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聊正月十五那些有趣的故事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新学校研究院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搜索新学校研究院、idealschool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年的团圆热闹劲儿还未消散,又盼来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甜蜜的元宵、溢彩的花灯将我们重新带回了快乐美好的节日气氛中。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老舍先生说。“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著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借着春节的新,正月的喜,十五的团圆意,元宵节成了千家万户最爱的传统佳节之一。

元宵节在传统节日里,少见的以玩乐为主题。是夜,人们游灯、放焰、舞龙戏狮、演大戏,是真正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狂欢节”。肖复兴说,“在老北京,灯节在街巷里,在平民百姓之间,方才会有‘闹花灯’的那种‘闹’劲儿。那时候,前门和琉璃厂一带,最为辉煌。清竹枝词里,‘细马轻车巷陌腾,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闲煞团圆月,多少游人只看灯。’说的是那时候的盛况。即便在小胡同里,在四合院里,小孩子们也会提着走马灯、气死风(一种简单的圆形灯笼,说它‘气死风’,是因为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或者小橘灯,绕世界跑。”



元宵•味

元宵节是甜蜜的。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宋代,汉族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好的汤圆必须是软糯而扎实的。洁白的糯米搓擀成面皮,馅料置于中心,刚柔并济揉捏成团。雪白之中满满地包进花生或芝麻等传统馅料,表皮的无味综合了内陷的腻甜。圆嘟嘟的白汤圆盛在莹莹的一汪汤水中。轻轻舀起一只白团子,咬下去,香甜中还有糯米的沙滑,一时间,绵延满口,顺着嗓子滑下去,甜腻入心。

任何与甜食有关的节日,都是美好的。





元宵•月

我们通常会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因为在农历的每个朔望月中,月亮最圆满时刻是在“望”时,即日、地、月三个天体最近一条直线的那一刻(完全成一直线即发生月食),但“望”的时刻不一定在每月十五,最早可在十四日午夜,最迟可出现在十七日凌晨,以十六为多,十五次之,因此民间才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但今年的元宵节,据天文学家计算,“望”的时刻却是今天晚上8时33分59秒,月亮最为圆满。


元宵•灯

元宵节也叫灯节,赏灯观灯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己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宵•俗

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民俗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萧放认为:“‘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宵的灯谜、元宵的锣鼓、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答案,开始于南宋。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舞龙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的习俗,流传于很多地方,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子


元宵佳节,民间亦有狮舞助兴传统。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元宵节舞狮子,寄托着人们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的心愿。
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元宵•情

元宵节其实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情人节”,除了能和恋人逛街赏花灯,两个相爱的人吃了元宵,寓意着来年的圆圆满满、甜甜蜜蜜。

元宵节的爱情,是中国式的,甜蜜中透着含蓄典雅。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有两首词分别描写元宵佳节之情,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上虽不尽相同,但思想意义却颇有共通之处。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文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较多进入小说家写作视野的岁时节日。

《红楼梦》中描写的元宵节“元妃省亲”盛况,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精彩绝伦的古代风俗图景。曹雪芹除写出路大观园内“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的太平气象外,还极力通过元宵节节俗的重要标志——“灯”——来展示贾府的大家气象与省亲中的“奢华过费”。“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大观园内上面有“匾灯”,清流一带的石栏上又有“水晶玻璃各色风灯”,柳杏诸树“每一株悬灯数盏”,“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
沈从文在《灯节的灯》一文中,对元宵节观灯的习俗娓娓道来。“元宵主要在观灯。观灯有‘灯市’,唐人笔记虽记载过,正式举行还是从北宋汴梁起始,南宋临安续有发展,明代则集中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以东八面槽一带。从《东京梦华录》和其他记述,得知宋代灯市计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数万盏。封建皇帝到这一天,照例坐了一顶敞轿,由几个亲信太监抬着,倒退行进,名叫‘鹁鸽旋’,便于四面看人观灯。又或叫几个游人上前,打发一点酒食,旧戏中常用的‘金杯赐酒’即由之而来。”
汪曾祺对故乡的元宵节,记忆最深的是“走马灯”和“看围屏”。“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冰心笔下的福建元宵节,别有情致。“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万里阳和春有脚,一年光景月当头。”明月一轮,天开清淑;春灯万盏,人乐太平。总之,喜悦团聚,才是元宵节的至上真理。延续新春的吉祥祝福,我们愿您在新一年中,拥有更多的爱与甜蜜。
(本文编辑:龚璐璐、汪子玮)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阅读公社
观看2016新学校年会直播视频,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新学校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