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读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头条

 

特邀嘉宾于露,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专业。...

特邀嘉宾:于露

山东大学2011级新闻班本科生

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专业


申请
大二的时候,母上大人认为我应该开始考虑一下毕业之后的去向,并提供了香港这个参考选项,于是我才开始考虑到香港读研的事。中学的时候就想去香港读书,所以一直有这个愿望,再加上香港比起美国、英国,虽然也算境外,但离家比较近,学费比起欧美也比较低,再者香港的教育质量也很好,所以觉得香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就在大二暑假开始着手,准备先过语言关。

到香港读研究生,雅思、托福成绩不是必须的,比如香港城市大学就接受大学英语六级成绩。但是对于申请好的学校,雅思、托福成绩就是必须的。以雅思成绩来说,就新闻专业而言,香港大学的要求是7分,但最好有7.5分;香港中文大学的要求是7分,但6.5分也不是不可以;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要求是6.5分。不过总体而言,当然语言成绩越高,越有利于申请。在雅思和托福之间,对于申请香港来说,比较推荐雅思,原因在于,在雅思和托福都承认的情况下,雅思,比较,容易。

香港的研究生主要分为两种,授课式研究生和研究式研究生,前者一般为一年毕业,只上课不做研究,比较好申请;后者一般两到三年,比较难申请,但可以申请到奖学金。港校的申请主要比较看重四个方面:一是院校背景,对于申请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来说,211、985大学会比较青睐,但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较不在意;二是在校的绩点,一般来说85分以上竞争比较有力;三是英语语言成绩四是经历,包括校园经历和实习经历。了解了这些之后,大三的时候确定了要申请授课式研究生,主要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喜欢做研究,而且新闻还是一个偏向实践的学科。然后确定了四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以及申请的专业,大四开始申请。

大四上学期的十一月,一般港校开始开放网上申请,港校虽然没明说,但是还是“先到先得”,申请递的越早越好。在此之前,要准备好语言成绩单、在读证明、大学前三年成绩单、成绩排位证明、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个人简历以及两封导师推荐信,这些要在申请时一并提交,但语言成绩也可补交。大四的时候大家应该都在实习,因此也可以请实习单位的老师帮忙写推荐信。其中个人申请主要是谈一下为什么要来到香港、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以及你在大学中校内校外主要的经历、收获等等;导师及推荐单位的推荐信主要是从推荐人的角度谈一下你在学校或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关于实习,当然是实习单位越牛越好,毕竟能到好的实习单位实习,一方面说明你很不错,另一方面能够学到更多,但是港校更看重的是你从实习经历中收获、总结了什么,主要是你实习的过程,而不是实习的单位。申请时递交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涵盖所有港校申请时,比较看重的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我觉得是相互平衡的。如果语言成绩或者绩点不高,但校园经历和实习经历很出色,也会被录取。但当然总的原则就是,越好就有利于申请。

在申请的过程中,因为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有多个专业可选,港中文一般会要求你填写你所报专业的志愿顺序,比如第一专业是新闻学,第二专业是国际传播等等,香港中文大学的惯例是,如果第一志愿录取了,就不会再看你的其他志愿,比如新闻专业发了offer,国际传播就不会考虑你啦。但香港浸会大学则是如果所选的每个专业是属于不同学院(电影学院和新闻学院)都足够录取,就会给你发每个专业的offer,但时间上有差别。

等待
十一月递交申请之后,就开始等待面试、笔试的通知。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没有笔试和面试,看过资料之后如果决定录取就会直接发offer,于是我十二月中旬就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offer。

同时十二月中旬也接到了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的面试通知,用skype面试,面试的问题会涉及到你递交的材料中提到的经历,以及你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最短两个周之后通知是否录取。

我内心是属意浸会大学的国际新闻专业,因为浸会大学的综合排名虽然不高,但其新闻专业位居全港首位一点不夸张,在全亚洲也是数一数二。但存在一个问题是,香港研究生申请,如果要接受offer需要交留位费,一般是学费的一半,6-7万港币,在收到通知的半个月之内要交上,不然视为自动放弃。由于香港中文大学的offer来得出奇的早,交留位费的时间是在12月26日之前,但我12月18日才开始浸会大学的面试,也就是说在香港中文大学留位费截止日期之前,我并不能知道浸会是否录取我。于是当时我不敢放弃中大的offer,去交了留位费,实际上也就是放弃了浸会大学的机会。大概四五天之后,我收到了浸会的offer,差点想要跪着哭,如今也是呜呜呜。

