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感恩节,我们来缅怀她……

 

感恩与征稿每一颗树,都是由一颗小苗成长起来的。我们每一棵曾被温暖的小树,切忌忘记栽树者们的努力!叶秀华老师,...

感恩与征稿
每一颗树,都是由一颗小苗成长起来的。

我们每一棵曾被温暖的小树,切忌忘记栽树者们的努力!

叶秀华老师,就是参与种下重庆市制冷学会这颗树的一位开拓者。

她参与了重庆市制冷学会筹备的所有过程,成立重庆市制冷学会所需要的所有繁琐的手续是在她手里、她的脚下一点点跑下来的。感谢她的努力,学会在1999年诞生了。然后,又在她的呵护下,一点点成长,直到2010年她离开重庆市制冷学会工作岗位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三十多家会员企业及几百名会员。感谢叶秀华老师和重庆制冷界前辈们的努力,我们后来人将永远记住他们为重庆市制冷空调行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叶秀华老师是一个非常平凡的老师,但她以她的热心和热情,不但为重庆市制冷学会的建设做出了她最大的努力,还在她的学生和同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2016年11月11日,叶秀华老师不幸离世,为纪念她和各位前辈们对重庆市制冷空调行业所做出的贡献,特在重庆市制冷学会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记录前辈们所做出的努力。

欢迎各位朋友踊跃投稿,投稿地址——zlxhcq@163.com
追忆叶秀华老师


她终于可以安安静静的休息了。忙碌了一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同事的尊敬、朋友的赞叹,这就是重庆大学动力学院的叶秀华老师,重庆制冷学会筹建者之一。2016年11月11日凌晨叶秀华老师突然离开了我们,这一走,走得很突然,我听到这噩耗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事实。由于特殊的原因,我没能参加叶老师的追悼会,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叶秀华老师的敬意。

我记得第一次认识叶秀华老师是1999年,当时正在筹备重庆市制冷学会。已年64岁的她退休后仍然在做学院的培训工作。由于制冷学会的筹建工作非常繁琐,制冷学会的领导均是在职人员,无暇更多的具体事务。童明伟理事长(第一届)邀请本院的叶秀华老师参加制冷学会秘书处的工作。事实上,秘书处的工作繁杂,而且是筹建,工作量可想而知。童理事长之所以邀请叶老师参加,显然是他了解叶老师的责任心以及工作能力。而我本人当时被确定为第五专委会的秘书。第五专委会是制冷学会最大的专委会,很多工作需要五专的密切配合。我因此认识了叶秀华老师,而且,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与叶老师一起交流。

记得当年确定会员名单就是一个非常麻烦事情,好多设计院仅仅是设计院暖通负责人的电话,而那个年代由于网络通讯还不够发达,大部分会员需要到设计院去衔接确认情况。本来这个工作应该由我来完成,而事实上由于上课等原因,大部分人员名单均是叶老师冒着酷暑与恶劣天气,到设计院一个个核对下来的。她经常给我说:“你忙你的事情,我知道你们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我能帮你做的,我老太婆帮你做。”有时候天气非常糟糕,一个老年人还带着腿脚不方便的身体去挤公共汽车。我作为晚辈看到这些,心里挺难受。我劝叶老师去有的单位公共汽车不方便,您也可以考虑坐出租车,毕竟这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叶老师却说:“目前制冷学会才在筹建,经费非常紧张,我老太婆还走得动,能为学会省些经费尽量省,学会要开销的事情还多做呢。”。就是一个以“老太婆”自诩的叶老师,将200多名会员的名单详细信息列出了。当我拿到那份详细的名单目录时,心里多的是愧疚,后来的人可能只是看到一份会员通讯录的表格,但作为当事人的我是非常深刻的体会到这份名单凝聚了叶老师多少的辛劳。

做事认真可能是所有认识叶老师的朋友们的共同体会。记得成立大会前一周,叶老师一个个打电话通知。学会工作本来只是一个义务的服务工作,叶老师的服务可是做到家了。每一个参会的会员,基本都接到了叶老师的电话邀请和提醒。在大会前一天,叶老师又按照名单第二次通知。“现在的人都很忙,不多通知几次,别人可能就不来了,成立大会就开不好”,这是叶老师的原话。当看到成立大会上座无虚席的场面时,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是叶老师多少踏实的工作成果。

