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佛教对你意味着什么,你都能在这些圣物中感受到安宁|一条看完越地佛教成长史

 

佛教艺术年度特展...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浙江省博物馆
「 越 中 佛 传 」
东南佛教盛事胜迹圣物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这句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竟是魏晋时的写照。

诗里头写的沃洲山在剡东,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新昌——一方名山簇拥的宝地,自古有“东南眉目”之誉。

地方虽小,这里却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名道高僧纷至沓来,魏晋人将其视作心中的桃花源,是理想的归隐之地。由此,唐诗、茶道、山水诗画的发祥,都与这里息息相关。

中国的佛教文化的发祥,更是绕不开吴越之地——这里是佛教中国本土化时期的中心地,在沃洲,就聚集了支道林、竺法深等著名的十八位高僧。

当时,隐居在会稽的王羲之、王献之,就经常跑到沃洲,和高僧们谈佛论道。

如今,这片孕育佛教文化的土地,还留下了什么?







「佛峙天姥」新昌大佛1500年纪念特展 部分展品
在浙江省博物馆近日开幕的一场高规格佛教文物特展中你能得到回答。111件(组)佛教遗物,多出自东南浙江省境佛塔、地宫、窑址、墓葬中,以吴越国至宋元明时期佛塔出土的金铜造像居多,还有其它质地的佛教造像和经卷、舍利容器,以及寺院中使用的梵钟、磬等器物,尤以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金铜造像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

百余件精美佛教文物清晰地勾勒出浙江佛教历史的脉络,以及彼时的盛况。

其中,新昌大佛寺“吴晋佛像遗物”;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浙江最早金铜单体立像“南朝鎏金铜菩萨”也在展出之列。






龙泉崇因寺塔出土的插图本《佛说阿弥陀
经》写本 

绍兴大善塔出土的乙丑岁(965)铁阿育王塔内藏刻本《宝箧印经》(尾段) 


一座1500年的大佛



浙江佛教的发生是从汉末开始的。

东汉末年,一位名叫安世高的著名译经家来到会稽,他和弟弟陈惠,一起将佛教传入了浙江。

晋代永嘉南渡之后,许多高僧听闻江南山水以会稽为最奇,纷纷前往会稽。

如今被称为“江南第一大佛”的新昌大佛寺弥勒佛石像,就是当时依山开凿而成,也是我国早期石窟像在南方仅存的伟绩——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

弥勒佛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偶像”,一般来说,寺庙主殿正中坐的都是释迦牟尼,大佛寺主殿正中安置了这座宏大的弥勒佛,是明显的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标志。

展览,以这座前年的大佛作为展开的契机与源头。


新昌大佛寺


大佛寺内弥勒佛石像


一片“东南佛国”之地



五代吴越国时期的浙江,是全国佛教的中心。

据记载,吴越国王钱俶“颇尊天竺之教”,可见吴越崇佛之风气。

雷峰塔遗址出土的圆形铁板上,就铸有铭文“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铸造菩萨一万身永充供养”,也是吴越王室崇佛的重要物证。

能想象吗?作为吴越国都城的一座小小杭州城,当时竟有两百多座寺庙。

也难怪这片吴越之地,被冠上了“东南佛国”的名号。

嵊州长乐铜阿育王塔内壁铸铭及拓本


瑞安慧光塔出土的乙丑岁(965) 铁阿育王塔及底板题记拓本


仅是我们今日能看到的佛教遗迹就太多了,有灵隐寺、净慈寺、六和塔、闸口白塔、
梵天寺等寺塔经幢;慈云岭、石屋洞、烟霞洞、天龙寺、飞来峰等窟龛造像;发掘的杭州雷峰塔、金华万佛塔、东阳中兴寺塔、苏州虎丘塔、黄岩灵石寺塔中,更是出土了众多造像、阿育王塔、经卷等礼佛精品。


杭州慈云岭造像、杭州天龙寺造像
在皇室的作用与影响之下,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越来越接近,佛教艺术也更为世俗化。

