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微谈之愉悦交往

 

今晚7点,我们不见不散。...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



在大学,你需要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可是应该怎样处理好你的人际关系呢?

嗯,这是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李光红老师的解答吧。



李光
学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职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9年,擅长学业辅导、人际交往、团体心理等方面的咨询与辅导。
交往的特点

1.们为什么需要交往?

交往对大学生个人需要的满足概括为:

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

获得安全的需要;

满足亲和的需要;

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

满足自尊的需要;

增加力量感;

2.大学生交往的特点

交往愿望强烈;

人际交往范围扩大,社会性增强;

在团体或组织中交往;

交往内容多样化,方法多元化;

部分大学生缺少交往技能、交往机会;







  • 交往分析理论
在交往模式中,交往分析理论(PAC)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路。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取这三者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P—A—C”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分。

父母(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通知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

成人(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待人接物冷静、理智,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

孩童(C)身份象征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行为即兴,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自我中心。

根据PAC理论,不同的心态可以构成不同的交往组合。当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构成平行关系时,交往是可以持续的,对话可无限制地持续下去。

6种具体形式:P-P、A-A、C-C、P-A、P-C、C-A。其中,A-A交往是最健康的,也是最成功的。

交往能力的提升

1.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表层因素: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

(2)深层因素:个性品质、特点相似、特点互补

2.提升交往能力的技巧

(1)让人喜欢的技巧:个性乐观自信、满足对方自尊需要、注重交往礼仪

(2)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的交往技巧:争辩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拒绝的艺术

3.影响人际交往的特殊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刻板效应

(4)投射效应
感悟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


    关注 心成长部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