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鹦鹉品种介绍

 

菲律宾悬吊鹦鹉又名菲律宾短尾鹦鹉,悬吊鹦鹉在鹦鹉养殖业比较少见,而菲律宾悬吊鹦鹉是这类鹦鹉中较普遍的一种,公鸟的颈部到胸部有类似围兜的红色羽毛,而母鸟没有,呈淡黄绿色,且母鸟面部为淡蓝色,它们是安静及友善的小型鹦鹉,约有9至11种亚种。...







菲律宾悬吊鹦鹉又名菲律宾短尾鹦鹉,悬吊鹦鹉在鹦鹉养殖业比较少见,而菲律宾悬吊鹦鹉是这类鹦鹉中较普遍的一种,公鸟的颈部到胸部有类似围兜的红色羽毛,而母鸟没有,呈淡黄绿色,且母鸟面部为淡蓝色,它们是安静及友善的小型鹦鹉,约有9至11种亚种。

菲律宾悬吊鹦鹉体长14厘米,广布在菲律宾境内各个岛上,总数量约在2万只以上,但是近年来栖息地的破坏与捕捉野生鸟贩卖,导致数种亚种的数量已亮起红灯,它们生活在各种森林、森林边缘地带、竹林、林地、近村落的田地、果园、椰子园等地区,通常单独、成对或一群家族成员活动,一般都在果树、花树上的高处觅食、活动,但有时也会到较低处,主要食物有花、花蜜、无花果、水果、种子等,繁殖季节在4至8月间,母鸟一次通常产3颗蛋,孵化期20天,幼鸟在5星期大时羽毛长成。
菲律宾悬吊鹦鹉大部分为野外捕抓的鸟儿,根据一些有经验的饲主介绍,死亡率相当高,笼养的菲律宾悬吊鹦鹉很害羞,尤其是有人在旁时,饲养初期易遭细菌感染,所以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适应环境后会变的较健壮,无人在旁时会表现的较活泼,刚饲养时温度不宜低于22度,喜爱啃咬,提供新鲜的细树枝或玩具,食物应包含各类蔬果当主食。



桃面爱情鸟别名桃脸情侣鹦鹉、桃脸牡丹鹦鹉、小鹦,是国内最普遍的小型鹦鹉之一,也是最体型最大的爱情鸟(体重约50至60公克),体长略短于阿比西林(黑翅)爱情鸟(Abyssinian

or Black- winged

Lovebird),但体重较重,有各式各样不同色系的变种,也是一般入门者最常选购的鸟种之一,叫声虽不大,但是声音尖锐,常会吵杂,个性十分活泼、爱玩与好奇,与主人从小有良好互动的手养鸟喜爱亲近人,有些也会很调皮、捉摸不定,行动很敏捷,一不小心常常会逃脱,可以修剪羽毛防范飞走的可能性,在野外共有2种亚种。

桃面爱情鸟体长15厘米,分布于非洲西南方,包括安哥拉、那米比亚等国,主要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燥林地内,从次沙漠地带的干燥草原、热带草原林地、岩石地形区、河流旁的林地、棕榈树林到农作物区都是常活动的范围,主要的栖息处都在水源区附近,一般都是5至20只左右一起活动,但在觅食时与至水源地喝水时会数百只聚集,主要食物为种子,有时会在地上吃草类种子,也常至农田内吃小米栗及玉米,或到果园及花园吃葵花子,在许多地区被视为严重破坏农作物的害鸟,天气冷时会数只栖于树枝上紧靠在一起,通常筑巢在岩石裂缝中或占据别种鸟的巢,在2~3月及4~10月会进入繁殖季,仅母鸟孵蛋,窝卵数约4~6颗。
笼养鸟十分活泼好动,是很健壮的鸟儿,喜爱鸣叫,有时很吵杂,爱啃咬,玩具及新鲜树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种子外,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们更健康。
繁殖难度低,适合刚入门者做繁殖尝试,群养繁殖也能有不错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筑巢所需之稻草、树枝、树叶等供它们使用,约在交配后10天会生下第一颗蛋,每隔一天下一颗蛋,一窝约产4~6颗蛋,在6、7天后即可检查蛋有无受精,孵化期约21~23天,30~35天后幼鸟羽毛长成,亲鸟有时可能因矿物质缺乏而拔幼鸟的羽毛,在雏鸟孵出后的期间宜提供营养且丰富的食物,抓出手养最佳天数约10~14天,不宜太晚将幼鸟移出巢外。



面罩爱情鸟又名面罩情侣鹦鹉、黄领黑头牡丹鹦鹉、黄领情侣鹦鹉,与黑颊爱情鸟外表十分相似,常让人以为是同一种类,面罩爱情鸟的胸部是一片鲜黄色,而黑颊爱情鸟的喉部为橘色胸前为绿色,这是二者主要的差异。面罩爱情鸟有许多颜色的变种,也是最普遍的小型鹦鹉之一,价格便宜,是入门者不错的选择,但也有些稀少的变种价格依然不低,手养鸟好动活泼,惹人喜爱,也会调皮不听话或是常常性情不稳定,成鸟不易驯服,行动迅速敏捷,要小心它们不慎逃脱,若希望所养的幼鸟与主人亲近,不怕生,最好只养一只,因为若养一对,它们之间的感情会非常亲密,而不会与主人亲近,即便是手养鸟也会有此情形,但并非每一只鸟都如此。

