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纵横】灵动的和弦 -- 评诗画影音DVD《流淌在时光之外》

 

预告明日推出:秦兆基:临去秋波那一转,怎当——评姚园《在颜色里回眸》敬请关注!...







梁元简介:生于重庆,上小学时随父母移居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并分别在美国两所大学获得学位。《常青藤》诗刊编辑。作品散见于诸多刊物和诗选集,著有中文诗集《四月的墙下》《时间的乡愁》《原始角落》《沉默的颜色》《抵达季节》《太阳车轮》《冬夜的白罂粟》及英文诗集Softening。现居美国南加州。

灵动的和弦
--  评诗画影音DVD《流淌在时光之外》
 梁元(美国)


由美国天涯文艺出版社出版的DVD《流淌在时光之外》堪称综合艺术的结晶。它是集音乐、绘画、文字、朗诵、影视等各元素于一体的多媒体艺术。要将这些不同元素融为一体而不露痕迹,绝非一件容易之事,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匠心和素养,是无法胜任这一任务的。

在欣赏作品内容之前,先就被封面设计迷住了。画面以橄榄绿为基色,在一片宁静的绿色簇拥的中央,站着一位长发垂肩、白裙飘逸的花仙子般的美人,她象征着青春、美感和诗意。她的背景是五彩斑斓的油画,也就是此集散文诗的配诗对象。标题“流淌在时光之外”这几个字,乃是用跟白裙相同的颜色写成的,仿佛美的使者乘着清风,从白裙逶迤而来,在一阵窸窣声里越出这个世界,回到美本身,在时光之外徜徉。美的精灵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羁绊,像水一样永恒不息地流淌。
色彩的动感写意
这盘DVD中姚园十首散文诗所配的油画,系旅美艺术大师李洪涛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一方面具有以宇宙为对象的哲学视野和深层次思索,另一方面具有意象鲜明、情感奔放的艺术造型。这两方面的结合,就产生出一种深度意象的形式。它们是抽象的,有形却超越形体,直抵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或者说美的本身;然后自上而下,走向色彩和色调,栖息于由色彩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奔放跃动的舞蹈。放眼看去,色彩的原子在蠕动、在游弋、在腾跃、在喷发火山的熔浆。而与此同时,又有冷冽清幽的暗河汩汩流出,冷色和暖色的相互排斥和吸引,表现出一个动态的宇宙,万花筒般地变幻出各种奇景。那些力量的漩涡,规则的和不规则的都在纵横恣肆,将人的心境推向天工开物、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潮涌潮退,使人看见脚步轻柔的花仙子的群舞,听出水石与火石的相撞发出的震撼的雷鸣,感悟到天地间所有自由元素的汇集,包括那些神秘的甚至贴近死亡的呼吸......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油画的内容虽然是抽象的,但并非处于静止状态。它们是涌动的,又不失动态中瞬间的宁静和优雅。它们不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的阿波罗精神,而是更倾向于醉酒中狂舞的狄奥尼苏斯精神。然而,又要再现宇宙的明处和暗处涌动的姿态和境界,以及产生这种涌动的力量的元素。它们是饱含激情的,有着岩石的刚烈和弱水的柔情。在这些画作面前,我们仿佛能听见水与火交锋发出的撕裂,看见以刚制柔、以柔制刚而触及恢弘四野的万象之舞,感受到宇宙间正、反、合力量的动态演绎。

此外,这些画作所表现出的意义的抽象,是一种含有直觉的抽象,因为这种抽象指向被经验的现象背后那些藏匿和未知的东西。因为这样的抽象,我们无法穷尽意义,而只能保持这种深层的缺失,为意义的诠释和探寻留下无限的余地,就像宇宙黑洞向我们启示的那样。这种直觉的抽象还表现出运行于天地万物中的张力,因其而维系了互相排斥的物象之间、不同节奏的动感之间的平衡。同时,通过线条之间、色彩之间的互动互补而达到了一种审美的平衡,它既是美感的平衡,又是心灵的平衡。惟其抽象,才不可能是单向度的,才不可能指向一个死角而只可能有一种诠释。其意义的所指是多重的、复合的,这就为观众对同一幅画的不同诠释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在画家的笔下,挥毫的写意泼洒出浓郁的绿色,这样的抽象符号可以指向一片茂密的森林,也可以指向别的景致。于是在为该画的配诗中,这片绿色就变得具体可感,就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意象,读者就可以随着诗句走入森林中的小木屋,清凉的微风拂入窗台,触到木桌上花瓶里的金盏花;又可以行过流水潺潺、岩壁长满青苔的幽谷,听布谷鸟在头上婉转啼鸣。