香港大学的笔试、面试来得比较晚,二月份香港大学开网络宣讲会,二月中旬发邮件通知是否通过筛选可以参加笔试,并附带一份笔试样题,三月份根据笔试成绩通知是否可以参加面试。港大的笔试和面试,真不是随便考考的,不管对于语言还是专业性都要求非常高,可见港大真的是傲娇门槛高,能最终被录取的学生也可以想见质素都很棒。二月初接到了笔试的通知,高兴又担心,因为港大的面试很难,根据给的样题准备了半个多月,因为其中有些题型以前没有接触过,因此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八级改错和GMAT,从网上买了几本全英的新闻教材重新学,总之还是收获很多的。

下面是我当时笔试、面试之后纪录的,可以感受一下。我面试完港大之后的收获就是,想想我曾面试过港大,就什么pre都不怕了。

笔试
2月28日北京,全英


1.

题目有十四句话,是打乱顺序的,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故事。要求用倒金字塔结构重写新闻,并改正语法标点错误。新闻大概是关于打击高级恐怖分子的袭击,提供了死伤人数(不知道是哪一方的),目击者、新闻发言人等等,通篇都是MILF,BIFF以及ZulkifiAbdhir,并不知道是什么,这个新闻没看过的话重组还是挺难的。

2.第一题里的新闻需要挖掘更多的细节,你会去找那些信息源组成这个报道?如果第一题没有看懂,第二题也就答不出来了。

3. 改错,除了有语法、标点之外,还有用词改错,是关于香港航空公司应对突发事件演练的新闻。

4.500字论述题,科技发展给新闻业带来了什么冲击,记者会面临哪些挑战?
面试
3月22日,北京


面试官是Thomas Abraham ,口音挺重,好几个问题我都要再问一遍…总是被打断…问的很细,但是人真的超级好,爱笑,特别和蔼亲切,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特别严肃紧张。

1.你现在还在实习吗,我说没有,那说一下最后一个实习吧,我就balabala说,他说那个实习你觉得怎么样,我说很棒,从前辈身上学到很多,他问学到什么,我说很受启发很受激励,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学,尤其他们讨论国际问题的时候,他说什么国际问题,我说ISIS,EBOLA美国大选这种,然后我也觉得世界很大,很多东西可以探索。我又说我每天参加选题会,他说你有题被选到吗,我说有两个,他说很好,你肯定特别高兴,我说对,很有成就感,然后这一趴完了。然后我说参与了一个研究课题,我主要是负责研究中国国际传播的问题,他说有什么问题,我说对不起这个课题是保密的,我不能告诉你太多细节,他就笑了然后说我觉得国际传播能力有点弱,我说对。

2.看起来你对香港文化很了解,你很喜欢看TVB,我说对,特别喜欢,他说你现在还看吗,然后我说是,他说你需要翻墙看吗,我说不用,我看网上的视频,他说没封锁吗,我说没有,他又问了一遍,然后我说还看得到没有封锁。

3.你未来的规划,我说想做一个调查栏目,先从记者编辑做起,然后我还没说那个我以后还要做编导制片人呢,就被打断了问你有什么喜欢的调查栏目吗,我说新闻调查,我受的影响很深,我说你知道这个节目吗,他说不知道,我说是央视的一个节目。他问,它做过什么调查你印象深刻的吗,我说是一个虐猫事件的,他问虐猫?我说是,有人用高跟鞋虐猫,他问怎么虐的,用踢的吗?我说是,他又问用踢的还是什么,我说是用踢的,他就表示很吃惊,他问一个人虐的吗,我说是,然后有人拍下来这个过程,放到了网上,他又表示很吃惊,我说大家看了之后对这个行为特别的愤恨,就开始人肉这个虐猫的人和拍的人,我又说到我觉得这个节目重点不在于讨论这个虐猫事件本身,而在于对于人肉搜索的讨论,他就没听清他问Internet what?我就一字一顿地跟他说Internet masshunting,他恍然大悟状,说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个大问题,我说是,他说如果我放了一个短片上网,你怎么找到我,我说我可以通过影片里的地点,可能是个楼,可能是个景点,他说这真的很难找,我说对啊,所以那个节目里的人他们用了很多方法才找到,然后我又说,可以通过找那个放影片上网的人,通过网络地址找,他说哎呀这个人肉搜索真是很可怕啊很普遍啊之类的大概是这样,我说对啊,尤其是科技发展之后…