面罩爱情鸟体长14~15厘米,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中部及北部与肯亚南部,在坦桑尼亚东部海岸区与其邻近的几个小岛也有它们的踪迹。通常栖息于海拔1100~1800米间有林地的草原、农作物区等地内,一般4~5只左右成群活动,然而有时会一百只左右聚集,主要食物有草类种子、小米栗、芦栗等,常常进出水源地喝水,一天可能数次,繁殖期在干季中,约在3~4月及6~7月,近年来大量遭捕捉贩卖至鸟市,数量已大不如前。
笼养的面罩爱情鸟叫声虽不大,但爱鸣叫,有时十分恼人,喜爱洗澡与啃咬东西,刚引进饲养时非常敏感,适应期长,适应后大多变的强壮,养殖难度不高,幼鸟手养起是不错的宠物鸟,价位合理,且活泼可爱,在全世界受到广大的欢迎。
繁殖难度低,提供筑巢所需之材料(如稻草、树枝、纸张等),供其筑巢,也可群养繁殖,全年均能繁殖,一次产4至6颗蛋,常有未受精的情形发生,孵化期约18~23天,有时母鸟在第2颗蛋生下后才开始孵蛋,幼鸟约1个月后羽毛长成,育雏期间需提供足量的食物供亲鸟喂食,亲鸟如缺乏足够矿物质可能会拔幼鸟的羽毛,建议可于2星期左右或更早将幼鸟移出手养。



黑颊爱情鸟又名黑脸情侣鹦鹉、黑头牡丹鹦鹉,与面罩爱情鸟外表十分相似,常让人以为是同一种类,黑颊爱情鸟的喉部为橘色胸前为绿色,而面罩爱情鸟的胸部则是一片鲜黄色,这是二者主要的差异。在野外黑颊爱情鸟的数量很稀少,约只剩1万只左右,再加上一般笼养的爱情鸟大多互相杂交,所以人为饲养的纯种黑颊爱情鸟已经相当少,相较之下面罩爱情鸟的数量则是多了许多,这2种爱情鸟或是2

种杂交种有许多颜色的变种,也是最普遍的小型鹦鹉之一,价格便宜,是入门者不错的选择,但也有些稀少的变种价格依然不低,手养鸟好动活泼,惹人喜爱,也会调皮不听话或是常常性情不稳定,成鸟不易驯服,行动迅速敏捷,要小心它们不慎逃脱,若希望所养的幼鸟与主人亲近,不怕生,最好只养一只,因为若养一对,它们之间的感情会非常亲密,而不会与主人亲近,即便是手养鸟也会有此情形,但并非每一只鸟都如此。

黑颊爱情鸟体长13~14厘米,主要栖息于尚比亚西南部的卡夫国家公园内,在辛巴威的西北方的维多利亚也有其族群。它们分布地区小,加上严重的干旱使食物与栖息地剧减,因干旱导致的农地过度开发与人为盗捕贩卖,使黑颊爱情鸟的野外数量仅剩1万只上下,加上笼养鸟杂交情形严重,使的有纯正血统的数量相当的少,前途非常堪虑;栖息在海拔约600~1000米的近河谷林地内,栖息地通常离水源区很近,平常一小群到数十只左右一起活动,食物包括种子、谷物、花、嫩芽、浆果等,繁殖期开始于11~12月,在新巴威的维多利亚瀑布可能在9月就开始繁殖。
笼养的黑颊爱情鸟叫声虽不大,但爱鸣叫,有时十分恼人,喜爱洗澡与啃咬东西,刚引进饲养时非常敏感,适应期长,适应后大多变的强壮

,养殖难度不高,幼鸟手养起是不错的宠物鸟,价位合理,且活泼可爱,在全世界受到广大的欢迎。
繁殖难度低,提供筑巢所需之材料(如稻草、树枝、纸张等),供其筑巢,也可群养繁殖,全年均能繁殖,一次产4至6颗蛋,常有未受精的情形发生,孵化期约18~23天,有时母鸟在第2颗蛋生下后才开始孵蛋,幼鸟约1个月后羽毛长成,育雏期间需提供足量的食物供亲鸟喂食,亲鸟如缺乏足够矿物质可能会拔幼鸟的羽毛,建议可于2星期左右或更早将幼鸟移出手养。



马达加斯加爱情鸟又名灰头情侣鹦鹉、灰头爱情鸟、加南情侣鹦鹉,是非洲爱情鸟中体型最小的,也是唯一源于非洲本土外的唯一一种爱情鸟,与其它的爱情鸟(牡丹、小鹦)相较之下,马达加斯加爱情鸟普遍度显的低多了,它们是灵活且非常害羞的小型鹦鹉,有人在时通常十分紧张不安,若提供巢箱,平时更是难以见到它们的踪影,因为大部分时间会躲在巢内,而手养鸟并不会如成鸟般害羞;外型明显比其它爱情鸟特殊,公鸟的头部为灰白色,母鸟则为绿色,它们不像一些爱情鸟整日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反而十分安静,手养鸟很讨人喜爱,适合居家饲养,共有2种亚种。