总而言之,李洪涛先生的这些油画作品是神似的、抽象的、又是在形体之中的。画中浓厚鲜丽的色彩,经过艺术家的灵感而释放出不同的排列组合,看似随机,实则有其内在的结构。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抽象,也不是工笔式的具象。所有绘画元素的运用,既表现出宇宙的恢弘气势和深不可测,又展露出物华细微处的入口;既有站在沧海边发出的天问,又有花蕊的清晨半挂的露滴;既是探寻者迈向遥远的神秘之地,又是灵魂回到自己熟悉的故乡。

心有灵犀一点通
姚园的散文诗也许对读者并不陌生。凡读过她诗歌的人,都会对她在诗中表现出的人生哲理以及隽永婉约的风格留下印象。但是写配画诗跟自己写诗不同。自己写诗可以随心所欲,完全不受任何他人作品的限制。而写配画诗时,诗人不能天马行空,毫不顾及画作表现的意义和要素,必须以画作为自己创作的蓝本。虽然绘画尤其是现代绘画允许诗人从不同视角、使用不同方法去表现画意,但诗人应当根据绘画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进行发挥。也就是说,诗人必须在某个框架之内写作。这就为提画诗的写作带来一定难度。有些人把配画诗写得很表面,毫无新意,相当于什么也没说,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对画作的点缀,让欣赏过画作的读者在诗歌中得不到任何新的美学体验。姚园的配画诗不是这样,而是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创造力和独特视角。因此,相对于本辑油画作品的抽象性和追求神似而言,姚园的配画诗也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特质。她的诗句是凝练的,带着几分抽象思维;她的语言用隐喻打开了世界,对人的存在和人生经验能够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去思考。这就使她的诗即使在抒情中也能表达出一定的哲思:

赞美能把一抹灰烬唱出一身的翅膀。这是一阙绝唱,云朵般柔软与超然。
《灵魂的颜色》
是不是只要将等待换为追寻,重量就减轻?
《流浪之舞》
这些诗句洋溢着对存在的超越和美的升华,这与画作中的基调和情绪是一致的。不过,在姚园的诗中,无疑有着个人化的因素,即她的诗中始终是“我”在思,是“我”在人生的路上孜孜寻求,这个“我”无法被他人代替。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这个诗中的“我”,不一定指诗人本人,而是指诗人作品中承载意义的主体。

在李洪涛先生的油画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影,全是一些自然景观,呈现出世界的物态和流动性。那么在姚园的笔下,是如何表现出这种世界的律动呢?换言之,画与诗是如何对话,又如何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呢?如果说在画家的作品中不见人烟,那么,为这些画作所写的诗是否也都循着同样的路径,成为一组咏物诗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看到,在姚园为李洪涛先生的画作所配的十首诗中,大都是描写人而不是自然之物。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方面是绘画中的抽象写意,另一方面是诗歌中人的情感和心灵状态。诗歌的基本因素是语言。而绘画的基本因素是色彩和线条。当这两种艺术形式进行对话时,就意味着一种互异,一种互补,乃至一种互译互释,使得画中的境界与诗中的境界互相参照,互相诠释。诗歌对绘画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跟从,而是一种二度创造,即以文字为工具和材料,对油画作品的主题进行发挥、发展、深化、挖掘、转译、诠释,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经验呈献给读者,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揭示出新的含义,使读者用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绘画作品,从而体验到第一次看画时所没有看到的东西。那么,姚园是如何在自己的诗中诠释画中的含义呢?

我们可以从姚园集中表达的几个方面去看。

首先,画作中宇宙生命之间的关系,在姚园的诗中被表达成相遇

由于你,我第一次恋上夜的长度,第一次遗忘大地的心跳,第一次想着被你举在天空时的飞翔经验,以及与你在水边临渊时梦的远景是一种怎样深邃的诱惑。

那么,且允我与你一起穿越岁月,即使疼痛也不会发出声响。
《梦香引蝶》
你让我果敢地交出了蓄积多年的自尊,只为今生的一次流连,一次血的潮骚,一次促膝之后灵魂朝着大地放出蓄养了多年的河流。
《灵魂的颜色》
相遇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具体而言,可以是“我”跟恋人的相遇,跟知音的相遇,跟追寻人生意义的同行者的相遇,跟一种神秘存在的相遇,跟区别于物的“你”的相遇,跟超越一切而又维系人的灵魂的至高者的相遇。在相遇的过程中,那种炽热,那种虔诚,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坚定的执着,都跃然于诗行的词语中,都被词语承载、渲染和消化,从而体现出一种诗意的栖息,体现出在人的生命中,人对自身存在的思索、对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感悟。值得一提的是在姚园的诗中,我们看到了超越社会存在的那种相遇,即人性与神性的相遇:

如果祈祷能够点燃一把火,亲爱的,请站在时光的背面;

