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通信互联网】2017中国互联网趋势预测白皮书

 

【导读】站在2016年年末,总结互联网过去10年的起伏,展望未来5年互联网大趋势是每一位投资和从业者在辞旧迎...



【导读】

站在2016年年末,总结互联网过去10年的起伏,展望未来5年互联网大趋势是每一位投资和从业者在辞旧迎新之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华创通信互联网组在第一时间跟大家将中国互联网的领导者腾讯企鹅智库出品的8万字互联网白皮书的简要语音版转为文字,供各位投资者先睹为快,抢占先机!

腾讯在行业一直以务实,进取而闻名.他们对互联网行业的思考与布局都往往决定了行业未来的走向.为了更充分理解巨人如何看待和布局未来5年的互联网的发展,后续我们会组织免费赠送这本白皮书,同时会邀请腾讯企鹅智库的负责人,也是本书的作者跟大家线下分享交流!欢迎大家点击报名!http://dwz.cn/4VPeR4

趋势总结

未来互联网最大的变化,就是在中国已经持续了5年的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头了,饱和了,快消失了,在这个很危险的背景下,要想存活有三个机会,分别是出海,下乡和你去找年龄段两端的青春经济和白发经济。其次在这三个机会之外我们落地到四个风口上,资本风口是资本在起码在未来两年之内稳步上涨,在这里资本是在蓄势,是在储能,时刻准备着往爆款上,爆点上去投。所以大家不要担心资本会怎么样,这块你只要东西足够好,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我们说到技术,在未来2到5年和5到10年里面,分别会有两次大的技术迭代,一系列的技术集群来引领下一代的模式创新,给模式创新创造一个更长期的红利。第三个,我们说到内容,由于信息爆炸,这是一个可能长期持续并不可逆的互联网大定律,谁能提供优质的内容,谁能帮用户把内容筛出来,谁就能把握住这个风口。最后我们说到渠道,在渠道本身的变革来看,在未来几年,可能渠道最大的变革恰恰发生在更深刻的层面,也就是在生产层面和消费层面,而在生产层面和消费层面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对用户前瞻性需求的把握和判断,以及随之而来的虚拟产品,未来可能扩展到实体产品的个性化可能会引发渠道从统一式分发向个性化分发的巨大变化。

分水岭时期的三个机会

中国乃至全球科技产业将进入一个 2-5 年的“分水岭”过渡期。这里面将没有明确的先行者指引,没有可以循规蹈矩的路标和方向。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同时也遍布陷阱。

对大公司而言,未来 2-5 年的分水岭,将会决定在下一波竞争中,你的起跑位置是靠前还是靠后,甚至有无参赛机会;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场不期而遇的剧变,可能是碾碎你创业梦想的杀手,也可能是你超越大公司成为新领军者的机会。

在整个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持续长达5年的一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红利到现在为止已经达到饱和了。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何在未来3到5年继续存活和更好地发展自己,并在新的竞争里抢跑,比别人更快地找到新的机会,你需要这份权威的行业预测指南。“分水岭”大时代,企鹅智酷中国科技互联网创新趋势白皮书涵盖了最全面的趋势预测,其中的内容云集了李开复、徐小平、程维姚劲波、傅盛等63位行业大佬的智慧,基于腾讯、京东等海量大数据制作完成。在过去几年,企鹅智酷成功预测了传统产业的跨界风潮。企鹅智酷的负责人王冠为你准备了企鹅智酷对于未来互联网的几个核心趋势洞察。接下来,他会与你分享三个最大机会,以及四个重要的风口。我们简单形象地描绘下这三个机会,可以命名为出海、下乡以及青春与白发。青春与白发可能一下听不懂,放心,稍后会解释。

