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说艾 你包容了世界,包容了我吗?

 

“我们不是怪物”...

好久不见,小十今天想和大家谈一谈艾滋病患者的隐私问题。
最近,大量艾滋病患者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很多人都会说国家不是控制传染病吗?这些消息不是更应该公之于众吗?所以消息泄露也没什么啦。可是,试问你自己,如果你发现你身边有艾滋病患者,你真的能做到百分之百接受吗?想必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吧,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保护艾滋病患者的隐私,让他们不被社会贴上可怕的标签呢?

我们国家自从SARS爆发过以后,就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对于各类传染性疾病都要求各级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实施上报制度,追踪随访每一位传染病患,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而对于艾滋病患者的信息采集,更是全面,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收集了。

严控传染性疾病,追踪传染病患,是卫生疾控部门的本职工作,无可厚非,这对于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和稳定也有所裨益。但是,这一制度能够得到切实可行的实施的前提是必须无条件地对涉及到病患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严格保密,这不仅是医学伦理的基本要求,更是《传染病防治法》里头的明文规定。


2014年末,四川艾滋男童坤坤被村民联名驱逐的时候,联合国曾经发表过一个声明,联合国的声明很清楚:「羞辱和歧视是我们在应对艾滋病战役中最大的敌人。所有形式和情境下的羞辱和歧视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并且必须要停止。没有理由从正常的生活中排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但可悲的是,报道显示,违反保密性原则、无知和恐惧还在继续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联合国要告诉国人的道理是——害怕和躲避虽说是人之常情,但在艾滋、乙肝等其他可控的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上适得其反,许多害怕得艾滋的人会因为对艾滋缺乏足够的了解而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反而越容易染病。

很多朋友说,我只是需要知道有这样的人在我身边,这样我就可以尽量避免和他接触。可事实上,艾滋并不是说你勤洗手,或者不和人家一起吃饭,不和别人上一个厕所,不和别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就可以“尽量避免”感染的,如此处处小心,赚得的也只有一个心理安慰罢了。

事实上,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在超市商场购物,去电影院看电影,使用各种公共设施时,都可能会不自觉地与感染者同处一室,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但是这些接触,并不太可能对普通人造成威胁

所以大家对艾滋病的恐惧,就像人们从来没有见过鬼,但就是怕鬼一样。可是,艾滋病和鬼不一样,它是一个严格通过体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就三种:性、母婴、血液。对这种疾病的预防,靠怕、靠躲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个体想要远离艾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了解艾滋的传播途径,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远离毒品,定期检查或者预防性用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公众要远离艾滋,那就必须要贯彻落实好艾滋的反歧视工作,因为看起来直观的受益者是感染者群体,但事实上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整个公众的健康。在一个包容的环境下,潜在的感染者才有可能主动去检查,更好地接受治疗,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己传播疾病的风险。
感染者和普通人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一样,至少在受人歧视这一点上就不一样。我们正视差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人为地制造区别,是为了最终有一天能够消除这样的差别。感染者和普通人不是对立的,更不要去人为地去制造这样一种对立。

2000年之前,全球不到70万HIV感染者能够获取到治疗,如今,全球超过1500万的感染者正在服药并逐步恢复健康。随着越来越多的感染者能够获取到“救命”的抗病毒治疗药物,艾滋在全球人类的团结面前节节败退。

当国际上已经开始讨论2030年时要“终结艾滋病”的时候,我们国人是否有勇气迎头赶上,用希望和支持代替歧视和恐惧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一般会经历如下的反应:

否认(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沮丧(depression)、接纳(acceptance)。这是库伯勒-罗丝模型五个阶段,又称之为死亡五部曲

1. “否认”:“不会吧,不可能会是这样。我感觉没什么事啊。”

2. “愤怒”:“干吗啊,这不公平!这怎么可能让人接受!”

3. “讨价还价”:“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儿子毕业就好。求你了,再给我几年时间。我什么都愿意做。”

4. “沮丧”:“唉,干吗还要管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也没什么意义了。”

5. “接纳”:“我没问题的。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这件事了,我就好好准备吧。”
但HIV病人除了上述反应以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情绪,就是害怕,相比死亡,他们更害怕自己的隐私被暴露,害怕自己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害怕被医院拒诊;他们走在路上会害怕别人看他们的眼神,哪怕这些眼神并没有什么特殊;他们害怕找不到工作;害怕自己的家人因为自己而受到别人的歧视…...害怕久了,他们就绝望了。HIV感染者在中国活得真的很“害怕”,很“战战兢兢”,他们害怕的不是死亡、不是疾病,而是隐私暴露

面对这样一群生活在人生谷底的人,难道我们还要对他们落井下石吗?
小十认为也许我们并不能给予艾滋病患者多大的支持,但也许我们帮助他们保护个人隐私,减少社会舆论所带来的伤害,就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帮助。小十非常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善待那些本不该遭受生命折磨的人。
·END·
撰稿 / 培训部-谢雨汐
图文编辑 / 宣传部-曹阳
责任编辑 / 宣传部-甘国璇
审核 / 申林青
/猜你喜欢/


谈情说艾 | 来个HIV小检测,你怕了吗?
谈情说艾 | 花开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谈情说艾 | 出柜的尺度:为什么不干脆出柜得更公开?


南农红会

njauhonghui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南京农业大学红十字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