展览中,能见到一件相当精美的南朝鎏金铜大势至菩萨立像,1957年出土自金华万佛塔地宫,通高39厘米,是目前出土所见浙江最早的一件金铜单体菩萨造像。


南朝鎏金铜大势至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3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天台县博物馆借藏
菩萨头戴三朵簪花,额发作三瓣下弧悬垂,顶饰插花宝瓶,双目下视,面带微笑。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圆台上。身后为一莲瓣形通身大背光,背光外缘浅刻钩形火焰纹,侧面背光呈圆弧形内倾。此像交叉穿璧式的璎珞装饰、规整的连续波状起伏的衣纹、裙饰下摆向外撇开的样式,极具时代特色。该像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借与天台县国清寺,天台县博物馆暂存至今。


一批从宁波登陆的日本僧



唐代,浙江佛教文化更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形成了巨大辐射。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黎毓馨说,当时宁波是中日佛教文化传播的一大重要连接点,来中国的日本僧人,去天台山就是从宁波登陆,即便去更内陆些的五台山,也从宁波中转。

在古代,宁波有另一个名字——“明州”,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港口贸易城市,也是当代日本遣唐使和学问僧出入境的重要港口。

唐代高僧鉴真第二次日本东渡之时,险些在舟山群岛遇险,就是明州太守派人去救回的。到了日本的鉴真,就带去了律宗和天台宗的大量经典。

日本高僧最澄大师也曾来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取经,回国后大兴天台宗教义,天台国清寺也因此被尊为日本天台宗祖庭。

这段交流的历史,在许多佛教文物身上也可寻得踪迹。

日本京都清凉寺所藏的线刻水月观音铜镜,就是日僧奝然在北宋雍熙三年(986)从泰州带回来的,也是吴越国工匠所创作的。

此外,还有一套总数达一百幅的巨作《五百罗汉图》。那时南宋明州东钱湖西北岸的惠安院僧人义绍委托画家林庭珪、周季常所绘制的,生动展现了五百罗汉的姿态,这套作品后来传入了京都大德寺。


日僧奝然于北宋初年从台州携至日本的旃檀佛像内藏的吴越国线刻镜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南宋《五百罗汉图》


如果你对佛教文化与艺术并不太了解,也不用担心看不懂这个展览,无论如何,你会在这些文物中获得感染。

参考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斯鸿  何秋雨 主编  《佛峙天姥 :新昌大佛1500年纪念特展》

黎毓馨《吴越国时期的佛教遗物概述》

等,特此鸣谢
更 多 展 品 精 赏
西晋越窑青瓷“太熙元年”(290)铭堆塑罐
1995年上虞驿亭镇梁湖出土
尺寸:高50.2厘米,腹径26.3厘米,底径15.8厘米
绍兴市上虞博物馆藏


罐体弧腹,下斜收,平底。口覆盖,盖底方形,顶部中央佛寺巍峨耸立,四面“堂阁周回”。颈部堆塑两层庙宇,上层四角各置一小罐,四周贴塑佛像、鸽子;下层门廊周围堆塑吹奏、弹琴、拱手跪姿的胡人。其间有一龟趺驮碑,碑作圭形,上刻 “太熙元年”铭文。肩腹部戳印八圈联珠纹,间印网格纹,并贴塑熊、麒麟、龟等瑞兽及四铺首衔环。鸽子、佛像、胡人等形象大量出现在堆塑罐上,对突出堆塑罐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也说明这一时期浙江已成为东南沿海地区佛教盛行的重要地区。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 旧藏
尺寸:高41.5厘米,底径16厘米
绍兴市文物管理局藏
灰红胎,青釉,施釉不及底,罐底平内凹。器物上部堆塑多层建筑及熊形柱、跪踞胡人,顶部覆以庑殿式屋顶。下部罐形,深腹,肩腹部一周模制贴塑杂耍、奏乐的胡人和佛像两尊,佛像结跏趺坐,有头光。与佛像装饰不同的是,胡人形象在堆塑罐上出现的频率极高。他们大部分被装饰在堆塑罐的颈部,或双手合十或拱手而跽坐,这种跪拜姿势无疑是佛教徒对佛祖和佛教的恭敬虔诚之貌。而奏乐、舞蹈和杂耍的胡人,亦与佛事有关,他们不仅是佛教的载体,而且也是佛教的传播者。