马达加斯加爱情鸟体长13~14厘米,分布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海岸地区,曾引进到其周围数个小岛和非洲大陆,仅有部分地区成功的繁衍生存,如詹日巴岛、塞伊其勒斯岛、鲁利安岛等。喜爱栖息在长青树林附近的开阔草原中,也常在有棕榈树林的草原、森林边缘地区、灌木丛、农田等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区活动,即使是引进到别的地方的马达加斯加爱情鸟也偏爱上述的各种地区,喜群居,通常5至30只左右成群活动,食物充足时聚集数量会更多,常与雀科鸟类结群,主要食物为草类植物的种子,在马达加斯加的繁殖季节在11~12月,一窝通常产3~4颗卵,有时更多。
笼养的马达加斯加爱情鸟是安静的小型鹦鹉,个性害羞,刚进入新环境时易紧张与不安,尽量减少打扰,避免大群饲养在一起,除非提供宽敞的空间,它们体型非常迷你也不吵闹,适合居家饲养,但是与其它爱情鸟比起来还是比较不适合当宠物鸟,主要喂食混合种子,一些蔬菜与水果也建议常喂食,食量小,切些许薄片即可。
与一般爱情鸟一样,繁殖上并不困难,全年都能繁殖,它们对检查巢箱情况十分敏感,过度的打扰常会造成亲鸟咬破蛋或杀死幼鸟的情形,一窝通常产4~6颗蛋,平均数为4颗,孵化期约20~22天,孵出的雏鸟中通常公鸟数量会比较多,幼鸟约35天左右羽毛长成,而在6~7星期后即会断奶。



桃额锥尾鹦鹉外表与橙额锥尾鹦鹉很相似,但外表上的明显差异为桃额的上喙部为黑色,而橙额的上喙部呈淡腊色(但有一亚种上下喙皆为淡腊色),桃额锥尾鹦鹉的头冠部橘黄色斑点不会延伸至眼圈上,成熟橙额锥尾鹦鹉的冠部橘黄色斑点会与眼圈相连;以这个尺寸大小的鹦鹉来说,桃额锥尾鹦鹉算是说话与模仿能力不错的鸟种,生性逗趣与活泼,与其它同属Aratinga锥尾鹦鹉比较起来也比较安静些。

桃额锥尾鹦鹉体长26~30厘米,广布于中南美洲,包括了巴西、阿根廷、波利维亚和巴拉圭等国家。桃额锥尾鹦鹉共有两亚种,除体长有差别外其外表上并无明显不同;主要活动于开阔的林地、干燥草园区、农耕区、落叶林、灌木丛林等等,常成群10~30只左右一起活动,觅食时与栖息林地里会有较大群的聚集,飞行时会发出尖锐引人注目的叫声,在部分地区因觅食于农垦区而造成农作物损失,它们在野地食用的天然食物包括种子、坚果、昆虫幼虫、花苞、农作物等等;野外繁殖期多始于春天,大约在1~7月时,筑巢于中空树木或是白蚁洞里,通常产2~3颗卵。
桃额锥尾鹦鹉是活泼的鸟儿,照顾上并不困难,宜提供多种玩具与器材供其玩耍与打发时间,适应新环境、食物、天气与饲主的速度快,且会变的强健与稳定,食物供应上与一般锥尾鹦鹉差不多,混合种子谷物饲料搭配豆类、坚果、蔬菜、水果、鸟干粮即可,成鸟饲养以成对较群养为佳,幼鸟饲养相当活泼亲人,学语能力不错,喜爱嬉戏玩闹,每天宜多放出笼外活动,鸟笼不宜太过小,提供宽敞的鸟笼可以增加其活动量促进身体健康。
给予良好的环境与生活条件桃额锥尾鹦鹉是不难繁殖的鸟种,有时也会蛮多产的,且全年都可能繁殖,成对繁殖效果比较好,一般木制的中型锥尾鹦鹉巢箱建议使用,母鸟一次约产下2~4颗蛋,孵化期约26日,幼鸟52日龄时羽毛长成。



黑帽锥尾鹦鹉别名黑头小太阳鹦鹉,是Pyrrhura小型锥尾鹦鹉里的一员,也是里面体型较娇小的种类,个性好玩活泼,价位不高,是很可爱的宠物鸟,也如同种小型锥尾鹦鹉一样不吵闹,是对鹦鹉有兴趣的初入门者良好的选择之一;黑帽锥尾鹦鹉有两个亚种,性别无法由外表判断。

