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艺】说柳

 

北方之地,春天是来的很晚的,像南方之地,此时已是翠绿一片,家乡之柳早已垂落涎人,北方之地春意却并不浓重。然而...







北方之地,春天是来的很晚的,像南方之地,此时已是翠绿一片,家乡之柳早已垂落涎人,北方之地春意却并不浓重。然而,不经意间,那一排柳树还是吐出了新芽,柳枝依依,含情脉脉,让人忍不住爱怜,也让人想起很多。

犹记少时初读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丝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时懵懂的青春岁月,思绪总是不小心从课堂上溜了出去,河里的蝌蚪不知道长大了没有?水里的小鱼儿不知道游出来了没有?小鸟的巢里不知道多了鸟蛋没有?春天的一切美好从一首小诗里迸发了出来,然而,飘远的心思还未走远,老师的教鞭就赶了过来!眨眨眼,定定神,“一年之计在于春”嘛,还是认真学习吧。在书本中感受着春天,在春天里阅读着书本,青春的时光却是那般流逝,难怪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在这本青春的书中,对春天越来越爱,而对于杨柳的感悟却越来越深。

杨柳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有加,以柳为诗的不下千首。“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开始即有。南朝乐府民歌“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据《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从汉、唐 以来,这儿不知演过多少人间悲剧。“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留下了一串串带泪的故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则将灞桥折柳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催人泪下,让人感怀。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柳永的那首《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月下风拂杨柳面,月空骤、风如旧、柳腰瘦,只是那能够和自己赏此美景的人又在哪里呢?

想春风拂面,渭城垂柳依旧。昔日之时,曾与友人相约踏春,犹记渭河之侧柳树蔚然,青芽初绿,春之使然,众人皆感自然造化之功,欣然赏柳而晚归。“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虽然我们赏春远达不到圣人般的清新脱俗,然而,春日赏柳亦是一种韵味,想如今离别数年,虽然时时联系,但能够相聚的机会寥寥无几!春天又不约而至了,想那渭河之柳如今也已很是繁盛了,只是不知是否还有人去观赏它们?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这些年读的古诗多了,总是觉得对于柳树有一些同情。树木之中,柳树发芽吐绿算是早的,落叶又往往是很晚的,坚强的它却被人们寄托离别而折,是多么的不幸,然而,很快我又觉得这也许也是它的幸运,因为能够让离别的人们寄托一些哀愁,这也许就是它的使命,那么,离别不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吗。

然而,我终究还是期盼那柳枝完好无缺,人生能够少些别离。(作者单位 :双龙煤业)


    关注 黄陵矿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