西晋越窑青瓷贴佛四系罐
嵊州市崇仁镇乌石弄村出土
尺寸:高18.3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1厘米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藏


灰白胎,施豆青釉,釉不及底。圆唇,直口,丰肩,鼓腹,平底微内凹。口沿下饰弦纹一周,肩饰连珠纹及网纹饰带,并等距相间贴塑四桥形系和四佛像。佛像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双狮莲花座上。

西晋越窑青瓷狮形器
上虞道墟长溇村出土
尺寸:高12.5厘米,长19厘米
绍兴市上虞博物馆藏


狮作卧伏状,体态丰硕,昂首龇牙,竖耳披鬃,颌下美髯,尾呈扁圆形下贴。背负管形插口,中空。两侧腰间刻划飞翼。狮子亦是一种与佛教密不可分的题材,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印度,狮子形象就已与佛教艺术相结合,随着佛教的传播,狮子的寓意更为明晰。

三国吴越窑青瓷贴佛三足樽
嵊州浦口街道大坟山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墓出土
尺寸:高11.1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2厘米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藏


直口,筒腹,平底,下置三兽足,有盖。盖面饰凹纹四周,其间由内而外分别饰重圈纹、网纹和半月纹。腹壁上下饰网纹,中间等距贴饰三尊佛像和铺兽衔环三处。通体施青釉。

西晋越窑青瓷贴佛鸡首壶
1987年绍兴富盛镇方岙村出土
尺寸:高16.5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9.4厘米
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藏


侈口,喇叭状,束颈,斜肩,鼓腹,下腹斜收为平底。肩与上腹处饰弦纹数道,其间堆贴对称的鸡首、鸡尾、四系及佛坐像二尊。佛像头饰肉髻、背光,身穿袈裟,双手置于胸前,结跏趺坐。

晋越窑青瓷贴佛双系盘口壶 征集
尺寸:高27.1厘米,口径14.3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0.6厘米
新昌博物馆藏
盘口,圆唇,口沿外壁饰凹圈,束颈,圆肩,鼓腹,平底略内凹。肩部戳印两圈莲花纹,间网格纹带,其上贴塑对称叶脉纹双系及二佛坐像。施青釉不及底。


三国西晋越窑青瓷贴佛瓷片
2006年上虞上浦镇尼姑婆山越窑遗址出土
尺寸:通高11.5厘米,宽22厘米
绍兴市上虞博物馆藏


瓷片为罐、洗等日用器皿的碎落遗存。贴塑的佛像顶结螺髻,圆形头光,身着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南朝鎏金铜大势至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3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天台县博物馆借藏


菩萨头戴三朵簪花,额发作三瓣下弧悬垂,顶饰插花宝瓶,双目下视,面带微笑。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圆台上。身后为一莲瓣形通身大背光,背光外缘浅刻钩形火焰纹,侧面背光呈圆弧形内倾。此像交叉穿璧式的璎珞装饰、规整的连续波状起伏的衣纹、裙饰下摆向外撇开的样式,极具时代特色。该像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借与天台县国清寺,天台县博物馆暂存至今。

南朝铜观音菩萨立像
萧山衙前窖藏出土
尺寸:高27厘米,宽10厘米,底6.9厘米
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藏


菩萨脸部狭长,面带微笑,头戴宝冠,冠带于耳上方打结垂搭于两肩。左手施与愿印,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宽袖长衫飘逸,跣足,立于覆莲座上,莲座下接四足方床。莲瓣形通身大背光,外缘饰火焰纹,底部边缘呈直线。背面浅浮雕释迦、多宝并坐塔内说法华经图。画面分三层,上层为覆钵形塔顶,五重相轮,塔刹两侧各悬幡带;中层为塔内释迦、多宝并坐于覆莲座上说法华经;下层为供养的插花,以枝蔓相连的莲枝,左右承托莲蕾上站立的菩萨,以胁侍二佛。


