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欺骗了我们很久的天才故事,背后的真相却是这样

 




我们听过很多的天才故事。这种天才故事的结构往往是:这些牛人小时候如何笨,后来如何智慧。

譬如,有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些奇怪,脑袋大,但是肢体不协调,行动很笨拙,还被猜测是否是个畸形儿。这个人,他叫爱因斯坦。

譬如,有个孩子连1+1等于几都算不出来,内向木讷,被老师同学讥笑、排挤,以至于一度退学。这个人,他叫牛顿。

譬如,有个孩子三岁才会说话,别人都以为他是智障儿。这个人,他是氢弹之父特勒。

譬如,有个孩子一直到九岁才学会二十六个字母,到十二岁才识字。这个人,他是美国总统威尔逊。



这些历史名人的童年经历最后往往被当做传奇故事,或者被当做励志鸡汤去传颂。所以,我们耳朵里听一听,也就过了。总之,跟自己没那么多关系。

可是,这些名人们、天才们小时候真的很笨吗?未必。事实上,他们从小就很特别,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展示出他们的与众不同。而他们的父母、家人,恰恰接纳了他们的“与众不同”。

譬如,爱因斯坦小时候不爱跟小朋友玩,还爱独自躲到角度里瞎鼓捣,他的父母不但没有逼他、刻意去训练他更“外向”,而是支持他的瞎鼓捣。

譬如牛顿小时候被退学后,在家里的农场干家务活,结果总是错误百出、心不在焉,还在家里弄些乱七八糟的零件瞎琢磨。他的父母不但没有批评指责,反倒给他提供更好的受教育途径。

你看,把天才故事讲成“打小笨得一塌糊涂”,尔后又如何惊艳世人,其实就把这些故事变得玄乎了。好像这些天才们脑袋里装了一个开关,在小的时候没有开启,长大后突然有如神助,于是乎一鸣惊人了。

真相才不是这样。

这些天才们,他们小时候就有自己的天赋所在。就像每一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天赋一样。幸运的是,他们的天赋更容易被识别,于是得到了充分的接纳、尊重,并获得了肯定与支持。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一句话:

野草是什么?一株优点尚未被发掘的植物。

“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

春秋人孙阳,人称伯乐,因为对马相当有研究,受楚王委托去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历经许多周折,伯乐相中了一匹马,并带着这马来到楚王面前。楚王一见,马儿瘦得不成样子,便认为伯乐愚弄了他。在伯乐的坚持下,楚王将信将疑,命马夫尽心喂马,果然不久,它就变得精壮神骏。骑上它,便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到百里之外了。

相马不仅仅是门技术,更是门艺术。伯乐之所以选中这匹枯瘦如柴的马,首要前提就在于他爱马、愿意接近马并对马有足够的了解,才能透过表象看到它的潜能(或优势)所在。养孩子同样如此,不仅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育儿经验,同时还需要父母有足够的爱和包容、尊重与理解。

“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纳认为,每个儿童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即,每个孩子都是“千里马”。而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潜能的第一发现者和引导者,怎样看待孩子、秉持怎样的育儿观、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将直接决定孩子发展的高度、决定孩子把多少潜质培养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千里马”被埋没了,原因就在于父母并未从孩子出发,并未正视孩子自身的特点、发现孩子的优势所在并试图去发展它。相反,我们的父母大多数时候只看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并无限放大它。

这一情况,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尤其突出。海外的华人孩子中流传一个关于父母的笑话,说:

他们逼你从小就苦苦练琴,可你长大后如果真想去搞音乐他们就会吓个半死;他们还会每个周末送你去奥数班,但是如果告诉他们你将来想当数学家,他们马上会痛心疾首地劝你另选热门。

中国父母从一开始就没有真实地面对自己,更没能去接纳自己孩子的真实样子。他们任劳任怨,给孩子提供一切他们认为好的,然后期待孩子长成按照他们脑海里设想的样子。父母的焦虑,就这样把孩子给淹没了。孩子的潜能被压抑,永远只能做被动的接受者。

鉴于此,我想再次给出以下几个老生常谈的建议:

不要只看到孩子做得怎么样,更要看到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尊重而不是扼杀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难就难在“马儿”不会说话,要了解它困难重重,需要伯乐足够细心足够耐心,还要有极大的恒心。相比之下,父母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更容易一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其独特性,孩子是透过父母的眼光来看自己的,父母眼中的孩子是积极向上的,孩子就会朝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父母天天盯着孩子的问题和缺点,孩子也会觉得自己问题多多,如此,他不会为自己的生命而自豪,相反会因此自卑甚至焦虑。

接纳、尊重孩子,还应该看到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因此要对孩子的未成熟性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并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可以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对于孩子主动的尝试和自主行为,父母不妨多给予鼓励;认可孩子的活动,维护孩子的自尊,才能更好地树立孩子的自信。

