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浩:为何要写杜小康在芦苇荡里哭呢

 

为何要写杜小康在芦苇荡里哭呢当离散的最后一拨鸭被杜小康找到后,杜小康却迷路了,困顿、疲乏、恐惧、孤独、无助、...



为何

要写杜小康在芦苇荡里哭呢

当离散的最后一拨鸭被杜小康找到后,杜小康却迷路了,困顿、疲乏、恐惧、孤独、无助、疼痛……当这一些复杂感受都涌向刚刚经历了高度紧张的杜小康时,这孩子反倒安静和镇定了。

杜小康哭了,这次哭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一样,连他自己都弄不懂这次哭的缘由。但读者都能明白:杜小康是为自己长大而感动得哭,是为自己由一个富家公子蜕变成一个坚强的小男子汉而激动得哭……

因此这次哭,是写杜小康章节的情节转折点,它既是杜小康性格的转折,也是情节的转折。按理说,杜小康如此努力了,曹文轩理应安排一个很好的结局给杜小康的,就像桑桑一样能大病痊愈。但他没有,曹文轩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杜小康”,我认为他的主张是:给人物以苦难,但不给其灾难。苦难助人成长,灾难让人灭亡。在曹文轩的文学作品,希望总会有的,是价值导向。因此,桑桑不能给他安排更坏的后果,而杜小康这一角色是可以的。于是,作者继续给杜小康以苦难,就是为了验证:苦难有助杜小康快速成长。杜小康的成长给他人的影响,是影响最深刻的了。



没有对杜小康这次哭得描写,就难以有最后桑乔校长的感叹:“将来麻油地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就是杜小康了。”一位校长,这样看似非常武断的话,其实是有其根据的。

这次哭,还只是杜小康长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还是不足以让杜小康彻底蜕变,杜小康不是一夜长大的,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一夜长大,于是,曹文轩把这个人物形象写得更加悲苦,但通过桑乔的那句话来看,杜小康是曹文轩最喜欢、最花心思的一个角色了。

杜小康哭了,鸭下蛋了,但杜雍和这次和命运的博弈还是失败了,因为他动机不纯,欲望太强,所以不给他成功的机会。杜小康读书的愿望彻底破灭。随着最热切的希望破灭,就没有再写杜小康的哭了。而是写他完全有别于其他孩子的成熟、写他的衣着不再讲究,写他把所谓的自尊和面子彻底放下,写他开始在校门口开始卖“杂货”了。这是一种文学暗示,加上桑乔校长那句对孩子的最高评价,我们必须相信:红门、杂货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重新辉煌起来。



杜家命运的大转折就是从杜小康的这次”哭”开始的,桑乔校长的那句赞美是对杜小康哭的最后回应。因此,教学中如果孤立看待杜小康哭这件事儿,是无法真正读懂杜小康的,也是无法读懂《孤独之旅》和《草房子》的。

向浩语文 ∣精彩连连

欢迎转发,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关注 向浩语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