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活村小》想到的一个逆势而上的村小

 

2000年到2010年间,农村学校减少了一半,平均每一天有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中学消失。然而,在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的一个村子却在上演一幕村小学的逆袭。...



今天读到《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复活村小》,很感动、很振奋,也很无奈。

一个逆势而上的村小
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


2000年到2010年间,农村学校减少了一半,平均每一天有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中学消失。然而,在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的一个村子却在上演一幕村小学的逆袭。

“我是为了办学校才回村当干部的!”

一个人因为有梦想并付诸实践而不平凡。人是带着使命来到世上。同样,一个正常的村干部也是带着使命上任的。这个使命是正义的,也是正当的。村干部的担当,让村小复活有了希望。文章中提到,有的村干部为了复活村里的小学放弃了之前在外的工作或营生。大年初二,新任两委班子在村民大会上就把恢复村里小学作为头号工程。

“孩子荒了,婆姨荒了,土地荒了,家庭散了”。村里撤校后,村里人需要陪孩子到外地租房子陪读,有的人因此举债。外出求学和陪读,增加了家庭负担。

于是,群众有了复活村小的愿望,恢复小学有了群众基础。所以,当村里举行村民大会募集“暂助”资金时,很多在外务工的人都回来了,有的甚至是特意从省城赶回来。村里需要学校,需要符合农村实际的教育。
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
就这样,乔子头村小学在撤校三年后,却逆势而上,经过积极争跑,凑齐30万元的保证金,硬是让关闭三年的小学复活了。

(其实,很多工作就是这样,带着使命,有群众的主观愿望,将梦想付诸实践,或许,我们就成功了。)

村里有了学校,孩子就不用跑那么远上学,村里的田就不会那么荒了……然而恢复了学校,乔子头村要做的还有很多,又面对着实际存在的招生和教师工资等困难。

农村教育是个综合工程,需要改善条件,把好教师请进来、留下来,把教师队伍稳定下来,进而才能让生源从外回来。但关键的还是在资金、政策和农村发展上。

以乔子头村为例,没有资金,眼前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学校的发展也不能仅靠村民“暂助”和村干部自己的经济实力支撑。没有农村的长足发展,这种学校或者教育支撑模式是没有未来的,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大时代大背景下,这种一己之力为村和教育做贡献的行为,既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感到无奈。
一段难忘的记忆
记得有次下村,到中心学校看了看。那时是冬天,我永远忘不了看到那一幕。

食堂的台阶上站着一个六七岁光景的男孩,头发稍微有点长,脑袋一侧的头发因为睡觉,平平的,还有些发亮。脸不知道多久没有洗过,黑乎乎的脸蛋上隐约能看到汗水或泪水留下的道道。一双冻得发黑的小手里拿着一个洗不干净的饭盆,袖口或许是洗饭盆时沾了水的缘故吧,油油的亮。一身臃肿的冬衣,已经脏得不像样子。他的眼睛不大,眼神很羞怯。

见我看他,就更加羞怯了,不自然地将一只脚迈上了另个台阶,慢慢腾腾地,走了……

这是南边村到学校寄宿的学生。

我们(包括这个小孩)没有理由去责怪他的父母那么狠心让那么小的他独自生活。我相信,他的父母看到这一幕也会流泪的。可,又能怎么样呢?无非是过完年后,帮孩子擦干眼泪,自己的眼睛却含着眼泪坐上客车打工去了……
图片来自网络


唉,这就是生活吧。

后来几次周五下午乘客车回家,路过这个村子时,都会有成群的孩子在生活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站在路边,有序地上车,然后和老师挥手再见。

上车后的孩子,就像回归自然的鸟,高兴地聊着一周发生的趣事,谁谁谁和谁谁谁打架了,谁输了;谁谁谁不跟谁谁谁玩了;哪个老师讲课有意思……

从孩子们讲述的琐碎故事里,可以感受到他们一周寄宿生活结束后回家的兴奋,可以感受到他们原来还是那样的无忧无虑,他们真的还是孩子。可是却很早的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
图片来自网络
令人头疼的思考
农村的家长是重视教育的,他们把教育作为孩子走出农门跳龙门的唯一途径。所以,会不惜资金、甚至亲情,想尽办法让孩子享受更好地教育。他们认为当前农村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孩子的教育,于是到镇上、县里租房陪读,或将孩子一个人送到“小饭桌”,由此造成了农村生源外流。但这个现象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复杂和深刻的。在我们把原因归因于农村教育资源落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些什么,比如为什么农村的教育资源落后了之类的……

哎呀,我头疼,我想不透这么复杂和深刻原因……
牧歌南田 记录时光
欢迎关注 南田时光


    关注 南田时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