要相信孩子的潜能,鼓励孩子的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生活中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有三大法宝:“包办代替”、“放手不管”或是“训斥责骂”。其实质就在于不信任孩子:“我不相信你能做好。”“我不信你能行。”这样做的结果是父母累、孩子更累。而信任恰恰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孩子不仅丧失了发展的可能性,还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须知,孩子的自信源于父母的信任。越小的孩子,越是在父母鼓励、关切、重视的目光中产生“我可以”“我能行”的肯定评价。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比如,若是父母接纳孩子天性就比较内向、不爱表现、不爱在人前发言的特点,并给及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如他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被吓着了”“受伤害了”,并且能在第一时间积极地寻求父母的帮助和庇护,这不能不说是孩子找到的最恰当有效的处理方式。

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更能细微地体察到别人和自己的情绪、更富有同情心、更乐于遵守规则,内心更有力量,且更有主见。当然,前提是,父母能发现这一点,才能引导孩子更好地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否则用错了方法,孩子只会变得愈发畏缩、怯懦。

最重要的是,爱孩子,从欣赏孩子开始。

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真正欣赏自己孩子、会赏识自己孩子的父母却较少。如果说,爱是教育孩子的必需,那么欣赏则是教育的前提。孩子是在父母赞许的目光、温柔的抚摸和拥抱中获得成长的力量的,他会产生被关注、被信任、被期待的感觉:“我被接纳、被肯定了;我是受欢迎、被爱的。”



还记得孩子学走路的情形吗,你记得自己是怎么欣赏孩子的吗,请跟我一起回想一下:在孩子跃跃欲试时,你是否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在孩子尝试的过程中,你是否积极地给予鼓励,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摔倒了,你是否及时给予安慰而不是大声训斥孩子?

孩子人生中的每一次成长、每一份进步,需要的无外乎就是父母做到这几点:相信孩子有能独自行走的潜力、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鼓励,欣赏孩子的尝试和努力,哪怕是失败或不如意。

我知道,有些父母很爱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他们甚至早早断定:我这孩子就是笨就是爱拖拉学习就是不行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哪里都不行啊……诸如此类。如果父母们无法真正去接纳孩子,也不知如何发现孩子某方面的天赋,也可以阅读下面的静观育儿旧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天赋?80%的父母不知道

我的儿子为第一夫人设计礼服:栽培他的天赋,也栽培他的视野

Tips:天赋小测试

用下面的小测验试试看,也许宝宝的潜能就隐藏在里面呢。

美国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任教的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研究出一种“多方面”的测验,这种测验考虑到孩子的多方面才能。他认为,如果你的孩子4岁以内具有以下大部分情况,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有可能是超智儿童。

1.善于记忆诗歌和富有情趣的电视中的台词;

2.很少迷路,尤其是女孩;

3.能注意到别人情绪的各种变化;

4.经常问像“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之类的话;

5.动作协调优雅;

6.能很好地按调子唱歌;

7.经常问雷鸣、闪电、下雨等宇宙间的问题;

8.你改用了讲述故事时常用的一个词时,他会纠正你;

9.学习系鞋带、穿袜、骑自行车时很快就学会,且不费力;

10.喜欢扮演角色、编故事,且演得、编得蛮像样;

11.乘车的时候会说,“去年冬天奶奶带我来过这地方”;

12.爱听不同的乐器演奏,并能根据音色讲出乐器名称;

13.擅长画地图、绘物体;

14.喜欢模仿各种表情和各种体育动作;

15.按规格、颜色收藏玩具;

16.善于表达做某件事的感受,如“这样做我很高兴”;

17.很会讲故事;

18.喜欢评论各种声音;

19.与陌生人见面时会说出:“他使我想起了小明爸爸的样子”之类的话;

20.能准确地说出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如上情形的话,他可能已显露出出色的能力和才华。反映其能力和才华的具体对应如下:

语言能力:1、8、17;

音乐能力:6、12、18;

逻辑数学能力:4、7、15;

空间想像能力:2、11、13;

身体运动能力:5、9、14;

了解自己的能力:10、16、20;

了解他人的能力:3、10、19。

[/b]

孩子的自信源于父母的信任。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信,具体应该怎么做,请看下面这个视频:



在本文文后写下您的留言,获点赞数最多的粉丝,即可获赠静观育儿随机送出的精美绘本一本。(点赞截止至次日上午11:00,以客服截图为准)

昨天获奖的是:豆奶



恭喜!请联系静观育儿客服微信号:jgyekf。备注“评论有奖”并发送您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来领取奖品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静观育儿微店,购买罗静博士新书


    关注 静观育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