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图鉴】菲律宾帘蛤

 

也就是俗称的花蛤,南方的普遍叫法。...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菲律宾帘蛤:通常又称杂色蛤或菲律宾蛤仔,壳长2.5-5.7厘米。商业规模平均40毫米。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动物。壳坚固,壳瓣左右相等;两侧不等,壳顶的喙位于前半部分;外形略呈椭圆形。韧带内嵌,不突出壳面,宽厚棕色的椭圆拱形身体几乎延伸到后部边缘的一半。是贝壳类海产品,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是西太平洋亚热带到低寒温带的一个品种,并分布在欧洲的温带地区。野生种群在菲律宾、中国南海和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茨克海以及南千岛群岛周围。它的养殖最早始于这些地区通过采集野生蛤苗所进行的传统捕捞活动。

图片欣赏


简介

中文学名:菲律宾帘蛤

拉丁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别    称:菲律宾蛤仔、杂色蛤。花蛤(南方)、蚬子(辽宁),蛤蜊(山东)。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双壳纲

目:帘蛤目

科:帘蛤科

亚    科:缀锦蛤亚科

属:花帘蛤属

种:菲律宾帘蛤

型态特征

菲律宾帘蛤壳长2.5-5.7厘米。商业规模平均40毫米。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动物。壳坚固,壳瓣左右相等;两侧不等,壳顶的喙位于前半部分;外形略呈椭圆形。韧带内嵌,不突出壳面,宽厚棕色的椭圆拱形身体几乎延伸到后部边缘的一半。小月面呈长心形,尽管不特别明显,但壳面有清晰可见的浅色和深色细密的放射肋。盾面缩小至仅与韧带后部边缘相接。放射肋纹和同心生长纹,后者在贝壳的前部和后部变得特别突出,在壳面上构成明显十字交叉的布纹状。生长期明显。左右两壳各具3枚主齿。左壳中心齿及右壳中心齿和后齿分叉。无侧齿。外套窦虽未超过贝壳中部,但是也相对较深,在其下足和外套线之间形成楔形空间。边缘平滑。颜色和花纹差异很大,有白色、黄色或浅褐色,有时带有放射线、条纹、大斑点或深褐色锯齿花纹,较光滑;壳内侧光滑,为白色,略呈橙色,有时壳顶下部多为紫色。

贝壳顶稍突出,喙在前部1/3处,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外观一般有奶油色、棕色、深褐色,有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带状或斑点和花纹。贝壳内面白色、粉红色、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生活习性
菲律宾帘蛤是以发达的斧足,挖掘砂泥营穴居生活的。涨潮时,升至滩面,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干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时,则双壳紧闭,或依靠足的伸缩活动,退回穴底,在滩面上留下两个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菲律宾帘蛤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但总的说来,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繁殖方式

菲律宾帘蛤是严格的雌雄投同体,其性腺为与消化系统紧密联在一起的弥漫性组织。繁殖期根据地理区域而不同,通常在水温20-25°C产卵。从秋末到初冬这一时期性活动进入休止状态。野生环境中配子的形成时间为2-5个月,然后产卵。

第二次产卵甚至可以出现在同一季节,即2-3个月之后。通过过滤有机物和浮游植物依然丰富的海水,冬季前的恢复阶段有利于能量积累。温度和进食是影响配子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配子形成的最初温度可在8-10°C,然后随海水温度上升而加快。在温度为14-24°C之间时,它的持续时间是5-2个月。在这一温度范围内,菲律宾帘蛤即可产卵。尽管最佳温度是20-22°C,但12°C是最低临界温度,低于此温度该品种便不能有效产卵。

饵料的供应将影响所产配子的数量。蛤苗附着之前,幼虫发育持续2-4周。附着大小根据壳长在190-135µm之间。许多外部因素决定野生环境下蛤苗附着是否成功,如温度、盐度和水流。幼虫移动主要依靠风和潮流。添加细砾和小石块可促进天然附苗区的种类补充。幼虫通过将足丝附在小鹅卵石或贝壳片上来完成附着。

 以前吃花蛤的时候就在想它们是怎么来的,还以为也是要交配什么的,没想到是雌雄同体。然后小时候也有在海边挖花蛤,一般在海泥里比较多。
新鲜趣文
这是我见过最胖的白娘子。。。

END


    关注 宠物水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帘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