4.你想在JMSC学到什么,我说我想学到这个不同的观点,国际的视野,老师们都是很有经验的,会带来很多观点,他说你觉得这个很重要吗,我说是,我说而且教授们不仅会教这个传统的新闻理念,也会训练同学们用科技和工具,然后又被打断了,问我你觉得你可以给JMSC带来什么,我说可能是多元化的视角,他问比如说,我说我曾经发过辩论的原因,我习惯看待问题从不同的平衡的角度,而不是老套的片面的角度,然后我知道那个观点,立场都有它的合理性,我觉得这对记者很重要,因为你要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除此之外,我有一些相关的经验,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跟同学们分享,他说我也希望这样。

5.问的问题,我说我对纪录片制作很感兴趣,能不能介绍一下,她说了一个老师是杨教授刚去了奥斯卡,我说我读到那条新闻了,然后又一个老师谁谁的。然后就是reporting china那个课都会研究什么,他说不是研究,是报道已经出现的事,我说那可以参与调查吗,他说你要是喜欢你可以啊,然后就没有问题了,说7—10天通知。

这次结果出的非常快,然而非常不幸的就是自己并没有被录取,虽然收到的是waiting list,但也知道希望渺茫。之后问了几个当时在交流群里认识的一起参加面试的朋友,发现港大比较青睐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有的还在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为什么中国的申请者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就来申请港大?我默默在心里说,不是中国的申请者都没有经验就来申请,而是大部分有经验的都没来申请。但是也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被录取,希望你们中也有人可以这么棒。除了工作经验之外,语言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一位同学曾经发邮件给港大问到为什么没有被录取,主考官认真地回复,其中一个原因是认为英语水平还不足以应付港大的课程和研究,所以英语真的很重要,至少对于港大来说。之后也收到了城市大学的offer,然而也并没有什么用了。
到港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到了中文大学来学习,第一志愿是新闻学。其他学校的学习不太了解,只知道他们真的很忙,但也很充实。比如浸会国际新闻的同学有期中考试,考试的内容是美联社的手册(AP Style Book)内容,闭卷,全英;还要出去采访,拍片子,可见浸会的课程理论和实践都非常充实,十分能学到东西。港大的同学就更忙,在我们还在悠哉上课的时候,港大的同学就已经发了第一篇采访,而且港大的资源丰富,比如有林夕、林奕华每周的通识课。但是对于他们的情况,也只了解到这些,所以对于在香港的学习,我就以我自己在中文大学的生活做例子吧。

中文大学的新闻课程两学期要求修八门课程。如果是新闻专业毕业或有相关的从业经验,那么可以修四门必修课程和四门选修课程。如果不是,则需要修五门必修课程,只能选三门选修课程。课程可以选普通话、粤语、英语,但并不是每一门课程都有这三种语言可选,比如有些必修课只有英语和粤语,有些选修课只有粤语,所以由于语言的限制,很多课都没办法选。

