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阅读】由“核心素养”谈家庭教育

 

由“核心素养”谈家庭教育■荆志强“核心素养”是这两年流行的教育热词。今年9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由“核心素养”谈家庭教育
■荆志强
“核心素养”是这两年流行的教育热词。今年9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作了详细阐释。培养中国孩子“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得以确立。不久前,在江苏省镇江中学举办的“2016省物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中,笔者有幸聆听到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江苏省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成尚荣先生所作的专题报告《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为“品格”和“能力”这两个中心词。成尚荣先生认为,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化传统特性,决定了我国注重对孩子“品”与“学”两个方向进行教育培养,意在让孩子将来“德”“才”兼备。而且,“品格”在“能力”前,也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的价值;在教育评价中,“德”为先,“学”在后,符合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教育应该立德树人”的观念
综合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主题,是研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都以人为核心,以创新为宗旨。对于“核心素养”,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表述,没有统一的格式与内容,目的是直接或间接指导课程改革。

在当下,核心素养是对中国素质教育的提升和超越,尤其需要家长改变旧观念。成尚荣先生引用的怀特的名言“立起身来,环顾四周,才能更好地看世界”很有启发性。对家长来说,“立起身来,环顾四周”更代表一种优雅、不功利、循序渐进的家庭教育方式。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认为,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才有好的孩子,而“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同为家长的我们需要注意: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巴尔蒙特说过,“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要让孩子的人生一直被光明照亮,让他们成为“阳光”,首先需要家长自己成为“阳光”,精神明亮,培养孩子的修养与眼界,不能被当下急功近利的浮躁习气蒙蔽了双眼,糊涂了头脑。

现代社会分工协作越来越细,需要个体间的合作、互助,大大超越以往。社会需要的不是“文明的野蛮人”,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身心健康、精神明亮、善于合作、终身学习的公民。知识不等同于素养,纯粹为获取知识而强化的智育,并非真正的“核心素养”。
引导孩子学会学习。一位班主任在家长会上直言:“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这句话说得虽然刺耳,却也提醒了父母:孩子需要家校合作共育,孩子成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多依靠父母。笼统地说,要学会学习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家长们都知道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产生阅读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却是不易的,需要通过富有智慧与趣味的实践活动来达成。在现实中,优秀的父母不是自动生成的,他们有共同点——在教育孩子上异常用心,注意言传身教,注重自身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适时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和宽容的品质。
要懂得等待。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道: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教育是一项“慢”事业的观点;却也有很多家长受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不让孩子享受童年,用非常手段压迫他们接受“虎妈狼爸”式教育。其实,人生是一场长跑,开头的快慢对长跑来说不算什么。所以,家庭教育不需要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每一棵树都有开花的时候,只不过有的早,有的晚。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静候花开。
来源:江苏教育报·现代家长


    关注 张家港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