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黄帝文化与灵宝地名

 

灵宝市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地处黄河中游,南依秦岭,北与黄河谷地相连,西接关陕,东望河洛。特殊的地理位置,...



灵宝市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地处黄河中游,南依秦岭,北与黄河谷地相连,西接关陕,东望河洛。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现象,是灵宝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帝文化在灵宝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铸鼎原地区则毫无争议的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发祥地之一。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启动,铸鼎原地区经过专家们数十年的调查与考古发掘,是唯一能够和中华文明的源头相衔接的地区,也是综合显示社会复杂化、阶级、国家和人类文明萌芽等诸多因素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源头,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史起源的确切年代具有非同凡响的历史研究价值,它的影响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据考证,轩辕黄帝之所能够从“迁徙往来无常处”,风风雨雨数十年,直到在荆山铸鼎原上开山采铜,铸鼎铭功,才将铸鼎原逐渐改造成他最后的都城,也是唯一一处固定的都城,造就了灵宝铸鼎原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孕育出了十分丰富的黄帝文化,成为后世探觅中华文明,研究史前历史,追寻黄帝文化的一个圣地。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流传着许多美丽的动听的神话传说故事,如“黄帝铸鼎”、“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黄帝战刑天”、“嫘祖娘娘采桑养蚕”,而且还留下了与轩辕黄帝有关的地名、村名,大多集中反映了三皇五帝的历史活动,有力地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有关黄帝时期的神话传说。古地名有荆山、首山、夸父山、夸父墓、轩辕台、蚩尤山、鼎湖、炉底、桑园、龙须沟、太阳沟以及周围的三圣村、五帝村、稠桑村、乔营村等。除此之外,市区内还有桃林街、桃林路、夸父路、桃林市场等。每一个延续至今的古地名都述说着一个神奇的历史故事,记载着三皇五帝的一段经历,这与黄帝时代的黄帝铸鼎、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民间传说相吻合,对于探索黄帝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黄帝陵和黄帝庙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黄帝崩逝后,其臣左彻将他的衣冠和几杖就地掩埋,并建庙祭祀。近年来,当地文物工作者通过对位于黄帝陵南250米处黄帝庙旧址进入深入调查,发现了战国时期和汉代筒瓦,成为最早建庙的佐证。黄帝陵位于灵宝市西阳平镇东北5公里处,现为荆山黄帝铸鼎原风景名胜区。内有高9米的覆斗型陵冢,并建有始祖殿和其它配套设施。景区内保存有一高2.5米,宽0.96米,厚0.25米的青石石碑,名曰“轩辕黄帝铸鼎碑铭”,碑身为竖长方体形,共阴刻篆书137个字。该碑铭于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由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袁滋撰书,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记录黄帝铸鼎铭功的实物。
2

蚩尤山、轩辕台和夸父山


轩辕黄帝一统华夏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为铭记这一历史时刻,相传黄帝除了在荆山脚下开山采铜,铸鼎铭功之外,还将正对着铸鼎原的秦岭北麓从东向西矗立着的三座山头,分别命名为蚩尤山、轩辕台和夸父山,成为了国家一统、民族团结的象征。

蚩尤山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境内,为小秦岭山脉的一部分。相邻的轩辕台相传是远古时期轩辕黄帝祭祀天地的神圣场所。北宋诗人范仲淹在《轩辕台》中写道:“北登阌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最西边的夸父山也是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阳平镇夸父营村南。据《山海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死后,他的手杖瞬间化为一片邓林,(又称桃林,即古代桃林县,今灵宝市的由来)。他的身躯倒下后化为一座大山,后人叫它夸父山。山后有一道峪,后人叫它夸父峪,峪中缓缓流淌的小河被称为夸父河,山中倾泻的泉水也被命名为夸父泉。山脚下,有一个占地两亩多的土冢,名曰“夸父莹”。当地人都说这是夸父死后被埋葬的地方。1956年,夸父莹被灵宝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夸父神话”还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娄底、花园、乔营、桑园
娄底村原名“漏底村”,相传是轩辕黄帝采铜铸鼎时所用炉子底破渗漏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在当地群众中广泛流传,那就是该村是黄帝铸鼎时用的炉子底,又名炉底村。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地人逐渐将村名改成了娄底。

花园村位于铸鼎原南部4公里处,传说是由黄帝赐名“花园”,命正妃嫘祖居住于此。

乔营村距秦岭山脉的太阳峪3公里。据村民讲述,其祖辈流传该村是生娘娘的村子。《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氏,生黄帝。”乔营村由此而得名。目前,该村的娘娘庙内供奉的是嫘祖。虽然如今早已没有了数十年前的信男信女竞相膜拜、香火旺盛的壮观场面,但当地妇女对嫘祖还是很虔诚的。据说该村女子出嫁别村,或者外地嫁过来的媳妇都很善良勤劳,对偷懒的男人都很严厉,因为嫘祖娘娘在撑腰保佑。

桑园村位于乔营村南3.5公里处。相传黄帝一统华夏后,嫘祖率众嫔妃遍地寻找御寒的兽皮,来到桑园,却发现此地大片桑树上长满了白色的桑果。大家摘下品尝,咬不动就煮。剥皮时从果内的蚕蛹中抽出了长长的细丝。于是,聪明的嫘祖便利用细丝编织成衣物,献给黄帝。黄帝大喜,便命嫘祖在此采桑养蚕,织丝成衣。进入新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铸鼎原地区发掘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麻布制品和新石器时代的纺轮,便是有力的印证。
4

龙须沟
位于黄帝陵西南5公里处,有一条又长又深的大沟,沟里长满了又细又长的草,形状像龙的胡须一样,这条沟一年四季碧绿常青,充满生机,当地人把它叫为“龙须沟”。

相传黄帝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深受玉皇大帝欣赏,于是派黄龙下凡接黄帝上天。老百姓爱戴黄帝,他们舍不得皇黄帝离去,纷纷叩头央求黄龙。黄龙不允。于是他们上前死死抓住黄龙的胡须。黄龙用力甩着头,怎么也甩不掉,一直升到几十丈高的时候龙须被拔掉了,那些人从空中坠落下来。拔下来的龙须掉到沟里,长出了许多四季长青的草,从此这条沟就叫“龙须沟”。
5

鼎湖
位于小秦岭之北,现阳平镇所在地。据考,远古时期这里是一处湖泊,因黄帝在此汲水铸鼎而名曰鼎湖。《括地志》载:“湖水原出虢州湖城县南三十五里夸父山,此流入河既鼎湖也。”《阌乡县志》载:“铸鼎原,县东南十里,史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阴,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骑龙升仙,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小臣不得上,系持龙髯,髯拔、堕弓,抱弓而号。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弓曰乌号。”
除此之外,与黄帝有关的地名还有阳平、东册、西册、大常村、小常村、南社、北社、中社、荆山、三圣村、五帝村、禺园、太阳沟等,这些地方经过祖辈相传,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灵宝黄帝文化中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下阶段,我们要加大对灵宝黄帝文化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展示和发扬黄帝文化上多下功夫,做足文章,深度挖掘黄帝文化的内涵与实质,使黄帝文化这一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铸鼎原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定会带给人类更大、更多丰硕的成果和惊人的奇迹,也使得中华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黄帝文化逐渐揭开它完整而神秘的面纱,为人类留下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来源:灵宝微政


    关注 川口之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