咱们先来看第一个机会“出海”,为什么这样说呢?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饱和的状态,对于企业来说,你去满足现有用户越来越挑剔的需求是非常难的。如果企业想保持一个成长性和增量空间,选择那些尚没有被满足的地区和国家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出海意味这我们会将市场和业务走向那些我们看到的新兴国家和市场,比如巴西、印度、东南亚、甚至如果你的产品足够有野心的话,还可以去非洲等地区。可能大家因为没有出去过,会觉得非常难,或者觉得这里有非常多的陷阱。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的第一波巨头型企业,像BAT,就是百度、阿里、腾讯,他们已经在过去几年里,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倘出了一条路。他们在出海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其实是收集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内容会在整个报告的完整版里有详细的描述。那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的话,你是幸运的。如果你一开始就将你的视野和你的立足点放到全球的市场,或者放到跨境交易当中去,机会要比你在一个存量的市场,在一个在红海的市场,在一个巨头遍地的国内市场当中去厮杀,有更大的存活率和优势。如果你是一个投资人的话,不管你过去投资的是什么领域,从今天开始,你应该把你的视野升级为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你要去看全球化的项目,去看全球化的投资布局,甚至在做投资选择的时候,那些具有全球化市场概念和用户满足服务的项目要比只做某一地,只做国内项目,在你心里面有一个更高的分数。这个出海全球化是拯救我们现在所谓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大危机最好的一个方式。

接下来可能会有朋友说:我不想出海,或者我现阶段我没有能力出海,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这份报告里有第二个路径可以带你走出这个分水岭,我们叫它“下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整个中国互联网里,虽然大量的用户已经实现了网络的升级和覆盖,但是在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还是有蛮大差异的,对于很多产品和服务来说,你在一二线城市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用户基础,或许已经到达瓶颈了,但如果把你的模式复制到三四线城市,你可能会获得一个非常大的增量空间。很多人可能在过去会担忧,我们在三四线城市获得一个用户的成本要原高于在已经网络非常发达,大家对于网络的使用已经非常熟悉的大城市。确实是这样,在过去的几年里面,这个是围绕中国大公司和创业者去向三四线渠道下沉渗透的一个最大的瓶颈。但是在今天这个瓶颈可以说已经非常小了,为什么呢?首先,很多巨头型体量的产品,比如说微信、微博、百度;比如说美团、点评、携程这样的公司,一方面它体量大,另一方面它天然具备全民属性。通过这些服务,在过去几年,通过不断在三四线城市开拓和渗透,其实,现在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已经初步具备了使用网络,使用智能手机,甚至使用apps的习惯和技能。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呢,我们作为中小型体量的产品或者创业者来说,我们跟随巨头已经开拓的路快速地杀进三四线市场,其实要比过去来说难度要小非常多。第二,我们从产品或者我们从终端上来看,过去大家会说,三四线城市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就是千元机浪潮。但它诟病的一点就是千元机性能太低,很多产品需要高性能服务,在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手机上根本实现不了。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趋势就是,在很多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中,千元机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了。很多用户开始采用更好的手机,更贵的手机。而且现在的千元机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千元机了,它所提供的性能,功能是基本不存在瓶颈的。我们最后来看一个更为重要的一点,那晚几年去行不行,现在一线城市的用户还没有完全覆盖全,还有点机会在里面,我过几年再向渠道下沉,可能那时候我的经验更多,产品更成熟。我们的建议是,不要这样做。因为我们觉得2016年到2017年这个节点应该是很多产品向三四线城市渗透的最好时间点,也是最后一个机会窗口。很多的用户,他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是三到四个小时。我们刨除掉典型的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眠来说,在剩下的时间里面,有一半的时间在使用手机。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已经到顶点了,用户不可能所有时间都在使用手机,这个是不符合人性的。那么也就是说,未来用户的竞争是app和app使用时长的竞争。在大城市里面,用户没用更多的其他时间放到手机上了,你想占用更多的用户时间,你就要抢别人的时间。这个会变得更难。所以从今天开始,已经有一定的产品快速地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去获取稳定的商业增长和用户价值。在别人已经抢跑的情况下,你还不起跑,等过几年再走到三四线城市的时候你会发现,那里面又是一片红海,你还是什么都没有抢到。所以说,“下乡”可能是对现在还不想出海的产品的另一条途径。

