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真正的名师不是“打造”出来的

 

据说真正的名师是“生长”出来的。...



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经在被广泛转载的《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现象。

最近几年,各地学校都掀起了“打造名师队伍的热潮”,据说以此可以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机会很多,就像在成都,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在 30 岁以前,可以争取评“教坛新秀”;35 岁以前,可以争取评“市优秀青年教师”,然后还有区、市、省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头衔在前面等着;40 岁前,如果想“进入管理层”还可以去报考“校长助理”……



“打造”名师似乎成了各地、各学校都在热火朝天做的一件事。

打造出一个名师,学校就多了一个宣传的机会,提升学校形象;打造出一个名师,也给了青年教师实现自我的机会。

但是,你想当一个被“打造”出来的名师吗?被“打造”出来的名师真的有价值、有社会影响力吗?

“打造名师”,老师们的疑虑在哪里?
在各地的名师培养计划当中,的确发现并且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教师,但对于“名师打造”计划,不少老师心有疑虑。

1 当用“打造”表决心的时候,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

“把‘名师’和‘打造’搭配到一起多少让人心里有点不舒服。”成为了一些老师的共识。

一位老师讲述了自己所在地方实施“三名工程”中的一些现象,“鄙人所在的那个小县城近几年有关部门有个大手笔,就是每年拿出 100 万的资金作为奖励在‘三名工程’中获奖的学校和教师,所谓的三名是指: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提出的口号是:每年打造一批名师队伍,带动教师成长,提升教育质量。这项活动会在县中心的广场隆重举行,县委几大班子的领导都会参加,以显示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彰显领导的遵旨重教。”

但效果呢?“三名工程实施以来就屡遭质疑,一些老师为了名誉和奖金小动作不断。”

这位老师总结道,“为了培养更多的名师各地都有类似举措,这些举措和工程都是一种政府行为,力度大,措施实,平台高,要求严,目标也相当明确和集中。”
也有老师总结了教师队伍“打造”和名师“打造”中的几点元素:

“一是确定目标。规定在一定的年限内,教师队伍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及名师成长的数量。二是设计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从发展的层次到人员的挑选,从日常管理到考核,评价和奖励等,都有具体的制度。三是搭建平台。会课,赛课,沙龙,论坛,课题研究,论文评比,参观,考察,等等,一个个平台的搭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次次发展的机遇。四是提供条件。不仅有精神鼓励,而且在物质条件和经费上都采取了切实的措施。”

不少老师也感慨道,打造名师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了机会,但也有了功利之心。“教学公开课,班会课等都带有明确的功利性目标,开始计较获奖,计较名次,想为自己和学校建功立业,想在教育的圈子里一夜成名。当我们怀着这样一种心态,想静心研究教学思考教育从容不迫地做教育,想耐得寂寞做真正的教育,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2 “打造”出来的名师,会不会是一些削足适履、缺乏个性的老师?

“名师‘打造’是不是违背人成长成才的规律?”也成为了很多老师质疑的理由之一。“学生的学习是有规律的,老师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但这种规律绝非是要把老师培养成利用模具铸成的‘千篇一律’的‘名师’。”

老师们为什么质疑“打造名师”是一种机械化行为呢?



有老师给出理由,“如果想成为名师,一个老师刚参加工作,他必须争取评‘教学新秀’,然后评区级或者县级教学能手,然后才有资格评市级省级。学校如果刻意‘打造’一个教师,会把更多的机会都给这个老师,更多的荣誉都给他,然后给他‘打磨’课堂,给他‘规划’教学教育人生……结果会是这个老师不得不削足适履地去配合有关领导的打造,每一次展示课每一次汇报课,每一次班会课,都要按领导的要求统一口径,于是会导致这个老师的个性磨灭,自由丧失。甚至在人际关系和生活中也会让这个老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如此一来,这个老师即使‘名利双收’了,他也会孤独的感受不到半点真教育真教学的幸福感。学生也很反感,因为每次授课都是一种刻意的教学行为,课是做出来的,不是自然的流露和水到渠成,是预演过很多次的熟悉的新课。如此打造的‘名师’很难称之为真正的名师。”

其实,各地的名师计划也的确在为青年教师铺路,给予他们更多的成长机会。但当名师成长成为批量化的“打造”后,不少老师都表示担忧,或许老师们对于“打造”一词质疑的背后体现的是她/他们对于“教师培养一定要抛开通常的行政思维,转向专业思维”的希望。



3 当名师的名只停留在“名师证书”上,他们的社会影响力究竟在哪里?