南朝鎏金铜菩萨立像
1959年上海博物馆拨交
尺寸:通高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头挽高髻,戴宝冠,秀骨清像,宽博大衣下摆外撇。右手执拂尘,左手持净瓶,跣足立于圆包状莲

座上,莲叶未刻出,下承圆形台座。通身莲瓣形大背光,阴线线刻火焰纹,背光与造像合铸一体。

宋菩萨像塔砖
天台国清寺佛塔出土
尺寸:高21厘米,宽24厘米,厚22厘米
天台县博物馆藏


天台国清寺隋代建有佛塔,现塔为南宋重建。二菩萨背依砖面,戴花冠,冠带垂落双肩。颈饰项圈,结跏趺座于仰莲台上。一菩萨施禅定印,另一菩萨施说法印。

隋鎏金铜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残高1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头戴高冠,冠饰宝珠,面带微笑,后有桃形头光。绶带披肩,胸挂交叉穿璧式长缨珞,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覆莲座上,莲座下接六边形台座。此像正面鎏金。

隋鎏金铜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9.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面含微笑,头戴三瓣式花冠,冠带垂至两肩。后饰桃形头光,头光外缘刻画钩形火焰纹,内为三重圆轮;侧面呈圆弧形内倾。身上佩项圈、交叉穿璧式长缨珞,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覆莲座上。莲座下接九边形台座。


隋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通高15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菩萨头戴高冠,面相清瘦。颈饰项圈,身挂交叉穿璧式璎珞,右手下垂握净瓶,左手上扬持杨柳,跣足,立于仰覆莲座上。莲座下接三层八边形台座,台座背部呈圆弧形。惜背光缺失。

唐铜七佛造像
杭州西湖出土
尺寸:通高13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造像以镂空手法整体连铸。七佛呈上三、下四纵向排列,佛与佛之间相连, 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台上,桃形头光。顶端拱托单束火焰。莲座浅刻莲叶,下设六边形镂空壸门台座,底部平出六片叶瓣。

唐鎏金铜七佛造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造像以镂空手法铸成。七佛呈上三、下四纵向排列在对称的菩提树分枝上。佛馒头髻,面相圆润,身穿圆领通肩袈裟,双手拱于胸前,结跏趺坐于莲枝座上,桃形头光。菩提树顶端拱托单束火焰,卷曲的分枝承托七佛的莲座。整株菩提树原应嵌插在镂空的壸门方床上。造型独具匠心,是小乘佛教七佛崇拜思想的实物写照。

唐铜佛坐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8.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佛面额广颐园,高肉髻。身着袒右肩袈裟,偏衫衣角反搭右臂。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半跏趺坐于出茎仰莲上。原背光及覆莲座已失。

唐贴金彩绘铜佛坐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5.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佛像头梳高髻,面目模糊不清。双手似抚膝,结跏趺坐于座下接三层半圆形叠涩座,下承镂空四足方床。后有镂空桃形头光,头光顶部饰尖状物。此像正面贴金敷粉彩。

唐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1959年上海博物馆拨交
尺寸:通高11.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头挽高髻,髻上饰化佛,戴宝冠。上身袒露,佩项圈、璎珞,下着贴体长裙,帛带搭肩绕臂蛇行垂落。左手上举执拂尘(已失),右手下垂提净瓶,扭胯,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莲座下承镂空壶门方床。