有的人说出海和下乡好像离我都稍微有点远,或者说这两个我也想做,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这就是第三个机会,这个机会我们把它定义为“青春和白发”。其实你可以理解为青春经济和白发经济。全球地域的,我们叫“出海”,在中国地域的,我们叫“下乡”,现在再回到人的本质上来说,那就是你要向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转移。我们知道20到35岁是中国互联网网民最成熟的人群,就像我们刚说的那个四小时概念,他们手机里装满了app,你再去厮杀的话,你是要去和成熟的对手甚至竞争对手厮杀。比如说一个新闻app,你可能抢的是游戏的时间。这个就非常恐怖了。但是我们看到19岁以下的青春用户,比如说10岁以下的用户,其实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以及i pad了。所以说在这部分用户当中,他们就像白纸一样,他们的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在这部分用户里面,如果我们能理解他们的需求,能给他们提供服务的化,比你继续去抢20到35这个人群的起步速度更快,而且如果你优先满足的这部分用户的话,未来你可能就抓住了未来最核心的一个群体。之前大家对这种低幼用户不够重视,其实是源自与一些大家想当然的理论。比如说曾经,美国有记者问Facebook的扎克伯格,现在年轻人都不用Facebook,你是不是很担心?扎克伯格说我不担心,因为他们长大了会用。他这种理论其实会很有市场,大家会觉得,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其实是伪需求,他们长大了之后不会用我们这个产品了,因为太幼稚,所以很多人不太重视这个市场。他们觉得年轻用户没有付费能力,我现在贴合他们的需求提供产品。等他们长大了,他们又用成熟的产品了,我相当于是白费功夫。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案例和趋势其实已经不是这样了。年轻用户对于他们年轻时代形成的产品习惯和产品体验是有一个很长持续性的。我们以一个视频网站来举例,就是Bilibili,就是年轻人口中的B站,它最开始是提供一些动漫视频的二次元内容,满足的是比较小众,年轻的群体。一开始,大家对b站不是很重视,也是因为大家觉得成年人不会看这些漫画,幼稚的东西。但是现在我们看到b站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多它最早的那批用户,现在都20几岁了,依然非常愿在b站上看视频。甚至呢,很多30几岁的用户被反向吸引到B站上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B站在早期抢夺了青春用户之后,它慢慢的也在丰富它的内容体系。它现在有大量的适合30岁的人看的东西了。所以说,你会看到一个定位在青春经济、低幼经济的产品,通过不断的迭代,以及对原来年轻用户习惯的继续坚持和不断培育,做到体量越做越大。第一,它的年轻用户没有流失;第二,成年用户还被它吸引过来。所以B站是一个典型案例。也就是说年轻用户的需求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昙花一现。那我们再看年龄的另一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发经济”。这个白发经济,不是我们狭隘地说:60岁以上,头发发白的;而是指中老年群体。为什么这个群体是一个机会点呢?因为大家会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说中国整个互联网很多的中老年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上网的条件和初步使用手机的能力。他们为了跟子女打个视频电话,需要买个智能手机,装个微信视频通话;为了春节和子女互动发红包,他也要配个智能手机。学会按哪个按钮会产生什么功能。这部分的用户已经被强行地拽到互联网里面来了。再有,我们说的年龄的迭代,就是中国第一波和第二波的网民,现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到了中年了,甚至已经开始往老年过度了。他们是自带网络使用习惯。但是他们年纪大了之后,对生活服务的需要和他们20岁,30岁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看到这两部分人群合起来,其实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中老年群体。他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说他们已经会用手机了。但是他们现在使用手机是被动的,但是我们知道,中老年人很多真实的生活需求依然停留在线下,这个是没有被满足的。如果我们能够去真正读懂中老年的需求,再结合他们已经会用智能手机,会用互联网这么好的一个基础,可能会找到一个新的引爆点。

总结一下这三个机会,我们发现它其实是围绕同一个核心,就是在下一波竞争里,我们首先要守住自己的存量市场,其次在争取新用户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开互联网最成熟的这群人;要么去海外,要么去三四线城市;去线下、去低幼用户、年轻用户和老年用户里面,去找新的市场机会。这个就是我们提到的三个机会。

分水岭时期的四个风口

接下来,我们再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前面提到的四个风口。我们在做这个报告的过程中呢,有很多人会问。你觉得人工智能会不会火?你觉得内容创业会怎么样?那这些非常热的词到了2017年、2018年、2019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这个在我们7万字的大报告里面会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在这里呢,我利用一点时间和大家做一点提炼性的分享。这四个风口呢,我们把它定义为“资本、技术、内容、和渠道”。

