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本哈德 施林克

 

原谅我肤浅,只从“朗读”里读出你情我愿。...

《朗读者》比起现在市面上很多畅销书来说算是较为冷门的了吧,其实它在出版后也曾一度在欧洲成为了畅销书籍。但比起极力的推荐,它的传播更多的是缄默的、无声的传阅。

就算知道这本书的人,我想不少可能也是源于零八年入围奥斯卡金像奖等五项大奖的电影《生死朗读》才知道的吧。

在高一的时候,我被推荐去看这部电影,结果看了一小部分,我就在想:这是什么鬼…我相信如果你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去看,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当然我那时是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去继续深究,就此搁下了。

直到前段时间,这本书才重回我的视野里,跨越了,恩,有四年多了。

凭借四年前对那电影的印象,我大致还记得开始发生了什么,在书上看到这些情节的时候,其实我仍在嘀咕:这是什么鬼…

不过这次我知道我肯定得看下去,因为后面的内容我隐约感受得到是被我长时间来低估了的。

最终,看完了后,我也缄默无言了,明明是涌现了很激亢的情绪,却又被深深地无力感压制住,这确实是一段沉重的思索过程。

它是以二战后的德国作为背景,所以我想先说的也是,如果让你想象一下那段时期下的德国是什么样,或者是想象自己就处在那时的德国,你的耳闻目睹,你的生活,你的意识,你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是二战中的战犯,当然是战犯中的接受命令的一方,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对待?

如果你是战后的新一代,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氛围,如何去同受到战争创伤的上一辈的人一起生活?

《朗读者》便是从这些问题入手,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答案。它针对的不是二战中罪大恶极的主要战犯,也没有以二战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为标杆大加颂扬,更不是像当代的某些战争片中体现的那样把历史篡改得一塌糊涂,使之沦陷成了娱乐化的产业。

它就只是安安静静、普普通通地告诉我们。在那个血腥残酷的年代过去后,那儿的人们,不论是受害方,还是施害方,他们到底生活变成了什么样。

年轻的一代如何在全国乃至全欧洲凝重的氛围里成长,那些参与过纳粹行动的人要怎么面对来自社会的审判和余下的一生。

无论是哪一方,都是战争的受害方。战争抹灭了他们的人性,消灭了所有人的人格,每个人都只剩下一具赤裸裸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倒计时,死亡让人麻木,死亡让施虐行为也变得麻木。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甚至连较大的纷争都不曾遇到,如果不是这些文字,我或许也会在这个障目的消遣时代麻木不仁。历史使人惊醒,使人目瞪口呆,使人正襟危坐。

战争就是在冰天雪地中无止境地朝前走,身边只有皑皑的漫天飞舞的大雪。所有人盼着雪停下来,云层透出太阳的光芒,但他们压根看不到任何希望,只能盼着早日结束这寒意透彻心扉的日子,麻木地死在路上。不少人为了继续残存地活下去,开始互相争咬彼此,蚕食地吞噬别人的身体,来单纯地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下去。

这时候,可能会有一个人在混乱不堪的行进队伍中溜出,注意到了路旁白雪覆盖下不引人瞩目的一株三叶草,这也会成为照亮他所有灰暗生活的光芒。

在耀眼的白昼里,再闪亮的星光都会被隐匿吧。

经历了沉重的黑夜的审判,微弱的光亮都会格外醒目吧。

我们都需要一个忠诚的“朗读者”来拯救错入迷途的躯壳吧。

后台回复“朗读者”获取电影《生死朗读》百度云盘链接


    关注 灼灼其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