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饮用水充氮事件:媒体再次为“打假”而普及基础知识

 

近日,南京市民举报康师傅包装饮用水中充氮,质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康师傅官方则作出回应称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且...



近日,南京市民举报康师傅包装饮用水中充氮,质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康师傅官方则作出回应称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且主管部门调查后表明“无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在几日内迅速发酵,引来媒体人与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那么到底饮用水中加氮气是否有食品安全问题呢?先来看看权威媒体怎么说。

实名举报引关注,主管部门调查称“符合标准”

事件开端是打假人“江南浪子杨鸿”4月18日晚在微博发布的文章,怀疑康师傅在饮用水中充氮,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随后这篇文章引发关注,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上述举报事件,舆论焦点在于在康师傅饮用水中充氮是否有食品安全问题。

人民网记者采访了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老师成玉梁,他认为:在罐装时滴注液氮是比较成熟的工艺,而且由于用量很少,成本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为了这一点去违规使用工业液氮没有必要,尤其是像康师傅这样的大公司。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证券专业报纸《证券日报》记者在向康师傅相关负责人求证时,得到一份官方的回应是:“康师傅饮用水的所有生产环节皆符合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

4月20日,株洲新闻网健康频道刊发报道《康师傅饮用水中加氮气被举报 调查后认为符合规定》,报道中明确写道:“执法人员在核查该公司的企业标准和工艺生产流程表时发现,浙江省卫生厅备案的企业标准中明确顶津食品生产的包装饮用水(其他饮用水)中可充氮灌装。”

而中国经济网的报道直接将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公告发布,标题是《康师傅饮用水因充氮遭举报 协会:可用 无需标识》。报道转引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声明称,“氮气”是在饮料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加工助剂,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并不需要进行限定。声明同时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发布的“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修订版)实施问答”第三十四条规定:“加工助剂不需要标识”,因此在饮料中使用氮气作为加工助剂无需进行标签标示。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说明
在这一环节中,主流媒体报道的聚焦点在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对康师傅饮用水充氮的调查,结论是康师傅饮用水“生产环节符合标准”。

媒体普及瓶装水加氮用意:“对消费者健康无害”

4月20日,广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省级大报《新快报》则刊发深度报道,报道引用了康师傅新闻发言人的回应:康师傅的包装饮用水中确实使用了氮气,但购买是业界一流供应商Air Products的食品级氮气,康师傅饮用水的所有生产环节均符合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该负责人表示,氮气是食品中常使用的加工助剂,并不是添加在食品中的成分,可以不用在配料表中标注。在瓶装水中使用食品级氮气,一是有保鲜防氧化的作用,在打开瓶盖后,瓶中的氮气会自然融入到空气中;二是可以使容器更加坚固,减少对PET的消耗,本身是更加环保的包装方式。

康师傅4月20日也发表声明称:康师傅包装饮用水安全无忧。


康师傅饮品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声明
其实,早在2015年7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刊、中文核心期刊《食品与机械》就曾刊发多位高校研究机构专家的学术论文《充氮技术对天然矿泉水品质的影响》。文章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1)天然矿泉水中充氮,其各项指标不随氮气压强及承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天然矿泉水中充氮,不会引起天然矿泉水理化性质的变化。以充氮为技术要点的轻量化包装技术可以应用到天然矿泉水的生产中。



不论是报纸报道抑或是学术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结论都是“液氮在食品安全中被广泛应用,是国际通行的包装工业,在薯片、凉茶、奶粉以及天然矿泉水都有使用”,报道侧重于释疑,打消读者以及公众的疑虑,属于积极的舆论引导。

专家:“也许是竞争对手抹黑”,到底是打假还是碰瓷?

事实上已经证明,充氮已经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在食品安全中已经被广泛应用,甚至成了奶粉生产中大厂家的看家伙。那为什么这么司空见惯的事情会引发舆论关注呢?

对于康师傅饮用水充氮事件,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事件也许是竞争对手的抹黑,“康师傅拥有五六百亿元的盘子,企业应该不会为了节省那么一点点铤而走险。”

眼下,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愈演愈烈。一些微信公众号将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赚取市民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自媒体的广告费动辄过万元,但造谣成本极低,被举报后删除文章即可;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谣言并可有偿删帖。食品谣言的网络传播,已然成为利润可观的黑色产业链。

《北京日报》援引一位食品企业负责人的观点称,公众随时处于“食品安全焦虑”之中,人们一般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不法分子诱导消费者对食品企业产生不信任感,轻则用于打击竞争对手品牌,影响其正常经营和市场销售,重则造成对整个食品行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而对康师傅的这次事件,那么到底是由于专业知识不足而误打误撞地自我维权还是别有用心的碰瓷式打假呢?也许公众早已门清。


    关注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