首先来看资本,大家都在说2017年资本到底会怎样,是变冷了,是寒冬,是盛夏,还是说是比较温和的一个状态。我们和数十位投资人沟通,以及我们对资本市场的长期观察来看,发现整个2017年,甚至可能延续到2018年,未来两年时间里整个资本投资市场,对于整个科技和互联网来说,应该会保持一种稳步向上的趋势。这个冷不是寒冷,而是冷静。比如O2O,或者热潮时候那些大规模的泡沫投资,在未来两年不太会出现,但是资本绝对不会刹车。大家依然会保持一个持续的投资,这是我们对未来两年的基本判断,也是请各位创业者或者说请大家保持信心,资本不会寒冬,也不会把钱袋收紧。但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道理,资本永远都是喜欢冒险的,或者资本永远都是期待更大回报的。在这种趋冷的条件下,我们会发现资本是在蓄势,是在储能,大家都在盯着下一个爆发的东西是什么。所以说我们预计未来两年整体上是一个稳步向上的趋势。但是如果其中出现爆点的话,我们会认为它会非常快速地形成一个脉冲式的高潮。因为分水岭期有很多不确定性,哪个现冒出来,哪个就会得到资本最大的认可。在这里呢,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觉得可能有几个小方向是资本比较看好的,也是我们交流中得到的信息,我们希望给创业的你一点启示。

我们觉得第一个方向是技术,在技术领域要想获得资本的投资和认可必要要有商业化的能力。空谈技术是很难的。在这个时代里,已经过了炒概念的阶段。所以说新技术加商业化是未来两年获得资本投资的很好的一个切口。

除了技术之外呢,我们认为第二个被看好的是跨境业务,比如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等都是资本比较认可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如果你能形成规模优势的话,可能获得资本的青睐。

第三个领域,我们把它定义到内容,其实就是内容创业。这个在后面内容那块我们会详细说。但是资本这块,先简单和大家提一下,就是现在只要是在内容这块的一些优质内容,头部的内容,都很容易被资本长期青睐。因为在长远上来看,来说,对于优质内容和对于中长为尾内容的提供,这个分水岭会越来越大,大家会越来越向头部集中,因为大家的时间越来越有限。

我们认为第四个资本会青睐的行业是互联网金融深水区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因为我们看到过去两年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会导致现在很多想做互联网的人有点迟疑。但是如果你放眼到整个金融市场来看,你会发现体量太小了。互联网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里面占到的改造份额还是一个最初浅的层次。我们看到未来在大金融里面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需要做,这不仅是互联网的机会,这也是金融的机会。因为整个互联网金融实际上一直存在两个趋势,第一个是互联网公司金融化,第二个是金融公司互联网化。那么到浅水区的时候我们看到,第一场战争其实是互联网公司金融化了,在未来这波更大体量的机会窗口当中,他们两方起码是旗鼓相当的。在深水区里面涉及到很多更专业的金融领域的东西,以及很多监管层面更严格的压力。这是互联网公司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领域存在一个很大机会,对创业公司来说这里面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值得学习。金融公司互联网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呢?并不是他们的金融专业知识,而是他们对互联网的理解,以及对于互联网用户的理解。在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果我们能在金融公司互联网化这个过程中提供一些集成性的东西,其实是很容易绑定到大的金融公司的。说心里话,互联网公司金融化,在互联网公司的下一波竞争中不太需要创业者的,具体来说是不太需要互联网创业者的,他们可能会更多的采用跟金融型的资源公司合作,而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他结合金融去做,那边正好是对方最稀缺的内容。

我们在四个风口里面,首先说了资本。第二个我们要说一下技术,不如大家会问到,VR会不会火,人工智能会怎样,还有大家最关心的趋势性问题。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个技术驱动力是什么呢?从我们的判断来看,未来的三到五年里不会有任何一项技术成为独立性地能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新经济,或者新互联网发展引擎的东西。未来三到五年是第一个门槛,6到10年是第二个门槛,我们放眼未来十年里面可能会有5到6项新技术逐渐成熟落地商业化,而这些新技术形成一个集群的合力,来引爆下一个技术驱动力,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的集群。但是大家也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技术集群引爆的下一波创业红利、技术红利、经济红利,要远比我们上一波智能手机加移动互联网红利更大,它对传统行业、对全球经济企业的改造比上一波更彻底。我们之前提到的引爆点在这里先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曝光。有大家最熟知的人工智能,有VR、AR技术,有大数据应用,有基因工程,有材料科学,以及我们过去已经被谈很多但是未来仍然业有非常大的爆发空间的云计算等。放眼整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迭代期,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交叉。怎么理解呢?就是当有一波技术创新之后,会带动一个长期的模式创新,基于这个的技术创新平台,会有大量的模式创新,大量的新公司,以及创造大量的财富神话。当这波技术创新的红利耗尽之后,模式创新也就结束了,会有一波新的技术创新出现,新的技术创新一经成熟落地,又会带动一波模式创新。而我们判断未来2到5年以及6到10年这两个门槛期,其实就是整个的全球经济和科技迭代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创新期,因为上一波模式创新已经基本结束了。在技术创新期里面完成彻底的商业化和彻底的技术创新成熟落地之后未来会有大量的模式创新去消耗这波技术创新带来的新的红利。2到5年成熟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比如说大数据应用,云计算,这些其实跟数据更近,但是离这种纯技术突破稍微远一点的,离数据更近的可能更容易在2到5年内落地。但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创造商业化,可能是到6到10年内。2到5年的技术落地之后,可能就会马上引爆一波模式创新。6到10年之后会是第二波模式创新,但是他们整体上是一起往前走的过程。