唐广德元年(763)铜钟
1977年诸暨市草塔镇蕾山水口庵遗址出土
尺寸:通高45厘米,下口直径25厘米,腹围74.5厘米,重13.25公斤
诸暨市博物馆藏


此钟为青铜合金,唐广德元年(763)铸造。呈圆筒形,对称龙头鼻祖。上顶与下腹部间饰平行单线凸纹两周,下腹部饰凸起宽带纹一周,在相对的位置上铸有承击的小圆墩两个,凸出于钟面。钟身上下所饰纹饰对称,以双线勾勒,分为上下各四区,共八格,每格内填单线空白方框,方框外镌刻铭文:“维唐广德元年岁次癸卯朔十一月廿日越州诸暨县石渎村檀越主僧道懃僧难陀奉为亡兄承之铸钟一口用铜卅五斤永完供养。”其余刻铭大多为经语:“佛说广大秘密善住宝楼阁心陀罗尼 唵摩尼跋阇犁哞 随心唵 摩尼达哩哞哺咜 大威德金轮佛顶一字王真言勃噌合牛。”刻铭中还有一些是僧人或信仰者的名字:“预缘人何简  杨贞 边隐 王本 杨松 朱迁 杨乙娘 何妙娘 边团娘 故人蒋融 故人楼代。”时至贞元十四年(798),后人又在该钟的顶部增刻了字迹粗糙模糊的铭文:“维唐贞元十四年闰五月十三日檀越主王潭等于石渎岭下村众募缘就乡内杨荣漫赎小钟子对众秤起卅三斤当上色绢丝七十两从杨邦向衷永充供养向外人不入缘。”造型稳重端庄,制作精良。


吴越国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旧藏
尺寸:高14.5厘米,底宽8厘米
绍兴市上虞博物馆藏
佛低平肉髻,满饰螺发,肉髻与发髻间饰髻珠。面形丰圆,头微颌,闭目。身穿通肩圆领广袖袈裟,领于胸前呈“U”形悬垂。施说法印,全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及背光已失。

吴越国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造像整体呈扁平片状。佛低平磨光肉髻,面形丰圆,双目微睁,大耳垂肩。身穿袒右肩袈裟,偏衫衣角反搭右肩。施禅定印,全跏趺坐于须弥座上。须弥座束腰之上装饰仰莲,下端嵌插在六角形三级台座上。镂空葫芦状背光,外缘饰火焰纹,头光内饰一朵盛开的牡丹,周绕忍冬纹,身光饰纵向排列的忍冬纹。像与背光分体铸成,以榫卯相接。

吴越国鎏金铜佛坐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2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佛额广颐圆,慈祥微笑。身穿通肩广袖袈裟,施说法印,全跏趺坐于仰莲座上,仰莲莲瓣之间相隔,下承覆莲座已失。镂空葫芦状背光系头光和身光两部分组叠,为薄铜片捶揲而成。背光外缘饰火焰纹,内为光素圆形,周绕牡丹,以一周细密联珠纹分隔内外区。

吴越国铁佛坐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佛低平肉髻,满饰螺发,间饰髻珠,髻珠已失。面形丰圆,闭目。身披袒右肩袈裟,偏衫衣角反搭右臂。双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已失。像身后有连铸铁环,以插接背光,背光已失。

吴越国铁阿难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4.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弟子。此像为年轻僧貌,面相丰圆,大耳垂肩。身穿广袖袈裟,双手胸前合十,恭立于圆座上。

吴越国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面相丰圆,梳高发髻,戴花冠,冠带于耳后打结下垂至肩。上身袒露,左肩斜披络腋,颈饰悬铃项圈,胸挂交叉穿璧式长璎珞,垂于两膝上。下体着裙。左手置膝托净瓶,右手上举持物(原物已失),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像身后莲座上存背光插孔。

吴越国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2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头梳高髻,髻下束带垂于肩部。左肩斜披络腋,帛带绕臂顺体飘落于莲座,长璎珞甩搭于左腕上。左手下垂持净瓶,右手上举持拂尘。跣足立于仰覆莲座上。

吴越国铜大势至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39.5厘米,背光宽12厘米,底座直径11.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天台县博物馆借藏


