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诉心声】医路漫漫,精勤不倦

 

医路漫漫,精勤不倦——记2015年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获得者,李吉鹏李吉鹏,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作者简介

李吉鹏

1991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毕业,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5级眼科学硕士研究生,研一在读学生。曾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完成第六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先后荣获上海市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等荣誉。

在交大医学院的六年时光,我从一个贪玩、木讷、胆小的小男孩儿,成长为自律、爱笑、靠谱的小医生,一路上充满了阳光与感恩。

医路漫漫,魅力无限

成为一名白衣天使,是我儿时的梦想,高考之后,我庄严的填下了心中唯一的志愿,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随后,医学课程的学习是忙碌而枯燥的,有时候也会迷茫自己的未来。记得大一生日时,我为自己买了一个闹钟,摆在书桌上,卸下电池,停在6点50分。如果把一生70年的时光,比喻成一天24小时,那我们本科一年级就是6点50分,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刻,无论我对自己的过去有多么不满意,想到新的一天才刚刚开始,心中就充满了正能量。在医学书本与临床一线的学习中,我渐渐的发现了医学的魅力,医学的魅力是一切准备就绪之时,刀尖划过皮肤的神圣感;是用指腹绷紧一号丝线,连续打结的流畅感;是带上听诊器,闭上双眼,漆黑寂静的世界中,仅剩下的心跳声。我们在距离生老病死最近的地方忙碌,见证生命的开始,目睹生命的陨落。我们与病人一同奋战在生死线上,赞叹生命的顽强,感叹生命的脆弱。当患者以美丽的笑容,真诚的感谢报答我们的时候,我们这群刚走上行医之路的小大夫,瞬间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合作求索,践行真知

梅花香自苦寒来,科研真从实践出。凭借着创新的思路,我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国家级第六期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课题研究方向为骨修复与再生。实验早期,发觉自己的眼界与认识只狭义的局限在教科书范围,而站在浩瀚的科研世界门口,自己是多么渺小与迷茫。成千上万的文献研究、发明专利,代表了几百年来学者智慧的结晶。我被它的神秘与美丽吸引的如痴如醉,这一刻,我已决心倾我一生心血,追寻真理而去。

实验的艰辛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会懂得。为了掌握课题背景,每晚挑灯在室友的鼾声中整理文献,一个个文件夹装满了PDF,一个个笔记本记满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我终于在电脑上敲出了自己的成果,看着国内核心期刊中一篇综述的第一作者名字是自己时,那种感觉似于产房外等候的爸爸看到自己的孩子时的喜悦。



曾经一介书生,只与书本打交道,而现在的我游走于博士、老师、试剂公司推销员、研究所工作员、医生、实验室管理人员、生产车间工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在交流与合作中,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锻炼。凭借着一向不“安分”的创新思维,我对传统手术器材、临床约束带、手术拉钩等产品均进行了改进,融入了自己的优化理念,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回首科研生活,接触最多的不是理工科学子严谨的逻辑运算,也不是文史类学子浪漫的文学情怀,陪伴我更多的是实验室里各种仪器单调的嗡鸣和一成不变的摆设。面对众多繁琐的实验步骤,失败的实验结果,我从未轻言放弃。一组组实验指数的修正,一次次实验动物的手术探索,是坚持让我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李吉鹏在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现场
清晰地记得,荣获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几天前,临近毕业季,每个人都在收拾行李,有些人兴奋的计划着毕业旅行,有些人开心的数着回家的日子,而我也拎着一个大旅行箱,一个人迎着夜色与小雨,踏上了从松江开往西藏南路的地铁,去下一站拜师学艺。坐在空荡荡的地铁上,鼻子有点酸,心情也不晴朗。毕业了,最难解决的是住宿问题,时而混在实习医院的旧寝室里,白天收拾好行李,去九院学实验,晚上回来打地铺睡觉。偶尔天气太热了,也会去青年旅社住几天。一个人,一箱行李,孤独的在上海丰盛的生活。掌声给了西装革履的我,也给了打地铺的我。

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交医又迎来了一批充满理想的青年,一切又从零开始了,我的故事到这里也就讲完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每一个年轻医生成长的共同经历。感恩医学院的老师们,用温暖的心,为我们照亮前进的路途;感恩我的同学们,一起笑谈奋斗过的艰苦岁月;感恩交大医学院,给了我们年轻人一片翱翔的蓝天,纵然前方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命运让我们逆风飞翔的时候,千万不要随风而去!



    关注 青春交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