黑帽锥尾鹦鹉体长25厘米,主要分布在西亚马逊盆地,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巴西等国境内。在野外的栖地主要在海拔300公尺以下的潮湿的低地热带森林,尤在安地斯山周围的丘陵地区林间地带更易见其踪迹,但东安地斯山丘陵地区数量较少,它们多为群居性,通常约30只左右成群活动,繁殖期间时聚集数量则较少,黑帽锥尾鹦鹉大都在树顶上觅食或群集,鲜少至30公尺以下的高度活动,繁殖期在2至3月间。
人工繁殖鸟很容易饲养,它们是活跃的鸟儿,但刚饲养时较害羞,也较怕人,常一有人接近就躲进巢箱,但一适应环境与天气后则十分健壮,可常喷水或供其沐浴保持良好羽毛状况与羽色,大部分的黑帽锥尾鹦鹉都会喜爱沐浴,饮食则同一般Pyrrhura小型锥尾鹦鹉,以混合种子饲料和坚果为主食搭配蔬菜水果或是进口鹦鹉饼干、干粮等营养食物。
在繁殖方面若饲养的为人工繁殖成鸟则难度并不会太高,一般以繁殖而言成对繁殖是比较理想的繁殖方法,巢箱使用一般鸡尾鹦鹉(卡美)用的直式巢箱即可,若鸟很怕人则可自行制作深度深一点的巢箱,通常鹦鹉对深度深、比较暗的巢箱比较有安全感,但记得钉上梯子供其进出巢箱爬行;黑帽锥尾鹦鹉是多产的种类,若将雏鸟移出手养整年都有可能繁殖,但必须妥善控制生产次数,若不间断的繁殖会大大影响往后繁殖品质与亲鸟健康甚至死亡,一窝产5~8颗蛋,孵化期约25天,6~7

周幼鸟羽毛长成。



绿颊锥尾鹦鹉别名绿颊小太阳鹦鹉,是最常见的小型锥尾鹦鹉之一,同时也是体型最小的锥尾鹦鹉之一,个性十分调皮、活泼、好奇、亲人,对人的接受度高,别于非洲系Poicephalus鹦鹉(塞内加尔、麦耶氏等),它们不会成为只亲近接受一人的鹦鹉,所以相当讨人喜欢,虽然与其它锥尾鹦鹉一样并不以说话能力著称,但它们安静又讨喜,所以很适合各种居家环境饲养;绿颊锥尾鹦鹉与赤褐腹锥尾鹦鹉(红腹小太阳,Maroon-bellied

Conure)外表上非常相似,常被误认,绿颊锥尾鹦鹉的体色较淡较亮,胸前毛色较呈灰色,但主要辨识点是绿颊锥尾鹦鹉的尾部是红褐色,而赤褐腹锥尾鹦鹉的尾部则是绿色(但尾部底面仍是红褐色);有5种亚种,从外表无法分辨性别,须经由DNA鉴定或外科手术鉴定,有数种美丽颜色的变种,最常见的变种是黄边锥尾鹦鹉,后来新改良出来的变种还有肉桂色和比较少的蓝色,最新的变种则是菠萝绿颊,颜色鲜艳,数量最少;绿颊锥尾鹦鹉在饲主良好照顾下可有25年或更高的寿命,一般来说平均寿命可能约10~15年。

绿颊锥尾鹦鹉体长26厘米,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与秘鲁。通常栖息于各种林地、林间草原、落叶林、沼泽地等海拔2900米以下的地区,群居性,一般都10至20只左右一起活动,习惯在树顶觅食,在分布的区域算是常见的鸟类,筑巢在树洞中,繁殖期可能始于2月,一窝产3~4颗蛋,在栖地里有稳定的族群结构与数量。
绿颊锥尾鹦鹉是活泼的鹦鹉,其各类迷人鲜艳的变种也是最近非常热门且高需求的鸟种,成鸟刚饲养时会较害羞,有人接近时会躲入巢箱内,但适应力与生命力强,不吵闹,比它们的近亲Aratinga类的锥尾鹦鹉安静许多,但在兴奋、高兴或想吸引主人注意时会鸣叫,它们相当喜爱洗澡,常沐浴能使羽毛与皮肤维持良好的状况,许多饲养绿颊锥尾鹦鹉的人会遇到这些小家伙长大时会开始出现咬人的习惯,尤其在开始成熟的时期时(约9个月大到1岁时),但这个问题通常很快会解决;饮食上避免只喂食种子饲料,这对它们的健康会大打折扣,蔬菜、水果、鸟饼干饲料、适量的维他命等都需酌量喂食。
与一般锥尾鹦鹉差不多,绿颊锥尾鹦鹉大约都在春夏开始繁殖,繁殖难度不高,整年都可能繁殖,大多数的绿颊锥尾鹦鹉都是多产的鸟儿,但也有一些不是;巢箱可使用直立式,巢箱规格同于鸡尾鹦鹉即可,它们大概1岁有繁殖能力,但建议18个月大时再繁殖较理想,尤其是母鸟,一年可繁殖2~3次,一次约产4~7颗蛋,通常为4~5颗,繁殖期间不宜过于频繁的开翻检查巢箱,因为有可能导致亲鸟受惊吓而伤害了蛋或雏鸟的情形,孵化期约24天,幼鸟毛羽长成需7至8周。