菩萨面相丰圆,长眉细目,直鼻小口。束高髻,戴花冠,冠饰宝瓶,冠带于耳后打结垂搭两肩。颈划三道肉纹,饰缀花项圈。身披广袖天衣,内着贴体长裙,裙腰外翻。左手曲起胸前,右手下垂,食指虚握。跣足立于束腰仰莲台座,莲台嵌插在宝装覆莲座上,座下连铸多边形叠涩台座,出如意形圭脚。通身葫芦形大背光系头光和身光两部分组叠,装饰繁缛,外缘饰镂空火焰纹,内饰缠枝牡丹。立像与背光、底座原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上世纪七十年代菩萨立像借与天台国清寺陈列,后国清寺移交天台县博物馆暂存至今。此次立像、背光、底座汇集,重新组合完整,弥补了多年散失的遗憾。

五代吴越国鎏金铜阿育王塔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通高22.5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阿育王塔的基本形制。上下联铸。塔刹嵌插于塔身之上,七重相轮,顶作火焰宝珠状。

五代吴越国铜阿育王塔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通高13厘米,基座边长8.1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铜阿育王塔的基本造型均一致。塔刹嵌插于塔身之上,七重相轮,上置宝珠,火焰球结顶。

五代吴越国铜阿育王塔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残高16厘米,基座边长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塔刹有残缺,尚存四重相轮。一山花蕉叶缺失;塔身内侧铸阴文“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的铸塔题记。乙卯为后周显德二年(955)。

五代吴越国铜阿育王塔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残高13.4厘米,基座边长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塔刹缺失。塔身内侧铸阴文“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铸塔题记。

五代吴越国鎏金铜阿育王塔
1980年天台国清寺附近出土
尺寸:残高13厘米,基座边长8厘米
天台县博物馆藏


阿育王塔的基本形制。塔刹缺失。塔身内侧铸阴文“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造塔题记。

五代吴越国刻本《宝箧印经》
1970年嵊州应天塔出土
尺寸:纵8.4厘米,横62厘米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藏


此印经为北宋吴越国乙丑年(965)刻印本,原存于嵊州市鹿胎山麓的应天塔(俗称大塔)。塔六边形,高7层,约20米。1970年因塔残损严重并整体倾斜而拆除时,在塔砖中发现。纸张略泛黄,文字清晰。

五代吴越国“显德五年”(958) 铜阿育王塔
1966年萧山祇园寺东石塔出土
尺寸:通高33.5厘米,基座边长15.8厘米
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国“显德五年”(958) 铜阿育王塔
1966年萧山祇园寺西石塔出土
尺寸:通高43.5厘米,基座边长15.5厘米
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藏


阿育王塔的基本形制。除塔刹外,两塔的尺寸、造型、纹饰完全一致,属一范所铸。须弥座的座面沿塔身四边刻有铭文47字:“弟子夏承厚并妻林一娘阖家眷属舍净财铸真身舍利塔两所恐有多生罪障业障并愿消除承兹灵善愿往西方净土戊午显德五年十一月三日记”。东石塔出土的塔刹为五重相轮,轮面镂空,轮边有锯齿纹,底轮最大,往上渐收;刹顶已残,刹杆实心。而西石塔出土之塔刹尺寸较高大,底部加有仰莲饰件;相轮以底部第二个最大,且无任何装饰;顶置仰覆莲加宝葫芦;刹杆空心;刹身系铅锡打制而成,外刷仿铜色漆;塔刹系清道光年间(1821—1850)修石塔时重制。

五代吴越国鎏金铜阿育王塔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通高17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阿育王塔的基本形制。基座、塔身、塔顶以榫卯契合。基座每面各饰镂空佛龛及三尊坐像。塔身向上内收,四面镂刻佛本生故事。塔顶四角山花蕉叶镂刻佛传故事。塔刹相轮四重,上置宝珠,火焰球结顶。

五代吴越国鎏金铜阿育王塔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通高32.3厘米,基座连长12.4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阿育王塔的基本形制。基座、塔身、塔顶以榫卯契合。基座每面各饰镂空佛龛及四尊坐像。圭脚一边内侧刻有“三斤十三两”字样。塔身四面圆拱形龛内镂刻佛本生故事,四角设麒麟柱,顶部向外斜出,中间铸虎头,脑门间刻一“王”字,两旁缠枝花装饰。塔刹相轮四重,上置宝珠,火焰球结顶。

