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墓葬|第43届日新建筑工业设计竞赛佳作奖作品【唐龚洋,陈丹】

 

唐龚洋,陈丹投稿分享第43届日新建筑工业设计竞赛佳作奖作品“植物的墓葬”。...





第43届日新建筑工业设计竞赛主题为植物学与建筑学。在我们看来,面对当今的生活方式,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而人类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自然中所处的植物,将植物融进人类所构筑的生活与空间中。因此,我们想设计一种建筑空间:通过对植物的重新定位,以人为出发点,建立植物与建筑之间多变且动态的联系。

自古至今,地域文化的繁荣和衰败与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密切相关,随着植物的消亡,许多当地的文化也逐步消失。因此我们认为比起自然界中活的植物,死去的植物更能表现植物的美与灵动,更能让人类对其产生探索之心。

我们希望通过建筑这个载体,将植物做成标本埋藏其中,永久保存,供人们自行发掘与探索。且人作为整个空间的动态存在,将结合“影控技术”,在人的行走中打开标本的秘密。整个建筑形式为大部分埋入地下的标本馆,通过阶梯、平台架构,并在内墙上铺满30cm*30cm的标本。我们采用剖面的表现方式,将标本馆内部的架构与人的活动展现出来。且“标本”存在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以此来纪念消失的文明,整个空间把与文明连接的植物保存下来,将植物图鉴建筑化。

©唐龚洋,陈丹
标本馆入口处埋于地下,通过阶梯进入。面对开始时的建筑内部的黑暗,人的出现,“唤醒”空间。

©唐龚洋,陈丹
利用上述提到的硬控技术,截取空间的一部分,展现人走过标本时的场景和植物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人的行动过程中,标本“亮”即对其进行视觉认知,进而针对感兴趣的内容可摘取研究,还可用工具扫描,通过数据反馈得到更多的与植物相关的知识信息。

©唐龚洋,陈丹
同理,选取一个场景。通过人群的位置变动,带动标本的明暗,形成空间的多样性,建立建筑、植物之间以人为纽带的动态关系。

在整个空间的中心部分有一通高的透明空间,全覆以常亮的标本。意在塑造一个既能在此处观察到局部建筑空间的动态变化,又可在此深化对植物的认知并“反思”人类对待植物态度的“神圣空间”。

©唐龚洋,陈丹
场景动图,©唐龚洋,陈丹
场景动图,©唐龚洋,陈丹
草图,©唐龚洋,陈丹
草图,©唐龚洋,陈丹
手绘草图,©唐龚洋,陈丹
预想将呈现标本的建筑放入文明遗失环境的地下,入口由地面通入地下部分,地上部分裸露3.6m高,作为建筑所处地的标示作用,人也可由拱形门洞自由通过,且开有能采自然光的方形小窗。

草图,©唐龚洋,陈丹
草图,©唐龚洋,陈丹
最初对于人进入建筑,和在楼梯路径中的场景预想。希望营造人第一次进入到建筑内部,面对突然亮起来的植物标本,能产生惊喜和震撼的心理感受,激发人的好奇心。

这次竞赛的主题旨在让我们去探索自然之美,让我们寻找建筑手法去展现她的美,让我们学着构筑一个关于自然、建筑与人融合的思想。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也度过了迷茫的时期,我们最后成功的找到了能够表现竞赛主题,表达我们想法的方式。这个寻找的过程,和最后能有幸向评委老师学习并与其他参赛者交流,都是我们在参加这次竞赛中最大的收获。
竞赛设计师


唐龚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陈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相关阅读
竞赛相关

第42届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

第42届日新建筑工业设计竞赛结果公布

第43届日新建筑工业设计竞赛

第43届日新建筑工业设计竞赛结果公布
版权声明
本文由参赛设计师投稿,文中涉及文字与图片内容的原始版权均归参赛设计师团队所有,任何各方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race或参赛设计师团队,未征得参赛设计师团队许可,擅自转载,后果由转载方承担。

archrace欢迎参赛设计师团队向我们投稿参赛作品,我们有完善的程序来为参赛设计师团队和作品做宣传介绍。


竞赛作品投稿邮箱:archrace@163.com


    关注 archrac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