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杜公村过年

 

走家串户拍摄的过程,我感觉到今年过年和以往乏味的年有所不同,年味儿似乎又回来了。...



我们在一起”2017年春节影像公益行动
拍摄地点: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栗川镇杜公村

我出生在1969年,工作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家庭人口多,农村生活困难,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父母才给孩子做一套新衣服穿,全家人才能吃上白面馒头和几顿肉。

那时,我们村里有一套锣鼓,每过了腊月二十三,庄里几个会敲锣打鼓的成年人便凑在一起,用不一样的鼓点敲打起来。由于旋律太熟悉,我在家里就能准确判断出是哪位长者在击鼓。

从正月初五开始,我们庄里以我爷牵头的社火开始排练和准备,三天以后的正月初八开始演出。小时候的年没有电视、没有电影,也没有手机,过年时的娱乐除了放几串鞭炮,就是听听敲锣打鼓,看看社火。然而那时的过年,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幸福的事情。

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年味却越来越淡。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好像过年就是喝酒、看春晚。尽管我年年在农村过年,但已经几年没有看到社火,也没有听到锣鼓的响声了。

现在农村变化大,楼房越来越多,老房子越来越少,三五年就大变样。其实,人们还是渴望精神方面的寄托。出于这个想法,从正月初一起,我背着相机带着三角架,在我们庄里走了一圈,给家乡的人拍全家福。走家串户拍摄的过程,我感觉到今年过年和以往乏味的年有所不同,年味儿似乎又回来了。



姨夫,今年80岁,我姨和我母亲是同宗同族的姊妹。从我记事起,他一直在大队药铺当大夫(赤脚医生)。如今,姨夫的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孩子都已长大,他本人近几年身体状况则越来越差——姨夫变老了。



我的二爸,今年74岁,小学毕业,以前算是有文化的人。我记得在农业社时候,二爸一直担任农业社的会计。大约二十年前,二爸在经济上遭受重大变故。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导致二爸耳朵聋了;而性格内向的二妈为了偿还债务,起早贪黑地干活养猪,在十七年前积劳成疾去世。



【二爸全家福】 儿子、媳妇是陇南市师范的同学,毕业后儿子在栗川中学教书,媳妇在伏家镇小学教书。二爸家的生活苦尽甘来,幸福满满。



照片里前排右二的老人,是我印象中庄里的好人,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听过他同任何人发生过冲突,是做庄稼活的能手。育有二女一子,如今儿孙满堂,最小的儿子都抱上了孩子。



他曾是我的老同事,今年80岁,小学毕业。我记事时,他在徽县游龙川公社当干部,后来在徽县江洛公社工作。1991年7月,我从栗亭中学调到江洛镇政府工作,于是和他成了同事。由于我们同村,他在工作生活上给了我多方面的照顾。退休后他回到农村生活,既养鸡、又种地,精神状态和身体都很好,家里四世同堂。



老人现在住的老房子,据他说距今已有120多年,大致是清朝光绪年间修建的。如今,这样的老房子在我们庄里也不多见了。



【宏刚一家】

宏刚的父亲(左一)是上面老人的三弟,话语不多,有文化,我们庄里过“红白”事情,他都是负责记礼簿,七十年代以来是我们村电工,后来在乡电管站负责全乡的农电工作。

在我们农村里,舅舅是很亲近的人,全家福合影一般都会邀请住得不远的舅舅参加。这不,宏刚的二舅端坐在前排右侧。



我们庄里年龄最长的老人,1923年生人,今年94岁。我记得他是我们庄里给集体喂牲口的饲养员,一生性格温顺,爱和人交流。



坐在右边的老人今年82岁,按辈分我要叫他爷爷。七十年代他是我们大队大队长,管理全大队1300多口人的生产生活。现在身体还很硬朗,喜欢在田里干农活。



参军老人,今年68岁,1968年入伍在西藏服兵役,1973年复原后回到家乡参加集体劳动生产,同本村姑娘结婚生活,育一子一女。



这是我家现在的邻居,和我爷同辈,为人忠厚老实,如今老两口主要的工作是帮助子女带孙子。



【张家】

我们庄里的张姓就这他们一家。母亲先天聋哑,30年前从邻县嫁到我们村。但老人家心灵手巧,勤劳肯干,把一个家料理的井井有条。这一家人估计很少拍照,当我带着相机走进院子,正在一个人忙里忙外的妈妈,赶紧张罗儿子、媳妇和孙子们回家,但左等右等就是没有找到老公。我告诉他们,有机会一定补上这次的遗憾,来一张完整的全家福。



【我的全家福】

拍摄于正月十四,适逢父亲的76岁寿日,出嫁的妹妹也带着妹夫和两个外甥回家团聚。照片里,前排正中是父亲,两边分别是我舅舅和母亲。我家三男一女,我是老二(后排左二),如今我们兄妹四人都已成家,我们的孩子也已经长大。

我的父亲小学毕业,1957年“大闹钢铁”时候从农村出来到小河铁厂,后来到天水拖拉机厂工作,再后来到徽县水电局、徽县运输公司工作。



【运动全家】

运动(后排左四)今年48岁,和我同龄,却比我长一辈,按理应该称呼他爸;更尴尬的是,我是正月初九生的,他是十一月生的,实际比我小一岁呢;所以我一直叫他的乳名“运动”。他父亲和二爸两家人一直生活在同一个院子里,今年春节,我有幸拍摄到了这家人聚得最齐的一次。



正月十六,运动的女儿订婚。

新人站在第二排的右四和右三,右二是新郎父亲,右一是我。

运动是我们村民小组的组长,村监督委员会主任,平时搞小规模建筑。他女儿在外面打工,准女婿家在田庄村,距我们村两公里。

在我们的习俗里,订婚仪式是要把最最亲近的人邀请在一起,见证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我有好多年没有参与订婚仪式了,于是我带上相机,又一次回到家乡,留下了这个美好的时刻。
(完)




作者于宏举
本活动已于2月12日投稿结束,感谢所有志愿者在这个春节的积极参与。
“我们”在公共号上将继续选登志愿者的来稿,与此同时,志愿者拍摄的照片也统一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不久,这些满载深情的一张张明信片将从北京寄出,送到被拍摄对象手中。


/本期其他志愿者作品/

给故乡的自家人拍照 (湖南常德)我们在一起,祝福共此时(湖北武汉)

陪母亲回娘家 (甘肃会宁)用手中的相机来记录 (甘肃徽县)

把内心写在脸上 (山东五莲)

上葵村光阴的故事 (广东饶平)

高空的蓝不止远方还有家的上空,记得抬头仰望 (山东郓城)
公 益 支 持
2016年年底,“我们在一起”获选壹基金公益创新平台“我能实验室”的第三季项目。
“我们在一起”项目介绍


女摄影师焦冬子2012年发起,为西部家庭和老人免费拍照、送照片的公益影像项目。“我们在一起”的志愿者们至今为宁夏、甘肃、内蒙、青海、贵州、四川等地的一百六十余座村庄制作照片一万四千余张,让许多的家庭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张全家福,数位老人拥有了第一张也可能是最后一张真正属于自己的影像记忆。
用影像关注西部农村,做有深度有温度的传播
欢迎投稿荐号,直接留言或者微信联系PengPengRachel


    关注 我们在一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