赤褐腹锥尾鹦鹉又名红腹太阳鹦鹉,是常见的小型锥尾鹦鹉之一,在世界上的鹦鹉养殖业数量也很多,容易繁殖与照顾,价位较低,是不错的选择,约有3种亚种。

赤褐腹锥尾鹦鹉体长24~26厘米,分布于巴西的东南部、阿根廷东北部、乌拉圭、巴拉圭东部、玻利维亚东部等地区。与绿颊锥尾鹦鹉很相似,栖息在各种森林及林地中,尤其常发现于大西洋滨海森林与开阔的林中草原地区,农作物区与公园内也常有它们的踪迹,成对或成群约10至15只左右活动,喜欢互相理毛,常聚集于瀑布边洗澡,也常在玉米田及橘子园中觅食;筑巢于树洞中,10~12月时繁殖,一窝约产5至6颗蛋。
刚饲养的赤褐腹锥尾鹦鹉很快可适应新环境及信任主人,与绿颊锥尾鹦鹉一样是常见的饲养鸟种,也是最常见的小型锥尾鹦鹉,适应后变的强壮,除非受打扰或兴奋时,一般大部分时间不会吵杂,相较于其它有强劲啃咬力的鹦鹉,它们的破坏力较小,建议常给予沐浴,对其它种类有攻击性。
繁殖这个种类难度低,很适合刚入门者,整年皆可繁殖,一岁即有繁殖能力,是非常多产的锥尾鹦鹉,一窝平均约有5颗蛋,但有时可多至7~9颗,孵化期约23~26天,50天后羽毛长成。



鸡尾鹦鹉别名玄凤鹦鹉、卡美鹦鹉,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鹦鹉之一,也是国内最普遍的中型鹦鹉,价位合理、繁殖数量多使得它们相当的普遍,手养幼鸟十分活泼,喜爱亲近主人,是不错的选择;鸡尾鹦鹉有许多的变种,市面上也陆续出现较不常见的变种,其售价通常较常见的灰色、白色、珍珠等高出许多;鸡尾鹦鹉在欧洲被饲养已经一百多年,约在公元1845年时在欧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后40年成为十分普遍且受欢迎的宠物,据说鸡尾鹦鹉-Cockatiel名称的由来是荷兰船员在澳洲发现它们时,以葡萄牙语称它们“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它们在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1百万只,而且数量仍持续地增长中,其族群十分稳定且安全。

鸡尾鹦鹉体长30~33厘米,广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内陆地区,没有分布在北部的约克角半岛、澳洲的滨海地区或是数量较少,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多为澳洲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
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觅食,不常发现数百只聚集的情形,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结集,主要食物为种子及谷类,在一些地方是农业害鸟,澳洲北部的族群会四处迁移栖息,南部的族群则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北部的鸡尾鹦鹉繁殖期约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窝卵数约4颗,但1~7颗都有可能,亲鸟喂食雏鸟的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3~4周后羽毛长成。
鸡尾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最受欢迎的宠物鸟之一,所以也有着广大的知名度,刚饲养的成鸟很快可适应环境,对其它种类没有攻击性,叫声清脆清亮,适应环境后相当健壮,手养鸟可爱亲人,非常受欢迎,是很普遍的宠物,照顾上不麻烦且容易,食物主要以混合谷物种子为主,但水果与蔬菜也应该时常供应,习惯于种子饲料的鸡尾鹦鹉初期对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调整其饮食习惯。
鸡尾鹦鹉的繁殖相当普遍,难度低,它们通常在9至12月大时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时再让它们繁殖,因为即使在15~18月大期间有些鸡尾鹦鹉还是在发育期,在生殖系统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难产、产不正常的蛋、不会尽力地照顾雏鸟等问题,由于亲鸟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导致照顾幼鸟时所付出的精力、体力会影响尚未发育完全亲鸟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30×30厘米规格,一窝约产4~6颗蛋,每隔一天生一颗,在7~10天时(约已产3、4颗蛋时)即可检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约19~21天,幼鸟孵化后须提供较多的软性食物供亲鸟喂食,幼鸟约一个月大时羽毛长成。



虎皮鹦鹉别名娇凤鸟、彩凤鸟,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鹦鹉,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它们常是许多刚对鹦鹉有兴趣的人买的第一只鹦鹉,也是最常出现在鸟展的种类,自从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学家-癸格曼德对基因工程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后,各种虎皮鹦鹉的变种即进入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现在共有上千种的变种,再加上它们非常容易照顾及繁殖,所以会如此的普遍,澳洲原生种虎皮鹦鹉的羽色主要是黄色、绿色,加上黑色的纹路,而一般所称的“大头”是在英国基因改造培育出来的种类(English

Budgerigar),体型比原生种大,头部与胸部较大,前额较突出,胸前的斑点较圆,羽色较鲜明,比较不活泼,一般在鸟展中参展的虎皮鹦鹉几乎全为英国种的虎皮鹦鹉,而其它如原生种大小的变种虎皮鹦鹉(小鹦哥)则称为美国种虎皮鹦鹉(American

Budgerigar)价格则比英国种便宜许多,虎皮鹦鹉的确是入门者很好的选择之一,而英国种虎皮鹦鹉也有许多爱好者,由于羽色变化多,外型差异性也较一般虎皮鹦鹉大,且从国外不时都有虎皮鹦鹉选美比赛可看出它们在宠物鸟中的地位。