如果祈祷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安慰,亲爱的,请将你的肩膀借我,一瞬。
《玫瑰的心绪》
这使我想起犹太哲学家马丁 . 布伯在其名著《我与你》中所说的:“在每一境域,以不同方式,我们通过浮现于眼前的流变不居者而窥见永恒之‘你’的身影;在每一境界,我们皆承吸永恒之‘你’的气息;在每一境界,我们都向永恒之‘你’称述‘你’”。

其次,油画中的抽象性动感在姚园的诗中被表达为对过程的执着。德国古典美学家莱辛认为画主要表现空间,诗主要表现时间。这一西方的美学传统在现代艺术中已经受到挑战。现代艺术不仅表现了空间,也展现了时间感,也就是运动带来的流动感和持续感。这种流动感我们能从李洪涛先生的油画作品中看出来,我猜想这也是整个DVD作品冠以《流淌在时光之外》的一个理由吧 。当然,在画作中,那是一种抽象的流动感,它主要以物作为外形。姚园的散文诗紧紧抓住了这样的流动感,将其表现为人对终极意义和美的追求过程:

当追寻变成生命的一种旋律,雪花也飘出了盎然的春意。

在我激动不已地扑向大地母亲的刹那,一条蓝色的瀑布伸出了温暖的双臂……

这是火热的七月吗?

如果不是,前面的路对我是否尘封,我也不会在乎,

因为过程的美丽曾在我手心做巢。
                                                                      《流浪之舞》
又如:

我要任季节的河流向着阳光生长,我要划向那令人心碎的蓝、心酸的蓝、心动的蓝,不为岸,只为经过,只为你追忆的圣地里,鲜花烂漫。
《飞向温暖的光明》
我坚信,孤盏终会撑亮一个桃花源。

此时,若你愿背负严寒,走在朝圣的路上,一场美丽的流星雨,拨开迷一般的序幕。我在故事的背后回溯过程的蜿蜒,在一转弯的路口,调头……
《寒冰听花声》
我们看到,画中颇为抽象的流动感在姚园的诗歌里变成了人的精神追求的过程,变成了内心对生命体验的过程,这样,画的借形写意就变成了诗歌的文字,画中抽象的道之体现就成了诗歌中的肉身:即人的灵魂对道的回应, 从而形成艺术的深度意象和精神内质。

第三,由于画作中意义的多重指向性,姚园为诗歌添加了具体情节

有些东西藏在心底滋生新芽,好像不是瞬间的事。只是我们依然若无起启事地耸耸肩,翻出那件古老的“黄袍”,系着那根剪不断的红线,行走在各自的天涯。
《爱点燃爱》
请再低一点,让你的呼吸贴进我的心跳;

趁夜色尚未将我万缕的思绪覆盖,请再低一点。
《离别的心绪》
这样的情节直指人的存在,人的失落、忧患、希望以及超越自己的渴求。我们隐约看到少男少女的影子,看到生命成熟之后对青春的眷恋和回味,看到恋人的相思和对一些铭心刻骨的往事的追忆,看到梦的小手所触摸到的细腻的心思。然而,这样的情节不是凭着主观想象任意添加的,而是紧扣画中所飞扬的神韵,所传导的哲思,所展露的人的情感。总之,诗人的二度创作必先以画作为蓝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诗人对材料的取舍和处理,对画中美学元素的重新安排,就反映出诗人的诗思和个性化影子。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无论是诗配画也好,题画诗也好,就其表现的内容而言,诗画是同质的;就其表现的形式而言,诗画是异质的。为其如此,两者之间才能互异又互补,如同一个人的服饰与其气质彼此相配,相得益彰。李洪涛先生油画作品中所具有的抽象性,所具有的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意义,是借助于线条和颜色的载体得以表现的。那些意义本来就存在于画中,经诗句的魔杖轻轻一点,就如同森林中躺下多年的睡美人苏醒过来,活在了文字中。于是,画作中的写意渲染就栖息于语言,被赋予了另一种生命形式。
审美体验的和弦
在清楚了绘画和诗歌对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和表现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将DVD的制作作为一个整体作品来看了。前面分析的绘画和诗歌两种艺术元素,如果脱离了DVD中的朗诵部分、音乐部分和影视部分,整部作品的艺术效果就不会达到现在这样的层面,读者获得的艺术体验也就将显得迥然不同了。

《流淌在时光之外》DVD中的影音制作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它彻底改变了诗歌的艺术氛围。于是我们看到,在诗歌朗诵进行的时候,其画面背景不再拘囿于诗配画的那些油画本身,而是加入了音乐和大量其它艺术画面,其中有静态的照片及其美工剪辑,有动画的制作,有真实的摄像片段,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整个DVD作品就成为一部艺术纪录片。在这部记录片里,制作者将不同的音乐和影视画面根据诗情画意的演进进行筛选、剪辑,以及结构性编排。相当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在经过精心的剪裁和编辑之后,将各种美学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不同元素和体裁之间、重与轻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比如在《流浪之舞》中,画面出现了夜行列车的影视,车窗亮着桔黄的灯光,列车轰隆着从观众面前疾驶而过,消失于茫茫的夜色。随后的晴天里,列车从站台重新出发,驶过大桥和原野,驶向白云的远方,因为寻求的过程是无止境的。这时,那充满乡愁的《橄榄树》歌声在画面响起: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

此景此情,焉能不令观众动容?