制冷学会顺利成立后,大量的学会工作面临开展。学会与科协等相关部门的衔接、学会改选、学会内部的交流等等,叶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当中国制冷学会第一次在行业中认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时候,叶老师认为一定要帮助重庆制冷学会的会员获得此次机会。她按照条件,认真比对通知。我记得我们单位一个同事,论资历和水平,早应是高级工程师了,但由于各种原因,还仍然是中级职称。她给我说,此次机会非常难得,也非常公平,一定要让达到条件的会员抓住此次机会,务必要我通知到位。我记得到学会办公室时,她对着罗列整齐的材料给我说:“你看我将每一个人的材料用铅笔做了备注,他们马虎了,叫他们抓紧修改”。我看到一笔一笔的备注,如此多的材料,我疑问这么短的时间,您是如何做到的。她淡淡的说:“当然是时间堆出来的,我看困了,晚上就在办公室睡了”。要知道,叶老师的家就在重大,办公室离家就不到500米远。更为感动的是,简陋的办公室连沙发都没有,我说您晚上睡哪呀?她指到办公桌说,就在上面铺上报纸就可以将就一下了。我震惊了,一个已经70岁的老人(2005年),为了会员的利益,而如此憋屈自己,任何语言已经无法来表达了,感动的含义有多深,只有当事人才清楚。而这里面又有多少家人的谅解与支持。事实上,叶老师在一些非常紧张的工作,是她丈夫陈老师的无私帮助下完成的。我们可以想一下,这是一个何等无私的老师与家庭。

在工作接触中,难免提及个人的事业与家庭。叶老师无一关怀备至的对待我。她经常以她的经历以及家庭来宽慰我。我和她的儿子是一辈人,她经常以她在家庭中的处理方法来给我提建议。在事业上,我有什么困苦,她经常打电话来帮助我从困苦中解脱出来。从她的对话中,我逐渐感觉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同事关系,更是长辈对晚辈的呵护与关怀。几年前,叶老师由于年龄原因从制冷学会卸任了。我在她卸任的时候很慎重的对叶老师说,有空我请您老人家吃饭。而这简单的一个愿望,在她老人家离世前我确没能完成,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不高的个子、健硕的身板、健谈的话语、仁慈的心,这就是我心中的叶老师。突然的变故,在我与叶老师接触这十几年的经历中反而更清晰了。她老人家对我以及学会的帮助,我们无法忘怀。忙碌一生的她在天堂中可以安息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晚唐诗人李商隐表达的原意我们没有必要去揣摩与评论。但仅仅从字面上来看,这就是叶秀华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不管是对亲人、对同事、对学生、对朋友还是制冷学会的各位会员。当时不理解叶老师的任何人,我想你能够体谅她的出发点,能够记得她事实上对你的好。

一路走好!尊敬的叶秀华老师!

2016年11月19日

作者:王勇,重庆大学城环学院教授(博导),重庆市制冷学会副理事长
那个如妈妈一样唠叨的恩师去了


看着窗前香炉里飘起的淡淡烟雾,我几次提笔又放下。我知道,今天晨曦升起的时候,叶老师,她已化作轻烟去了天堂。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我写上几句话给远去的恩师吧。

记忆中的叶老师,是个喜欢唠唠叨叨的小个子老师,我们那少不更事的学生时代,常常在背后窃笑她站在板凳上费力书写黑板的身影,却忽略她辛苦认真写下的那些连续性方程、偏导数推论——似乎她说得最多的是伯努利方程——至今还被多少学生戏称为“白努力”方程?

叶老师她走了,走得那么突然,似乎只是挥挥手的瞬间。也许平时她精神实在太好,每个听闻消息的人都是一脸诧然:“怎么会?她精神那么好?”在我们的印象里,只要没倒下,她就在风风火火的奔波里。她的精神劲让我们都忘记了她的真实年龄。去年同学聚会时,我挨着送老师们回家,问到她时,她一口回绝,要自己回家,而我居然也真没再多问过她一句是否需要帮助,事实上,我真忘记了她同其他恩师一样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一个从不愿麻烦别人的老人!今天回想起我仍不禁自责而潸然泪下。
记得我有个学生说过:“我从小到大都没怕过老师!”我曾哑然失笑。细想起来,我从小是怕老师的,而叶老师似乎是我唯一不怕的老师。从认识她起,就习惯于她的啰嗦,当然有时这会不耐烦听她唠叨,这么多年亦师亦友一路走来,她絮絮叨叨表达的关爱如水般流过,突然失去了才发现心底那丝痛…

记忆中她不到1米4的个子担着家里所有的担子,上至老人的养老送终,下至孙儿的抚育读书,都是她一手操办,从不知享乐为何物,如今,担子终于卸下,在天堂里您该有时间休息享受了吧?