说完技术的风口、资本的风口,第三个,我们来谈一下内容的风口。我们看到现在工具软件在做内容,搜索在做内容,电商在做内容,旅游在做内容,各种各样原来工具化的、平台化的,都在做内容。为什么会这样呢?回到那个最初的起点平台来,就是因为那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在互相抢用户的时间,而没有新增的时间让你去开拓蓝海。在这个浪潮里面,我们观察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抢时间一定要用能够占用用户连续性时常,有高联性的东西来抢。原来的工具,原来的社交,原来的平台化服务其实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而具备连续性让用户消耗时间的,本质上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游戏。但是为什么这些平台纷纷选择做内容,而没有选择做游戏。里面有两个根本原因,第一就是游戏的门槛比内容高很多;第二就是游戏不容易具备连续性。内容作一个平台之后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用户的口碑是一样的。游戏不一样。我做一个游戏,寿命周期是一年,一年之后大家都去玩别的,你没有办法去做一个持续性的创新。所以说内容是现在整个互联网的趋势,所有做内容的公司都是在这个风口之上,我们看到既然很多不是做内容的东西,不是做内容的平台、工具、产品都在做内容,原来做的内容偏媒体属性的平台,公司产品,他们在干什么?我们认为在未来的2017年或者更长远的时间,整个内容都在自我升级,就是他们把自己内容要么变得更贴近用户的需求,要么变得更引导用户的需求,只有这两种方向,在这里面其实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小而美的,具有创新的一些产品。比如说得到、知乎、在行,这些产品,其实他们是在内容领域做出了一些很新的尝试,是一些原来的内容媒体平台没有想过的东西。那么整个内容风口的基础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其实在四个风口里面,内容风口不容易引爆,但确是最能够长期提供活力的。互联网变化太快,如果你要让我提炼一个可以持续20年的趋势并且20年这个趋势都不会死。我们只能说一个趋势,那就是信息爆炸。未来10年、20年整个科技互联网行业,信息越来越多,生产信息和信息爆炸这是不可逆的。那么在这个不可逆的20年的信息爆炸里,用户获取精准信息的难度会越来越大,用户只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付出时间,因为信息太多;第二个选择就是我付出金钱,付费让别人帮我搜索,所以说在整个内容领域,我们更加看好知识分享,知识付费,原因就在这里面。在整个持续20年的信息爆炸里面,用户不得不做两个选择,要么付出时间,要么付出金钱。我们知道越高纬的用户对时间是越在意的,所以从长期来看,内容付费和内容创新是整个内容的非常大的风口,它不会瞬间引爆,但它可能是一个存活10年、20年的经济模式。

