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地工作,谦卑地生活

 

年近不惑,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也不像成家立业时那般因为激情燃烧而显得“硝烟弥漫”,整日里膝下粘着的孩童也逐渐成长...





年近不惑,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也不像成家立业时那般因为激情燃烧而显得“硝烟弥漫”,整日里膝下粘着的孩童也逐渐成长为少年,隐约间竟多了几分生疏。

孩子有个不错的启蒙老师,她建议我们适当的保持这份“生疏”,在一旁看着就好了。于是乎,听从老师的意见,每每在孩子做功课或者他需要独立思考的时候,我都选择装模作样地捧一本书,或者漫不经心地玩弄着iPad。此时,再读龙应台先生“人生三书”似乎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坦白讲,30岁以前对于标注着“人生”字眼的作品,除了《平凡的世界》其余都是用“旁光”扫过,对龙应台先生的欣赏也源于她的《野火集》,在此之前一直觉得能写出这等杂文的一定是个鲁迅似的斗士,至少得是个男性,后来知道这位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是位伟大的母亲时,多少有些惊讶。

我想,和她一样,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为人父母后才开始上自己的“人生课”,且至今未能毕业。《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更像是我们人生课上的三本作业,是一定要完成的。

《孩子你慢慢来》从“初识”到“放手”,华安一家子给我们展现的是一段仿佛很近的童年,章节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感觉有些零乱。谈旅行、谈自然,也谈神话和信仰……读完之后的感觉我想用龙应台自己的话来概括最为准确——母亲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三部曲”里面我最喜爱的就是《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本身的文笔就不屑于华丽,但这本“家书集”少了许多文学上的技巧,更能撩动我的心弦,不知不觉中我甚至会拿十八岁的自己来跟安德烈对比,尽管,这有些不着边际。我一直在揣测,她们母子之间是否有过某种文学上的沟通,否则很难理解在这种中西结合的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安德烈,寥寥几封家书就能在华人世界里产生如此巨大的共鸣。当然,那段著名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就出现在这些“家常里短”的絮叨当中。《目送》的封面上说“最犀利的一枝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这本关于人生意义的“生死大问”从一开始就让我觉得厚重,而开篇第一个章节里对“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描述,更是给通篇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读这种文章是需要勇气的!记不得在多少个章节里泪流满面,只感觉每一次打开它都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目送”,里面有父母、有妻儿,也有自己……

我似乎有些跑题了。一直以来我对于“读后感”的理解都不拘于形式,更关注作者本身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但这却不被三年级的孩子所理解,这篇源于“范文”的想法,本想就某一本关于启蒙教育的读物给孩子洗洗脑,却不想又一发不可收拾的把人生给捋了一遍。

回到那本《野火集》吧!前年的时候出了“三十周年纪念版”,据说增加了6万多字的内容,应台先生特意做了新序《历史的眼神》,从一九八四年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开始聊到二0一四年的台湾“电影法”,甚至还剖析了我们的“中国梦”,文笔一如既往的犀利。30年来,《野火集》历久弥新,已成华人世界人人捧读的经典。当年,龙应台先生说写了《野火集》的代价大概是:这一辈子不会有人请我“学而优则仕”出来作官了。然而,从她受邀从德返台,出任台北首任文化局长到后来的台湾地区“文化部长”,一路走来那些优秀文学作品的不断出版和台湾地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都彰显着她事业上的骄傲。同时,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从“人生三书”里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不难品味出,在生活面前她表现出来的谦卑,我想这应该就是龙应台作为一名女性知识分子,之所以在当代还能被称为“先生”的缘故吧。

文章至此,我想表达的东西也应该有个归宿了。前些年一味在认真地工作,回想起来都有点感动自己,现在静下来,依然为那时自己的奋斗而感到自豪,这种珍藏于心的荣誉感绝不会成为“过去式”,即便在我看得到的将来,依然骄傲。相反,闲下来的时间,一直在学习“谦卑”,从《平凡的世界》、《生活的艺术》到《我所理解的生活》,从大师出品到新兴的人气作家,一点一滴地找寻,直到完完整整地重读了“人生三书”,忽然明白教会我们“谦卑”的就是生活本身。

在命运面前有人选择逆来顺受,也有人选择百折不挠;在生死面前有人选择苟且偷生,也有人选择大义凛然;然而,在生活面前,除了选择“谦卑”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2016年4月于东莞     


    关注 王立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