虎皮鹦鹉体长18~25厘米,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纽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虎皮鹦鹉主要栖息在澳洲干燥的内陆地区,偶尔会在半干燥地区与半潮湿地区发现其踪迹,有些族群会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喜爱在草原、灌木丛、河流边的林地、农场田园中活动,平时相当活泼好动,大热天时则活动力较低,主要在地上觅食草类与谷物的种子,平常成群活动,约由20只至数百只,有时会聚集2万5千只甚至更多的庞大数量,虽然整年都能繁殖,但是受食物多寡的影响,主要只在草类种子丰富时繁殖,北部约在冬天,南部在夏天与春天,有集体筑巢的习惯,也就是许多对的巢穴都很接近犹如一个小区,可能有共享巢穴的行为,一次产4~8颗蛋,孵化期约18天。
虎皮鹦鹉的饲养与照顾很容易,适应能力良好,但对过于潮湿、寒冷或强风的情况可能会较敏感,大部分的虎皮鹦鹉都十分强壮,如想培育出美丽的参赛鸟种,必须多花心血照顾,培育血缘好大头虎皮鹦鹉又是另一门不容易的学问,需长期的经验与研究;若要训练说话能力应单独安置于一个笼子,减少同伴打扰较不容易分心,效果会好很多。
繁殖虎皮鹦鹉非常地容易,也可群养繁殖,不太需要筑巢所需的材料,虎皮鹦鹉6个月大即可繁殖,但至少等到1岁时再让它们繁殖较理想,全年都能繁殖,是很多产的种类,平均窝卵数约6颗,有时更多,孵化期需18天,约4周后羽毛长成,5~6周时即会断奶。



鲜红胸鹦鹉别名光辉鹦鹉,在野外的澳洲草原鹦鹉中,鲜红胸鹦鹉属于数量稀少的种类,然而笼养的数量也很少,澳洲人工饲养的数量约只有1万只,野外的数量更是只介于5千只至1万只上下;它们是相当温驯的草原鹦鹉,不太怕人,常可接近观察或喂食,母鸟的羽色较暗,公鸟胸前有鲜红色的羽毛,母鸟则无,幼鸟约于在4个月大时羽毛的颜色就很接近成鸟,但须2年才能有成鸟般鲜艳亮丽的羽色,有多种颜色的变种。

鲜红胸鹦鹉体长20厘米,分布面积广大,栖息在澳洲中南部,范围东从昆士兰的西南部、新南威尔斯西部、维多利亚西北部经北省南部与南澳大利亚,西至西澳大利亚东南部。主要栖息在干燥的澳洲内陆地区,喜爱在开阔的林地及草原活动,平时多成对或10~20只成群活动与觅食,主要以草类种子为食,大部分都在地面上觅食,觅食时十分安静,它们很少到水源区喝水,因为所需的水份主要都由露水或植物中的水分获得,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繁殖期主要介于8月至1月间,但可能发生在任何季节,通常好几对会一起筑巢在同一颗树上,而彼此的巢穴距离都很相近,它们偏爱筑巢于尤佳利树的树洞中,以小树枝、树叶、羽毛、木屑铺于洞穴中,一窝产3~6颗蛋,母鸟只有被公鸟喂食的时候才会离巢,孵化期约18天,30天后羽毛长成。
笼养鸟叫声柔和悦耳,不会吵人,刚饲养时对于寒冷与潮湿的天气较敏感,很快能适应新环境及饲主,饲主最好能定期地为它们除虫,与一般草原鹦鹉一样,它们也喜欢到地面上活动,食物的供应主要以各种混合种子与谷物为主,新鲜的青菜水果也应适量供应。
成对繁殖效果较佳,繁殖难度不高,整年都能繁殖,一窝通常产4~5颗蛋,孵化期约18~19天,幼鸟约4周大时羽毛长成,7~8周时即会离巢独立活动,若将幼鸟抓出手养,一年可望能繁殖好几窝



伯克氏鹦鹉别名秋草鹦鹉,是常见且可爱的草原鹦鹉,安静、温和与友善的个性很适合做为家庭宠物,体型约和一般虎皮鹦鹉一样大,容易饲养与繁殖,个性相当温驯与和善,声音柔细悦耳,能和平地与其它体型差距不大的鸟类共处,是入门者相当理想的选择;别于一般草原鹦鹉,它们是唯一主要羽色非绿色的种类,而且无法与同属的鹦鹉杂交,母鸟前额的蓝色羽毛明显较公鸟少,翅上的蓝色分布较少,喉部粉红色较少,母鸟的体型与头部也比公鸟小,幼鸟约在8个月大时羽色会发展至成鸟一样,已发展出许多不同颜色的美丽变种。