最后一个风口是渠道,我们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看到的趋势洞察,未来几年渠道最大的变化就是由统一式分发渠道向个性化分发渠道的巨大转变。我们所定义的统一分发渠道其实很简单,就是我把我生产的标准化产品推送给我所有的潜在用户,不管我通过什么渠道,这个核心逻辑是一样的。线上线下都是一样的。小米卖手机的时候叫米1、下来叫米2,我推给的是我的核心用户就OK了,这用户可能是在北上广,也可能是在小城市,这不是问题。我们定义的个性化分发渠道是什么呢?是真正读懂用户需求之后反推过来把用户需求的产品差异化推送给用户,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比如说内容,一些偏虚拟的服务性的东西会最先实现这种从统一式分发标准式的产品向个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分发,通过更多的理解用户需求去满足用户,这样的话你就战胜了那些统一分发的方式,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到的近日头条,天天快报,他们通过大数据去了解用户对不同信息的喜好度,然后实现了千人千面,每个人看到的自己信息首页都不一样,他看到的都是他最喜欢的东西,这个是在虚拟经济最先实现的。但这里面大家会有一个疑问,虚拟经济实现自我理解。但是实体经济会这么实现么?有一个厂商会生产10000种型号的手机,在同一天推出满足10000个人么?这可能未必真的会这样,但是我们从长远来看,在满足用户需求来说,可能变化的材料技术丰富之后,甚至通过软硬件结合,在你的软件上依然可以制造出很多的差异化。因为手机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说未来硬件依然可以走这条路。渠道的变化是我们定义未来两年最大的变化。因为我们知道渠道之争在过去已经经历了很多阶段,例如有线上线下,渠道之争,像互联网手机模式,想小米模式,像我们传统手机模式。我们所说的立体式渠道和扁平化渠道、以及过去非常依赖传统渠道的IT产品、服务器等。这种产品的销售和分发是非常需要立体化的渠道去做的。现阶段呢,我们看到的这种渠道的争夺其实它依然是在中间环节,就是我们说的我的生产,我的用户是固化的,是统一生产,是统一用户,只是在中间通过什么形式卖。这个本质上并没有形成真的革命。而且现在的线上线下也在融合。小米也在做线下,很多的传统厂商也在做线下,说明它并不是一个革命式的东西。它只是选择a或选择b,或者我都选的问题。或者我们说未来两年的渠道,就刚刚我们提到的统一式分发和个性式分发的渠道之争,其实它不只是发生在渠道上,渠道只是一个结果,它发生在生产段和消费端。它的消费端通过大数据对用户分层,真正地了解到用户的需求。所以它能提供以前那种模式提供不了的用户差异化的满足感。在生产端也一样,我通过用户的不同需求反推过来之后提供定制化的内容,这个也是在生产端,所以我们定义未来两年的渠道变化,它的真正变化根源反而不再渠道上,而是在对消费者对用户的理解和对产品生产的改进上,对内容题目的改进上,而在渠道上形成的变化只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在这个渠道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给大公司创业者的建议就是你们从现在开始要非常注意去收集用户的需求,收集用户的反馈,在这块我们也想跟大家做一个更好的,更进一步的解释和交流。那就是,我不希望大家还是用传统的模式去了解用户反馈,传统的是平均数的模式,我做一个用户调查,我的手机用户全国有2000万,然后我说这2000万里面75%的用户喜欢正大屏幕的手机,喜欢5寸屏的,15%的用户喜欢5.5寸的,只有5%的用户喜欢7寸的。这种调查通常是取平均数的,我们先把满足75%用户的需求就OK了,但是在个性化分发当中,建议大家真的要把平均数这部分假装没有看见,去看最典型最小的那块,也就是喜欢7寸屏幕的用户,并深入去分析他是什么样的用户,这些用户在哪里,他为什么喜欢7寸屏幕。因为这部分用户意味你产品创新的可能以及个性化的可能。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可能很小,但是他们可能代表的一种75%的用户还没意识到的需求。如果你去挖掘这部分需求,并且你最终通过论证能够得出这些需求有长期演进的可能性,那在这一块的投入,你就可能领先一步。跟大家说个经典案例,最早三星推出Note系列时,乔布斯说用户不会用四寸以上的手机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整个的行业大家都说大屏手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用户甚至都信了,说我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手机还费电。但是,三星推出Note系列之后却成为三星当你崛起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后来学界把它解释为,三星满足了苹果之外的用户需求。这个苹果之外的用户需求在当年的那个年代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平均数之外的用户需求。当然,我们不是说抓一个小众需求就要直接用,如果一个用户说他喜欢20寸的手机,那么20寸屏幕的手机可能是一个夸张的需求,这个需求再深入分析,我们建议大家在起步的时候要把平均数概念抛弃,去看那种更细分的需求,因为它可能代表这未来的一个市场空间。

电子与语音版本https://h5.sao.cn/promot/detail?alias=youvgtlgggjj&spm=igeto163

与作者线下交流http://dwz.cn/4VPeR4


    关注 小峰说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