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古窑址:柯窑涅槃

 

当蒙古战马的铁蹄滚滚而来,踏碎了南宋王朝偏安临安的最后的风月繁华,隶属宣州古窑的柯冲瓷窑也随...





当蒙古战马的铁蹄滚滚而来,踏碎了南宋王朝偏安临安的最后的风月繁华,隶属宣州古窑的柯冲瓷窑也随之悄然涅槃了。从此繁昌城南的柯冲窑不见了,只剩下无数的碎瓷片散落在古窑的遗址上,任其历史的尘埃一层又一层覆盖。





岁月悠悠,沉睡了近千年的古窑,精美的影青瓷失传了;但有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在峨溪河两岸流传着:宋时,峨山北麓的柯家冲,村民大都以烧制瓷器为职业。其中有姓柯的兄弟两人烧制的“柯大”、“柯二”碗,不仅瓷质好,而且价格便宜,很受群众的欢迎,畅销大江南北。皇帝闻讯,龙颜大悦,忽发奇想,于是下诏命柯氏两兄弟限期烧制瓷质龙床进贡。柯家两兄弟,没日没夜精心烧制龙床,终于按期烧制成功。待到龙床起运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柯大柯二带领一班瓷工,小心谨慎地抬着龙床,谁知刚抬到南门外的街上,绳索突然断了。瓷床在石板路上打得粉碎。柯氏两兄弟一下吓掉了魂,连夜潜逃。这条街从此被人称作“龙亭街”。后来有人说,柯大柯二隐姓改名逃到江西景德镇去开创新的瓷窑。自此景德镇的瓷窑日益发展壮大,成了中国的瓷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在省博物馆任历史研究员的葛召棠先生,深知故里有一处古窑,他曾亲自实地考察过,发现柯冲确实是一处了不起的宋代古瓷窑,将其情况上报主管部门。1966年初,柯冲窑址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葛先生鉴于自己的出身和那个时代的限制,他的考古研究只能到此为止。三十年后,中国的历史拉开了新时期的帷幕。繁昌县文管所的一位正值中年的陈衍麟先生,有志于继承葛老先生未竟之事业,对柯冲窑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发掘、调查、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千辛万苦,终于揭开了柯冲窑的谜底。瓷窑全部建立在山冲岗坡上,每座窑长20米到40米不等,宽2.5米到3米。结构分斜坡式和台阶式,并以两式相结合的龙氏窑为主。这样的龙窑一座又一座绵延四、五里山冲,可见规模之大。制瓷用的高岭土就地取材。瓷质细白,以青釉为主,白釉为次。柯窑系民窑,专烧民用的碗、碟、杯、盏、壶、罐、盂、盆等器具。造型古朴素雅,美观大方。以影青瓷为主,亦有简单的刻花、印花。颜色丰富,有天青、蛋青、豆青、米黄、豆黄等色。精品瓷釉有“如玉似翠”或“雨过青天”之美。







为了柯冲古窑重见天日,葛召棠先生曾有心致力于此,然英年早逝;陈衍麟先生欣逢盛世,有用武之地,他鞠躬尽瘁,三十年如一日,为柯窑的发掘和研究而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他对柯窑的起源,考证到五代,柯窑兴盛于北宋,衰落于南宋。1984年,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在陈所长带领下,在柯窑遗址抢救出一批精品文物,如:二系盘口执壶、瓜楞壶、葵口杯、荷花盏和莲蓬盏、塔形盖注子等,皆是柯冲窑的精品瓷具,经专家们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柯窑瓷器其独特的造型风格,精湛的烧制工艺,以及陈先生的多篇专题论文,蜚声海内外,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1995年中国陶瓷研讨会在繁昌博物馆召开,并有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2001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柯冲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当我走进柯冲,在竹林荆棘中漫步寻觅,脚下依然还有宋瓷的碎片,俯身拾起一片,在清泉中洗去尘垢,不见狼烟铁血的痕迹,只见影青瓷的千峰翠色如故,只是岁月的沧桑增添了如许的温润苍凉。持着瓷片,我走向竹林深处,站在“葛召棠先生之墓”石碑前告慰先生:您的夙愿,后人已为之实现。安息吧,先生!(编辑:春谷子ahfccgz)




    关注 其实不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柯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