五代吴越国砖雕佛像龛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高25厘米,宽16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佛龛呈竖立长方形,上部作葵花瓣装饰。佛低平肉髻,戴风帽。面相丰圆,双眼微闭,眉间有白毫,大耳饱满。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下摆披覆莲座上,内着僧祗支,帛带于胸前横系打结。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双层仰莲台座上,莲瓣上大下小,承接圆形三级叠涩台座。

辛酉建隆贰年(961)刻铭银匙筯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匙长20.1厘米,筯长23.3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一套。匙勺作片状莲瓣形,勺内浅刻牡丹花纹。长柄扁平,上宽下窄,渐收,正面两端浅刻斜方格米字纹,背面錾刻铭文。箸呈圆柱状,上粗下细。

五代吴越国鎏金铜匙筯(一套)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匙长21.3厘米,筯长16.7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辛酉建隆二年(961)铜炉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地宫出土
尺寸:高9.7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10.6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侈口,平底,喇叭形圈足,素面无装饰。器腹刻铭:“中兴寺 岁次辛酉建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当寺僧敬恩舍”。中兴寺旧名法华寺,位于浙江东阳市区南部勒马峰北麓,始建于梁天监六年(507),废于明代后期。寺内砖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建隆三年(962)竣工,为仿楼阁式实心塔砖,外观四面九层,残高26.63米,塔体略呈纺锤形,简洁、古朴,有唐代砖塔的遗风。此铜炉为建塔期间供养者舍入,专用于佛事供养。

五代吴越国建隆二年(961)铭铜镜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直径29厘米,厚0.6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圆形,小圆纽,镜面平坦,素缘凸起。钮边一侧纵向阴刻“建隆二年九月廿五日记”,外环一周阴刻“婺州东场县太平乡郭内宣政保弟子全景晖为亡妻李氏九娘舍入中兴寺宝塔内永充供养”字样。

五代吴越国素面铜镜
1963年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尺寸:直径8.7厘米,厚0.1厘米
东阳市博物馆藏
圆形,桥钮,镜面平坦,镜背素平宽缘凸起。缘边上墨书“真身舍利……”等字样。

唐五代鎏金铜佛坐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3.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佛面相丰圆,双耳贴面。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半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原背光、基座已失。

铜锡杖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长21.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法器,原为僧人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在化缘时,振环依声,以代叩门。形制有单轮、双轮,六环、十二环不等,单轮六环为地藏菩萨所用。此锡杖应为药师佛或地藏菩萨手持物。

吴越国铜观音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28.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天台县博物馆借藏


菩萨头戴花冠,冠带于耳后下垂至双肩。颈身饰璎珞,结花落于胸前。左肩斜披络腋,下着贴身长裙,帛带绕双肩顺体侧飘垂。左手下垂持净瓶,瓶插莲枝,右手上举执柳枝。跣足立于莲座上(惜座已失)。身后为葫芦形背光,外缘饰火焰纹,内层饰缠枝宝相花,间以二道凸弦纹带相隔。该像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借与天台县国清寺,天台县博物馆暂存至今。


吴越国鎏金铜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8.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面颊丰腴,头戴花冠,冠带于耳后打结自然垂落肩后。肩搭帔巾,帛带绕颈过胸经肘部顺体侧飘落至莲台处。内着贴体长裙,腰部外束短裙,腰腹处系带打结。双臂曲肘前伸,手中持物缺失。跣足微露,立于覆莲座上。

吴越国铜观音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11.3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头挽高髻,髻上饰化佛。上身袒露,颈饰悬铃项圈,佩长璎珞,臂、腕饰钏,帛带绕臂飘落。着贴体长裙,腰部横系打结。左手曲举持莲蕾,右手垂于身侧牵拉长璎珞。身形呈S形,跣足立于圆形

