社:书中您也提到进入了摄影4.0时代,在您看来,这个时代下的摄影较之前,最大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米玉明:我在这本书中为了给学生简单、清晰地了解摄影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将摄影的发展脉络分成了四个阶段,即摄影发明之初的几十年;摄影走向独立的几十年;以及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起的后现代、多元文化融合的几十年(包含中国面临盲目学习与实践的阶段);4.0时代就是第四个阶段,也是我们正在渡过和走向未来的若干年。

这个时代下的摄影,较之前最大的不同、特点是摄影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不再局限于某些职业的范畴,而是随时随地稀释在生活中了,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今年9月1号,在努比亚手机发布会之前,有幸和他们领导里强先生聊了一会,里先生也是资深的摄影从业者,携手手机行业希望做出“手机中的单反机”,他当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过去摄影师和徒弟是师徒关系,一般被尊称为‘师傅’。现在是称为‘老师’,因为将给学生更多方面的指导,不止是技能、经验上的,还有很多。”


米玉明作品
中国摄影出版社: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如今,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您如何评价影像大众化这一趋势?这样的趋势将对专业摄影领域产生哪些影响?

米玉明:应该说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但也越来越高和越难,因为给绝大数人提出了“补课”的要求。在当下,我认为摄影应该是现代人的一支画笔,如何运用与掌控,不在于学习使用“画笔”,而是学习如何“作画”。之前,“画笔”被更多的人当做速写笔使用,所以“决定性瞬间”是曾经经典的典范,但是用“曾经经典”指导当下与未来的摄影发展,是阻碍时代的进步,也是给蓬勃的摄影界画上了规范的“田字格”。

近年来,数码相机生意兴隆之时,影像大众与专业化的界限就开始被模糊了,也被误导了,影像这一“画笔”也趁机被乱用了,然而这却是时代进步的一个阶段。在说“影像专业化”受到威胁之时,我们不如趁机搞清楚“画论”,而不是随便鼓励大众去搬运“画笔”(即买很多器材,学习很多使用的技能和经验)。真正的“画论”不仅可通用于影像之媒介,也应该通用于任何艺术创作领域。当代的影像几乎都是被大众化现象充斥的,男性与女性差异迥然,然而真正的艺术作品,却是去“性别化”的特征,也是去“媒介化”的特征。所以,从多年的观察者的角度来说,我想当代有各种类型的“影像职业化”,但几乎没有形成“影像专业化”的社会现象。


米玉明作品
在信息爆炸而理解越少的时代,摄影是当代社会的画布,打破了传统垄断,实现了“人人希望实现自己画面”的社会化时代,是社会的进步与先进文明的过渡阶段。所以,《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不只写给“影像大众化”,而是写给“艺术大众化”,此书的方法与结构,将适用于“当代画论”,我希望读者可以深刻体会,然后打通当代艺术创作的脉络。

中国摄影出版社:书中既然提到了摄影4.0时代,能否在这里畅谈一下摄影的5.0时代、6.0时代……你眼中未来的摄影世界将是什么样子的?

米玉明:4.0时代的提法只是我想给学生一种快速了解摄影史的方法。未来是不是有5.0、6.0似乎应该是科学家或预言者的事情,我还不敢畅想乱言。无论如何,我知道未来摄影会和艺术一样,将明确分成多个类别,没有可比性,只有不同的呈现方式。现在是全民开始撬动思维,思考艺术的重要时期,大多数人会误以为提高艺术能力是要从画素描开始,同样大多数人以为学摄影是从学习一台相机的使用开始。我希望我用仅有的一点探索,能为这个社会多做一点,我是一个有幸在人生的三十几年里,一直遇上名师、一直未间断学习和创作的“幸存者”,又有机会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感谢这个时代,未来希望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有能力感知到世界的美好,成为自己的影像/艺术生活家。

明晚不见不散!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抢鲜看: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中国摄影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