在这部DVD作品里,每一首诗都辅以配乐朗诵。朗诵者音色醇厚,感情充沛。语气和语调随诗情的发展而抑扬顿挫,使意群显得层次鲜明、丰满而富于表现力。值得一提的是,朗诵者采用了重复的朗诵方式,即选择性地将某些诗歌末尾的金句再朗读一遍,配之以不同的音乐和影视片段,以此来加强、加深观众的读诗印象和艺术体验。这就像一部交响乐,在最后一个乐章里,将前面几个乐章的主旋律用不同的方式重现,不仅保证了主题的气势和韵律的连贯性,而且使得作品首尾一致,结构完整。

在《流淌在时光之外》DVD的布局中,我们可以发现三重审美经验。就是说,欣赏油画作品成为观众的第一重审美经验。然后经过为油画作品的配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阅读,观众获得第二重审美经验,成为诗句的读者。由于诗歌跟绘画的表现形式不同,趋近同一主题的视角和切入点不同,使读者经历全新的艺术体验,仿佛第一次看见这个对象,遭遇一种陌生的现实,从而产生出一种新奇感。这样的第二重审美经验再进入朗诵、音乐、以及影视的蒙太奇艺术再创造,使观众获得第三重审美经验。当然综合起来说,这三重审美经验在观众身上是同时发生的。这样,读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以及理性都被调动起来,获得一种全方位的艺术体验。

综观《流淌在时光之外》DVD的制作,全局充满了流动感:流动的画面,流动的诗情,流动的音乐,随着流淌的时间而流动,但会在无数个瞬间凝止,仿佛是向美投去的一瞥,或者说是美本身向我们眨动的眼神。此时此刻,美的灵光洒遍我们全身,使我们透过画面、诗句、人声和乐声这些美的载体而抵达了美本身。这样一种综合艺术的结晶,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任何一种单一艺术形式无法实现的。
结语
《流淌在时光之外》以其独特的艺术匠心,将油画、诗歌、配乐朗诵、影视等元素集于一体,使美感得到多媒体多层次的表现,使作品达到了具有深度意象的立体感。这对抒情诗的出版方式来说,无疑是一个新颖而富有魅力的尝试;对于普及艺术和诗歌来说,也是值得称道的。

时光在流淌。在我们人生匆匆赶路的脚步中,无论是对存在的沉思,还是对过程的执着,都会在艺术和文字的交融中找到起点。这部DVD作品是一曲绘画、文字、人声、音乐、影视的五重奏。是灵魂与一颗寻求的心相遇,在生命的琴弦上奏出的和声。

相信看过这部多媒体作品的人,都会被在画面和诗句中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都会被灵魂的舞蹈吸  引而投入其中,体验生命的豁然开朗,在人生的路上获得蓬勃向上的力量。


延伸阅读





【文学纵横】独立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文学纵横】在夏威夷的涛声里


【文学纵横】薰衣草节


【文学纵横】派克市场


【文学纵横】明尼阿波利斯一瞥


【文学纵横】遥远茂盛着的文学之树——读姚园《午夜的西雅图》


【文学纵横】情绪美的复调叙述  ——《午夜的西雅图》的艺术特色


【文学纵横】书中的世界和书世界中的“我” ——姚园《午夜的西雅图》品赏



姚园简介:女,重庆人。羁旅英国,又居新加坡,现居美国西雅图,为美国《常青藤》诗刊主编,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近年来,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千余首(篇),并有作品入选《当代诗人诗选》、《中华散文百年精华》、《2010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中国年度散文诗(从2007到2015年)》、《中国散文诗精选(从2008到2015年)》等数十种诗文集。被选入《国际诗人名人录》。有诗被收录进中学新诗阅读教材。被写进大学教材--《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曾获全球征文比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最佳诗歌编辑奖,以及多项其它文学奖等。主编海内外第一本油画配诗集《藤上风》;第一部跨国性华语诗文精选集──《当代世界华人诗文精选》。已在海内外出版社出版十余本文学书籍,其中散文诗集《穿越岁月的激流》荣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 2012年出品海内外第一盘散文诗配油画的DVD高清专辑──《《流淌在时光之外》。

小编有话说 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欢迎其他友情组织或个人转载分享。尊重作者,尊重原创,转载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商务合作邮箱:qiuchunlan@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订阅



    关注 润之兰文化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