伯克氏鹦鹉体长19~22厘米,分布地区从昆士兰西南部深入新南威尔斯西部地区经澳洲中部一直到西澳大利亚的最北部及一些内陆地区。在30年代时,伯克氏鹦鹉的数量曾一度危急,但在今日是常见的鹦鹉,常可于相思树林、尤佳利树林、灌木丛与一些河边的林地中发现它们的踪迹,通常都是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但在长期干旱时会有大群甚至上千只聚集在水源地的情形,一般都在晨昏时刻觅食,主要在地上找寻各类草类种子与嫩芽为食,在天亮前与日落后才会到水源区喝水,日落后会开始显得比较活跃;繁殖季节大约在8月至12月间,喜爱筑巢在1至3公尺高的树洞内,雄鸟求偶时会贴近母鸟拍打双翼与摇动尾巴,母鸟一窝产4至6颗蛋,幼鸟约18天后孵化,母鸟育雏期间一天只会离开巢穴一次让公鸟喂食,幼鸟约4周后羽毛长成。
伯克氏鹦鹉是容易照料的鹦鹉,很快即能适应周遭环境与天气,而且适应之后会相当强壮,但仍需防范太冷与过度潮湿的气候变化,它们喜欢飞行,最好能饲养在大的笼子内或是鸟舍中,由于生性温和友善,可以与其它体型相当不具攻击性的种类一起饲养于较大的笼舍里面,笼养鸟安静,没什么破坏力,傍晚时会显的较活泼一点

,由于它们喜欢待在地面上所以定期的除虫措施会对其健康较有帮助。
繁殖伯克氏鹦鹉很容易,它们是相当良好称职的父母,所以也常被用来当代理父母来孵化养育其它种类的幼雏,非专业繁殖者不建议使用群养繁殖的方法;它们相当多产,刚刚抚育完一窝幼鸟后很快会开始准备下一胎,所以须小心观察有无难产的现象,繁殖期间可多提供一些蛋类食物、蔬果与一些谷类食物,可使用规格20

×20×30~35厘米的巢箱,母鸟一次约生下3~6颗蛋,孵化期18天,幼鸟约在4周后羽毛长成离巢,但仍会被公鸟继续喂食两个星期。



双眼无花果鹦鹉是十分可爱迷人的小型鹦鹉,价位较其它的无花果鹦鹉便宜,数量并不多,其繁殖与饲养较其它小型鹦鹉困难,成功饲养无花果鹦鹉的关键在于食物的供给,这类鹦鹉常因为缺少维他命K而死亡,性格上不像吸蜜鹦鹉般爱玩及驯服,购买前除了须先确定为人工繁殖鸟以防止野生鸟的高死亡率外,需多加留心注意,约有7种亚种。

双眼无花果鹦鹉体长约13~16厘米,分布于印尼的新几内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其周围的小岛,澳洲东北部也有其族群。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边缘地区、干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开阔的尤加利树林等地,在澳洲也会出现在公园、灌木丛、农作物区及红树林林地等地区,食物中无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觅食时安静,动作敏捷快速,不会到地上活动或觅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在栖息的树木上会聚集200只左右,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无花果以外,

也会食用水果、花蜜、昆虫幼虫,或由树皮上刮食一些青苔与真菌类植物,觅食时也会与其它的无花果鹦鹉、玫瑰鹦鹉、吸蜜鹦鹉群集在一起,在新几内亚繁殖期约在3月,澳洲则在8~11月,主要由母鸟负责筑巢的工作,一窝约有2颗蛋,母鸟在2天内会下完,18天左右后孵化,母鸟单独喂食雏鸟约3~4星期,幼鸟约7~8星期后羽毛长成;源自澳洲的亚种柯森氏双眼无花果鹦鹉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已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一级保育类鹦鹉。
双眼无花果鹦鹉在国际上的鹦鹉养殖中数量非常稀少,饲养照顾不易以及幼鸟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刚引进饲养时十分敏感,常常因压力、紧迫与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鸟,笼养的双眼无花果鹦鹉很安静,啃咬力虽不强但最好提供树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过度生长,它们对于低温也很敏感,一般温度最好不低于15度,巢内有幼鸟时不要低于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饲养小型鹦鹉般只提供种子谷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虫、维他命补充剂等食物也都应适量供应,也可以把进口吸蜜鹦鹉粉状饲料当为主食之一;公鸟面部颜色为鲜红色,母鸟则是浅黄色,但幼鸟时期羽色皆像母鸟一样,公鸟在14个月大时面部羽色才会完全呈现如成鸟般的红色。
大型的无花果鹦鹉(如爱德华、萨瓦多利氏、岱斯马瑞斯特氏无花果鹦鹉)均较小型的无花果鹦鹉容易繁殖,双眼无花果鹦鹉的繁殖并非很容易,而且幼鸟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过几天,而且这种情形常一再地发生,如果遇到这个问题,在幼鸟孵出后将日常提供的食物改为软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会有改善,成对分开繁殖,将巢箱安装于暗处,一窝产2颗卵,孵化期约21天,亲鸟对饲主检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时常打扰它们,羽毛长成约35天,幼鸟一般约40天左右会离巢,公鸟对幼鸟有时有攻击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鸟。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是较大型的无花果鹦鹉,可由外表分辨其性别,公鸟的胸部及腹部为红色,母鸟为蓝紫色,幼鸟羽色与母鸟类似,笼养的数量并不多,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全世界总数量应超过10万只,与其它无花果鹦鹉一样,饲养上较困难,除定量蔬果外应喂食吸蜜鹦鹉用或嗜果性鸟类用的粉状饲料;若饲养不当,常发生不明原因而死亡的案例。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体长18厘米,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与艾利安爪哇的小部分地区。主要栖息于潮湿的低地森林内,开阔林地、森林边缘地带与人类居住地也有它们的踪迹,活动范围通常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且吵杂,在有果实的树上有时会大批聚集400只左右,行动快速敏捷,经常倒挂在树枝间取食,主要食物是无花果、花蜜、昆虫、水果等,常和双眼无花果鹦鹉集群活动,繁殖期约在1至5月间。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是活泼的鹦鹉,但刚饲养时会紧张与害羞,适应期间十分敏感,建议减少不必要的打扰与不轻易改变环境,较无法忍受寒冷的天气,温度不宜低于22度,切勿于温差过大或寒流时引进饲养,死亡与生病率会很高,保持环境卫生与提供营养充足的多样性食物很重要,维他命K的摄取尤为必要,各类蔬菜水果、花蜜、种子、谷物等食物,而吸蜜鹦鹉用或嗜果性鸟类用的粉状饲料是很好的选择,也会大大提高其存活率,以及添加维他命的供应会使得它们较健康,因为爱德华无花果鹦鹉容易因不明死因而突然死亡,尤其是野生鸟更是非常容易发生此种情形,照顾上需多费心思。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的繁殖较小型的无花果鹦鹉容易,但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幼鸟死亡率高,很可能孵出后不久即死亡,或是亲鸟不喂食雏鸟,成对繁殖比较理想,对于巢箱的检查敏感,避免时常开翻巢箱,一窝产2颗蛋,幼鸟19天后孵化,羽毛长成约需2个月。