束腰仰莲座上。

吴越国铜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20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面相丰圆,额广颐满,眉间有白毫。头挽高髻,戴宝冠,冠带垂肩。上身袒露,颈饰项圈,挂长璎珞,帔帛绕颈过胸垂落,飘曳飞动。下身着裙,裙腰外翻。头部斜昂,臀部左扭,右膝微屈,右手下垂提拉帛带,左手上举持莲蕾,跣足立于圆台上。通身葫芦形大背光,边缘饰镂空火焰纹,内饰镂空缠枝花草,头光正中镌刻牡丹花纹。造型灵动,姿态优美。

吴越国铜跪拜童子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像为童子像,头梳双髻,盘于头两侧,耳后发辫垂于两肩,头微右侧,面部模糊。双手合十,右倾,腰系带,曲膝跪于圆台座上。座下交叉十字形,中间有孔,似为某物上的插件。

吴越国鎏金铜杂耍人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8.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像高鼻深目,胡人样貌。头戴圆帽,左手叉腰,右手侧高举托盘,头侧向盘,仰视。上身着短襟,颈挂串饰,自左肩至右腋斜披串饰,腰系串饰。下着马裤,足蹬过膝毡靴。双膝微屈,两脚分立,站于圆台座上。

吴越国铜马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5.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马脖前倾,竖耳,口微张,直立。颈部镌刻直线状鬃毛,马背置鞍,马尾用绳结扎上扬。马是忠勇的象征,施主以此敬献佛祖。

吴越国铜龙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5.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尖嘴,独角,下颌有须,腰收胸挺,四肢叉立,尾断。形象古拙,强劲稳健。

唐花鸟纹铜镜
1957年金华万佛塔出土
尺寸:直径2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半环钮,钮外三朵小花,圆环一周,外区六朵折枝间设三鸟纹。

北宋亚字形铜镜
1957年金华万佛塔出土
尺寸:长11.6厘米,宽11.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亚字形,素宽缘,桥形钮,方钮座。钮座内及主区均饰海兽、葡萄等纹饰。

如意云纹银盒
1955年崇德崇福寺塔出土
尺寸:口径9.2厘米,通高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扁圆形,盖与盒身以子母口扣合。盖顶及器身侧壁压饰如意云纹,底平光素。内底刻“本山比云衡重修,大明正德甲戊年六月二十九日吉时”款识。该银盒为宋元时物,明武宗正德九年甲戊岁(1514)重修时刻铭。


北宋青瓷舍利瓶
1995年诸暨五泄禅寺钵盂峰山脚出土
尺寸:高9.8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3.8厘米
诸暨市博物馆藏


小口,宽平沿外折。细长颈,圆肩,鼓腹,下腹收敛。喇叭形圈足,小平底。颈至肩部饰双线凸棱五周。腹部刻重瓣仰莲,莲瓣肥硕饱满。通体施青釉,釉色素雅。造型玲珑。出土时瓶中装有舍利子三颗。


北宋墨书《宝箧印陀罗尼经》(局部)
1966年瑞安慧光塔出土
尺寸:纵16厘米,横24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写本。卷轴装。墨书。楷书。朱丝栏。瓷青纸包首,签题金书佛说宝箧印经。经文为《宝箧印陀罗尼经》。卷尾为比丘道先发愿书。


北宋庆历三年(1043)墨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局部)
1966年瑞安慧光塔出土
尺寸:纵18.5厘米,横6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写本。经折装。白棉纸。墨书。楷书。共4开。经文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尾为弟子陈思珣发愿文一篇,卷末有“庆历三年癸未岁二月初八日”年款。

越中佛传·东南佛教盛事胜迹圣物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2017年3月27日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三楼(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25号 )

展览内容:一百一十一件(组)佛教遗物,多出自东南浙江省境佛塔、地宫、窑址、墓葬

开放情况:周二至周日 9:00-17:00 (16:30 观众停止入场)
________________
特别鸣谢
浙江省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
特约编辑:郑施诗
出品:林梢青


ART一点
现已开通评论功能
留言分享你的看展感受


    关注 ART一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