必修的课程十分基础,和大学学过的课程区别不大,两个学期的必修课分别有新闻理论与分析、应用调查研究、初级/高级新闻写作及新闻伦理与法律,其中应用调查研究可以申请免修。因为课程与大学学的相似,所以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些“炒冷饭”的课程,但是上课之后发现与大学的时候学的并不相同,因为教授们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经验,从这学期的两门必修来看,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学过的理论,听到了很多以前未曾了解的观点,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对于某一个问题的争论。虽然我也不知道学了这些理论干吗,但总算也是打开了新知,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选修课的课程很多,种类丰富。因为中文大学的新闻学院开设的课程既有新闻学、也有新媒体、国际传播等专业,所以选修课不仅有新闻专业的课程,比如“网络与流动新闻”、“电台播音制作”等课程,同时其他专业的部分课程也会提供给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比如有新媒体专业的“基本互动多媒体设计”、“新媒体内容制作”课程,也有国际传播专业的“跨文化传播”课程,不过一般要等到该专业的学生选完了,才能轮到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以一般很难选得到。比如,新媒体专业的“基本互动多媒体”设计已经被新媒体专业的学生选完,就没有余额留给其他专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前面提到的语言,一些课程只有粤语,所以对于听不懂粤语的大陆学生来说,可能就会错失上这门课的机会。不过粤语是越听越懂,旁听一门粤语课,既能学到东西,也能锻炼自己的粤语听力,也很好。

香港中文大学的师资力量也很强大,新闻学院的老师们大多都具备强大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大多都达到欧美国家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不仅有香港本地的学者,也有来自台湾、欧美地区的教授。比如,新闻学专业项目负责人、李立峰教授来自香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新闻理论与分析课程教授罗文辉,来自台湾原为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主任;中文初级新闻写作的讲师陈贝琼来自香港,是《明报》资深调查报道记者;应用传播研究课程的教授Willnat Lars,来自美国,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播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好像这个titile是这样的),还是某位我忘记了的大众传播研究知名学者的知名弟子。老师们都很好,高智商高情商,有的还高颜值,而且老师们人都很有趣,对待学生也十分热心,很乐于帮忙,与同学交流,有的时候还会收到老师的一些小惊喜,比如Lars会在课上给我们分好贵好贵的饼干吃,比如网络与流动新闻的美女教授会在最后一周给我们发凤梨酥慰劳我们,以及新闻理论与分析的罗教授还在跟同学谈完期末论文的Proposal之后带几个同学去吃面。

除此之外,香港的课堂比较讲求互动,老师们经常会提一些问题希望大家参与其中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总之,和老师们的相处很愉快,到了学期末也都很不舍,很多同学都跟老师拍照留念,或者在最后一堂课上偷拍老师留念,比如我。

在港中文读新闻,课业压力也不轻松。首先,每周每门课大约有三至四篇阅读材料,需要在课前阅读,很多都是英文文献。再者,十二周中,每门都有三个以上的任务,熬夜是很经常的事情。比如新闻理论与分析有根据指定主题的Presentation,期末闭卷考试以及期末论文;应用传播研究则在连续四个周,每周需要完成练习,同时还要提交根据SPSS分析的问卷结果以及期末应用调查研究的Research Proposal;网络与流动新闻,除了自定主题的Presentation之外,还要用代码编写网页,做应用软件的分享,自定主题完成Slideshow作业,以及最终期末自定主题进行采访,并制作成网站;修新闻写作课的同学则需要在一个学期内提交多次采访的新闻稿。总之,作业任务十分细致,有的很有趣,比如制作网站;有的就很头疼了,比如完成一篇关于香港公共事务分析的论文。老师要求也比较严格,尤其是对于论文写作,需要按照正规论文的格式,能想象期末一个月,要写两篇本科毕业论文的感受?并且,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是,香港十分注重学术诚信,对于抄袭行为是绝不留情的。此外,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也比较多,个人与团队合作的任务差不多各占一半,所以找对团队合作的伙伴很重要。除了在本校上课之外,还可以去其他学校蹭课,如果你有时间的话。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非常大,分为山脚、山中和山顶,基本上上课都要坐校车上山,但校车非常方便。校园的环境也很好,像天然的森林公园,很多树和小动物。另,中文大学有很多的食堂,以及很多好吃的。



图书馆也非常多,不仅有大学图书馆,还有钱穆图书馆、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建筑系图书馆等等。图书馆不仅馆藏丰富,而且设施齐全。以大学图书馆为例,一共六个楼层,每个楼层都有共学生自习和讨论的地方,根本不会有没有座位的时候。有的是开放的小圆桌或长桌,有的是可以躺下休息的台阶还自带垫子,有的则是半开放的小空间、学习桌,还配备台灯。我最喜欢的二层和四层的学习桌,旁边是窗,下午阳光照进来,非常的舒服,让人学起来也心情很好。几个人小组研讨的时候可以到图书馆的UG层进学院讨论区,也可以在图书馆UG层、G层、1层以及4层的研讨室里。只大学图书馆就有18个研讨室可以预定,隔音效果好,不会被其他声音干扰,也不会干扰到其他人的讨论。研讨室中还有电脑连接墙上的电视,可以几个人共同在墙上的电视上看到电脑中正在操作的内容,因此几个人讨论起来非常方便,不需要围着电脑一起看。总之在图书馆的生活非常享受。