蓝冠吸蜜鹦鹉的笼养数量在国际间很不普遍,体型小,公母无明显外观上差异,亦无相近的亚种,只生存于一些小海岛上,野外数量有逐年下降的隐忧。

蓝冠吸蜜鹦鹉体长19厘米,分布于南太平洋的斐济诸岛上,在原生地算是普遍的鸟类,但近年可能因为鼠类的掠食而数量下滑;主要栖息在林地、棕榈椰林、海岸区、山区、农耕区等有花树的地区,有迁徙的习性,经常会飞行往返各小岛间,有群居性,通常3至6只或一小群约12只左右聚集活动,但繁殖期时多成对在一起,动作迅速敏捷且活跃,声音尖锐,主要以花蜜、花粉与像芒果这种软性水果为食;约于每年的6~8月开始繁殖期,主要以中空的腐朽枝干以及棕榈树洞为巢,一次约产1~2颗卵。
蓝冠吸蜜鹦鹉非常小巧可爱,是少见的珍稀种类,人工饲养的数量很少,笼养鸟不太会吵,喜爱冲澡,最好不要在冬季引进饲养,对于环境卫生要求高,饲主应多加注意卫生以免发生疾病感染,刚饲养时较为敏感,对于温度、环境、食物需适应一段时间才会较稳定。
人工繁殖的资料相当有限,可以群养繁殖,但成对繁殖的效果较好,繁殖期间可补充一些动物性蛋白质,繁殖期间的过度人为干扰可能会导致幼鸟遭亲鸟杀死情形,不要时常开翻巢箱,欲繁殖成功最好能必免所有非必要的打扰,一次约产2颗蛋,约于23天左右时孵化,幼鸟羽毛长成约7~8周。



太平洋鹦鹉是常见的南美洲小鹦鹉,从小养起可成为有趣的宠物,它们体型虽小,但是胆子却很大,不怕任何人与事物,有些公鸟只让主人触摸接触,排拒陌生人,母鸟则较易和他人亲近,最好自幼就做好互动,虽然大部分的太平洋鹦鹉是很可爱的宠物,但有一些容易起忌妒心,性情不稳定或繁殖期具攻击性等行为,市面上也有多种不同颜色的变种。

太平洋鹦鹉体长13厘米,分布地区从厄瓜多西部至秘鲁西北部境内安地斯山脉旁的太平洋沿岸地区。主要栖息在干燥的林地,如荆棘灌木丛、落叶性森林、香蕉与芒果园等从海平线至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繁殖期外通常4~10只左右成群活动,在觅食区有时也会聚集数百只,天然食物有种子、浆果、水果、仙人掌的果实等,筑巢于树洞里,通常在1~5月间进入繁殖季,窝卵数约4~6颗,有时一次连续抚养两窝。
太平洋鹦鹉是安静的鹦鹉,刚买的鸟儿较害羞,但能很快适应新环境,不宜在温差过大或寒冬中引进饲养,它们和爱情鸟等小型鹦鹉比起来脆弱一些,对其它的小鹦鹉有侵略性,如一直关在小笼子中易变得肥胖,喜欢洗澡。
繁殖难度不高,建议成对分开繁殖,全年都可繁殖,通常一窝产4~6颗卵,孵化期20~22天,羽毛长成需4~5星期,幼鸟约于10个月后就成熟了,但是至少等到它们2岁时再让它们繁殖会比较理想。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鸟友之家”(niaoyouzhijia)
广告及商务合作请联系QQ:188011978
投稿请直接发邮件至188011978@qq.com


    关注 鸟友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