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新地标亮相,不去你就out了(附游玩攻略)

 

16日,吴良镛院士领衔打造的“北京坊”亮相大栅栏成为北京文化新地标...





16日,位于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北角的北京坊建筑集群正式落成。该项目由吴良镛院士领衔担任总顾问,7位著名建筑师操刀设计,耗时10年,沿街8栋各具特色的单体建筑与街区内众多历史建筑组成标志性的建筑集群,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作为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的成功尝试,北京坊结合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复兴大栅栏地区原有的繁荣景象,让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互相融合更新,构建北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文化新地标。
点击观看北京坊建筑师视频

北京新地标


北京坊位于天安门西南800米处的北京坊,西起煤市街,东至珠宝市街,北起西河沿街,南至廊房二条,整体呈现为“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空间格局,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周边毗邻多所艺术殿堂,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同时区域内又拥有众多包括劝业场、谦祥益、盐业银行旧址、交通银行旧址等多处历史文化建筑。

北京坊所在的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北京历史上延续最长、历史遗存最多、旧城风味最浓、覆盖范围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但历史遗存众多,不可移动文物多达64处。据统计,仅老字号这一个地区就汇集了45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5项。
“和而不同”建筑理念


早在2006年,西城区启动北京坊项目论证时,就另辟蹊径,开创性地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集群设计的理念。邀请吴良镛领衔出任总顾问,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在延续大栅栏地区胡同肌理、恢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邀请王世仁、朱小地、吴晨、崔愷、朱文一、边兰春、齐欣等7位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保护等方面颇有造诣的建筑师共同参与设计。北京坊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对吴良镛“和而不同”原则的完美诠释,体现了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建筑设计的新模式。

历史上,大栅栏地区就是一个先进的、开放融合的区域,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大栅栏地区随处可见。北京坊的核心建筑,是始建于1905年的劝业场。现存的劝业场为1923年设计建设,设计者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师沈理源,他将西方建筑精髓融入当时的中国建筑设计中,使劝业场成为西方古典与中国传统兼收融汇的典范。



北京坊建筑总设计师吴晨告诉光明日报记者,北京坊整体建筑风格延续民国建筑特色,在恢复了排子胡同等原有的胡同肌理的前提下,依托盐业银行旧址等文保和历史建筑,以百年劝业场为中心,将7位著名建筑师设计的沿街的8栋单体建筑铺陈展开,形成独特的历史与现实交相融合的文化韵味。

如何在传承中进行创造,是困扰设计师的一个难题。参与设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认为,作为建筑师,应该通过文脉探究城市发展规律,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利用现代建筑进行文脉的衔接与织补。

北京坊街区包含了很多一手文物,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将建筑和时代文化有机融合,是设计师遇到的挑战之一。记者看到,各具特色的8栋建筑,既与大栅栏地区整体风貌相协调,又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与便捷。在建筑的三层设立了空中漫步体系,室外空间转换更加丰富。同时,还建设了大容量的车库,解决了大栅栏地区停车难的问题。
昨日劝业场,今日北京坊


在复兴商业街区的过程中,既呼应历史文化传统,又不主观、简单地引用传统符号元素,是北京坊设计师的共识。吴晨表示,北京坊特别注重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劝业场的保护性修缮。1905年,清政府在此设立的“京师劝工陈列所”,承担着民族工商业的展示功能,意为“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鼎盛时期,这里经营着20多个行业、180多个货摊,是近代北京第一幢综合性商业建筑。

如今修缮后的北京劝业场,将作为展览馆引进艺术、文化、科技类展览,同时开展文化讲坛、先锋剧场、品牌发布等活动,为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创造条件。
北京坊览胜攻略


西城区将于1月21日至2月11日(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十五)期间,以北京坊为平台,举办北京新春文化坊会活动。届时,活动将围绕“欢享中国式新生活”主题,突出“文化、科技、健康、时尚”元素,在北京坊区域内设立6个主题馆,推出“设计改变生活”、“阅读丰富生活”、“艺术创造生活”、“历史传承生活”、“城市承载生活”、“美食品味生活”等丰富内容。

内容综合自:光明日报1月17日09版,北京晚报,北京坊公号,千龙网


    关注 光明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