她是个护犊子的老师,对她学生的偏心是毫不掩饰的,吴治娟好几次抱怨叶老师对我比对她好,我得意而窃笑:“当然,我是她学生而你不是!”无数次听她如数家珍地告诉我她当班主任而我上专业课的那些孩子们如今是如何如何的出息,就如同骄傲的母亲夸耀自己的儿子!细算起来,真称得上桃李满天下了。

叶老师,没有累累的科研成果,没有传世的著作,只有一颗平平常常、认真教学、关爱学生的慈母之心。我自幼在知识分子堆里长大,见惯了知识分子那体面外表下的满腹算计,而她是把喜怒哀乐直接挂在脸上的人,也许“真实”二字是对她贴切的评价。

工作这么多年来送走了好些曾经的老师和同事,而这两天的伤感却无以复加,她只是个平凡得带不起一丝浪花的老师,追悼会上没有显赫的人物来为她送行,而我看见她的老同事、老邻居、学生和学会的朋友们来送别她,不为她的地位,不为她的财富,只为她的人品和曾经给予我们的关爱!

叶老师走了,那个叨叨如邻家老太的老师走了,天堂并不遥远,也许等我们再相见的时候,您还会是一如既往地精神矍铄,笑容满面?

仅以此短文纪念在我们青葱岁月里留下过深刻记忆,关爱我们如妈妈的叶秀华老师!

2016年11月13日

作者:杨颖,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市制冷学会理事
关于叶秀华老师的点滴记忆


我是个记忆很糟糕的人,和叶秀华老师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也有两年多的时间,她还是我到重大后最早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以我不管不顾张嘴问问题的特点,当时应该请教她老人家很多问题,她也应该给我不少的帮助,但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她老人家的唠叨,也就只能记住两三件事情。

一个事情就是——她是极少非闺蜜非学生而走进我的重大宿舍的人。记忆中第一次她来的时候我不在,对面的老师被她老人家唠叨了很长时间。现在想来应该是她老人家对我当时状况的一种关心吧,只是以我的愚笨一直没能体会到她老人家的那份关爱,而且如果不是今天写下上面文字,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她的那份关怀。

第二件事情就是——她老人家对我前途的关怀。以她在大学的经验,论文职称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2002年的时候,制冷学会出版了一期专刊。就是这一期专刊的出版,让我完成人生的第一篇论文。想想我现在对写论文的态度,那一篇论文肯定是在她老人家的唠叨下诞生的。后来的工作少了她老人家的唠叨,也就基本没有论文了。

2010年,我接任了叶老师在重庆市制冷学会的工作。

随着工作的一步步开展,越来越体会到叶老师以及制冷前辈们创建重庆市制冷学会的远见,也越来越对负责筹备工作的叶秀华老师有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是她和制冷前辈们开拓性的工作,让我和后来者有了一个做我们想做的事情的平台——这几年,我们直接间接的承接了两个联合国项目,还举办了两届西部制冷展。

知道叶老师一直关心着学会,在偶尔校园里碰到的时候,我会简单的告知下她老人家学会正在开展什么工作,但却缺乏请她老人家参与的意识,直到今年西部制冷展结束不久,在校园碰到她老人家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应该邀请她和其他的老前辈一起去展会看看。因此,我在告知她老人家近年西部制冷展情况的时候,特别向她道歉并承诺明年一定会去邀请她老人家参观——得到邀请的她老人家的笑脸还留在我的记忆中,但这个承诺却是永远不能实现了。

明年的制冷展,我们会邀请当初种下重庆市制冷学会这颗苗的老先生们一起来参观的。我相信她老人家在天堂也会继续关注学会的发展。

叶秀华老师,感谢您所做的一切!一路走好!

2016年11月20日

作者:吴治娟,重庆市制冷学会秘书长,重庆大学动力学院教师


    关注 蓝天行知讲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