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寨到山巅——德国制造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一位德国学者说过:“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是德国公司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确实,中国虽然能为世界制造各种商品,但是那些制造商品的高精密的机器却往往从德国进口。而德国制造确实也代表了高科技、高精度、高品质、高安全。中国人更是对德国产品达到了崇拜的程度。然而“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你也许不知道,德国曾经也是山寨王国。

曾经也是山寨大国
经过18世纪的工业革命,英国已经是“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科学技术几乎落后了英国半个世纪。
 

19世纪德国风貌
好些德国企业都在19世纪上半叶派出自己的员工,去英伦半岛进行所谓的“学习旅行”,其实是偷学英国的技术。因此德国的企业家在19世纪中期开始被英国人称为是最卑鄙的工业间谍。

例如当时在伦敦有一个自称为施鲁普先生的德国投资人,在英国工商业界受到热情欢迎。这个德国绅士风度翩翩地参加伦敦工商巨头的聚会,英国企业家并没有对他产生戒备心理,反而详细地向他介绍了英国最新的钢铁生产流程。后来被英国情报机构发现,这位风度翩翩的施鲁普先生其实是来自德国莱茵河畔的工业家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当年德国在英国人眼里就是“山寨大国”。很多德国企业几乎是肆无忌惮地复制英国产品,由于德国工人工资远低于英法,因此德国商品的成本非常低廉,德国制造的山寨商品,泛滥欧洲各地。

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剪刀和刀具在市场上具有最高的声誉,谢菲尔德的刀剪都是用铸钢打造的,经久不坏,被称为最锋利而又经久耐用的刀具,所以价格不菲。德国索林根城的刀具剪子制造商便假冒这个名牌,把自己的产品也打上英国“谢菲尔德”的质量检查印章出口国外。然而德国仿制品却是用铸铁打制的,质量根本不能与谢菲尔德的产品相比。

这件丑闻曝光后,英国人终于忍无可忍,英国的企业家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首先是谢菲尔德刀具生产商在伦敦发起抵制德国货的运动,他们要求所有来自德国的产品,必须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

到1887年4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法》,并把这个条款写了进去。从那时起,所有德国产品要进入英国本土或殖民地市场,都必须打上“Made in Germany”的印章。是不是与今天的“Made in China”相似?



这件事引起了德国人的彻底反思,德国制造企业开始改变做法,认真专研技术并严格控制质量。到1893年,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亮相芝加哥世博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德国制造”开始逐渐摆脱廉价质次的形象,逐渐确立在设备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到19世纪末期,德国商品已经使同类英国商品相形见绌,“德国制造”这个曾经的耻辱印记也变成了一块金字招牌。1883年至1893年间,德国销往英国的货物增加了30%。因为其产品在英国是如此受到青睐,德国的一些企业也纷纷在伦敦开设了自己的分公司,比如钢琴制造商贝西斯坦(Bechstein)和缝纫机制造商普法夫(Pfaff)等。

那么,德国制造靠什么成为精品的代名词,又为何能长盛不衰,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呢?除了德意志民族的严谨特质,主要归功于三大体系。
一、科技创新体系。
“德国制造”的强大首先在于科技创新。新产品的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研发及创新普遍被德国的制造企业视为生命力,因此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3%,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年度研发费高达58亿欧元。大众的每一个设计师每年都要画5000张原创的设计稿,必须使用手绘。
 

欧洲专利局标识
德国企业在欧洲专利局申请的专利每年有30000项左右,占欧洲申请专利数量的30%以上。以奔驰汽车为例,基本上每一季度都能推出一款新的车型。德企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背后,是提供有力支撑的政府创新体系。

德国的创新体系中还有一个工业联合研究模式,叫做“中小企业中央创新计划”。该项目将具有研发兴趣的工业企业与研究机构集合到一起,激发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激情,政府则对研发项目进行资助,接受资助的新项目每年大约有4000到5000个,总金额达数亿欧元。
二、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
1918年3月,德国标准化协会制定发布了第一个德国工业标准,此后每年都会发布不同领域的行业标准。德国的行业标准制定机构主要是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它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8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



DIN认证
以1922年制定的DIN476号纸张规格标准为例,这一标准设定了我们今天常用的A4、A3等纸张规格。同样,在今天德国政府力推的工业4.0框架下,德国政府也在强调在机械领域、加工制造领域、自动化工程等领域统一术语,将自动化领域、工业通讯、工程学、建模、IT安全、设备整合、数字工厂的现存标准纳入新的全球性参考标准中。

主要的认证和监督机构为南德技术监督公司、北德技术监督公司和莱茵技术监督公司,这些机构实行独立于政府和行会,依照ISO和DIN等标准对企业产品和制造流程进行检测。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制造业创造价值达180亿欧元。
三、接地气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德国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职业教育,目前德国的职业培训多达350多种,其中制造业培训在所有的行业培训中占比最多,约为35.3%。通常整个培训时间为两年到三年半。理论课程费用由国家承担,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

德国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以尽量降低年轻人的失业率。双轨制职业教育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一方面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岗位技能专业化,另一方面借助多渠道的职业培训,实现就业选择多样化。



另外,德国设计出一整套完善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对双轨制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和规范。政府机构则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多。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
 
结语


今天的中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的是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如今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技术含量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中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德国制造的成长之路能否给我们一点启示呢?


    关注 汽车工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