“某市评选的某些名师,除了拿到一纸证书外,本地同行很少知道他们究竟哪里有名。”

“某个名师常以‘国家级’名师自我炫耀,喜欢四处作报告,内容却没啥新意。在结尾时,却几次三番让大家记下他的联系电话和地址,说,需要多少书请在回执单里写清册数。听讲的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名师的那些天花乱坠的讲话,不过是为了达到卖书的目的。”

“某些名师借助名师的标签,四处活动,挣外快,这不是把名师硬生生搞成了‘狗皮膏药’吗?”

对于一些已经成为“名师”的老师,人们却很难敬重起来。



显然,人们所推崇的名师应当是那些社会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教师。他们长期扎根于教育教学第一线,有专业可授,有学问可传,有教育教学思想可以研究。这样的名师,在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不同程度超越了前辈和同行,都对各自的术业有或大或小的创造性贡献。他们通过授业实践或自己的著述,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事迹。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耶曾经提到:“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我就不是谁培养的。人才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更别说什么‘打造’了。所谓‘生长’是生长者自己的事。陶行知是谁‘培养’的?晏阳初是谁‘打造’的?还有斯霞、钱梦龙、于漪、孙维刚……不都是自己‘生长’起来的吗?作为校长局长,如果一定要说‘培养’,那么这‘培养’的含义应该是尽可能给‘苗子’以自由宽容的人文环境——形象地说,就是尽可能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然后就让年轻人自由自在地“生长”吧!既不要吹毛求疵,横加干涉,也不要指手画脚,过度关照,更不要揠苗助长、豪华包装、大肆炒作。只有最朴素最宁静的田园,才能长出最肥美的庄稼。”




老师呼唤的成长路径究竟是怎样的呢?

1 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说到名师成长, 总是想到李吉林。这位从小学教师里走出来的儿童教育家, 身上藏着名师成长的密码。李吉林曾说:‘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 但我觉得, 即便是小学教师, 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 那么, 我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 我是一个思想者。’”一位老师在谈到名师成长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的确, 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很难说一位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 更不能说是教育家。

看来, 教学主张, 是名师成长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它关乎名师的文化品质和教学品位, 也关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主张有多重要?

“教学主张是名师成熟、成功的核心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教师成熟的程度和专业发展的深度。”

“教学主张是名师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是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与一般名师的显著区别。”

“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内核。”

……

“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实践路径,在教学实践中萌生自己的教学主张,借助理论学习,边做边学,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二是理论路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提出自己的教学假说,借助先进理论和大量的实验验证,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无论是实践路径和理论路径,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教学主张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2“被发展”还不够,“自主发展”更重要

“人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外部力量,更需要自身内在的力量。显然,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心才是变化的根据。”有老师在谈到名师成长时,这样分析,在他看来,名师的成长除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外,教师本身的内驱力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名师的成长的确需要这种“发展自觉”,而这种自觉往往来源于教师的追求。

有理想才会有未来,人的可能性总是活在梦想之中。教师要有自己的梦想,在美好的憧憬中才有了前行的动力。



3平静从容不浮躁,这样的成长更踏实



“我很敬佩一些名师和他们的成长之路,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想为教育和教学干一些实事,心态平静而从容,不浮躁。专心致志地安静的去做,心里并没有什么杂念。静下心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他们潜心于教育教学本身,而没有老想着‘获奖’和‘晋升’。这就是他们的淡定,他们的沉静,他们的朴素。”有老师这样说。

的确,李镇西在《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一文中就在怀念以前的学校。“假如当年校长要刻意‘打造’我,把那么多的机会、那么多的荣誉都给我,然后给我‘打磨’课堂,给我‘规划’人生……于是我不得不削足适履地去配合领导的打造,每一次展示每一次汇报,都得按领导的统一口径,都得服从‘学校大局’,于是个性磨灭,自由丧失,同时又孤峰卓立遭人嫉恨,如此一来,我即使‘名利双收’了,也感受不到半点教育的幸福。”



想获取更多同类优质教育文章?赶紧长按下图


    关注 ForClas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名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