建议
其实看似申港校很容易,我之前也这么想的,但是到了大四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以前太年轻。大四的九月份学校推免保研,而港校十一月份才开始开放申请,这段时间自己的心里可能会有些动摇,有的人可能会想到底是接受保研啊,还是考研啊,还是去香港,还是英国美国?我想不管选了那条路就一直走下去,一心一意地准备,不要被任何事所动摇。申请港校一直等到最后确定,也是一段很煎熬的过程,九月份看到保研的同学都尘埃落定,找工作的同学也很顺利,来年考研的同学也都成功了,而那时候你可能还在准备某一所学校,比如说傲娇的港大的笔试,每天练习、看新闻、背书,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希望确定自己方向的人可以坚定自己,同时也要调整心情。大家走的是不同的路,所以不要被其他人所影响。

在香港读书,很羡慕那些从广东来的,英语很好的同学们,因为他们普通话、粤语、英语都很好,选择的机会更多,无论是选课还是实习。因此对于在香港生活、读书的建议,我想最重要的是语言,而语言中最重要的是粤语,哪怕不会讲去全部的粤语,也至少也听懂粤语,并且会一些日常的生活表达。

在香港生活,很多人虽然你同他用普通话对话,但他还是会用粤语回复,因为他的普通话不好,甚至不会说,或者用粤语才能流畅地表达。如果你听不懂粤语,那么在生活上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听不懂地铁客服人员的指示;在学习上,尤其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常需要到街上采访,有时用普通话,未必会有人回应;如果对方肯回应,你听不懂他说的话,也没办法完成采访;再者,在香港有许多课程、讲座、论坛、实习等等,都是粤语,如果听不懂,那就失去了很多机会;所以想来港学习的同学,要多多提前练习粤语,尤其是那些将来想要留在香港生活、工作的人。

同时,英语也有要求,这主要是对于专业学习来讲,因为很多课程是用英语授课的,作业也需要用英语完成。很多大陆的学生虽然通过了雅思、托福考试,但是英语水平还是停留在应试水平,无法流畅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或者写作,因此在准备申请以及录取之后,也要多练习英语,这样才能在课上课下与老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完成作业也比较容易。再者,在香港读书,抗压能力要过硬,因为时间少,任务重,而且老师的要求严格,因此一定要学会抗压,同时也要学会减压,越是节奏快的城市,越要学会给自己放松。

来到香港,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事,比如你可以看到香港的每年一次的同志游行,以及立法会选举和区议会选举,看到选举人在街上宣传,选民在投票站投票。也可以了解到很多不同的观点、模式,比如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香港的民主政治思想等等。有时见到一些事,听到一些观点,可能会不舒服,因为和我们之前固有的观念思想相悖,比如在地铁站看到很多人聚集挥舞港英政府的旗帜,又或者听到有人说“中国人滚回中国去”这之类的话,或者看到反水货客的活动,因为这种种,有时作为一个大陆人,不会讲粤语,分分钟会暴露自己的属性,所以有时会觉得生活没有那么多安全感。在这样一个中港矛盾比较敏感的时期,可能这些现象和感受是难免的,但是面对这些还是不要自己去刻意放大,面对不同的观点,有时候也不一定分对错,但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告诉自己我来这里是来看看不同的事,听听的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在一个不同的社会里学到最多。



对很多大陆学生,尤其是不会粤语的大陆学生来说,在香港生活、学习确实有许多的不易,文化、语言、环境、学习方式都有很多的差异,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就像我有一位同学说;“有些话一定要反复告诉自己,我的经历和体验都是值得的。”如果你也希望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一定要做好准备再来。


    关注 新闻传播学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