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题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当我请求读者养成问问题的习惯时,我指的是那种谦卑的提问方式,表达出要成长、要揭示真理的一种急切。我指的是耶稣在十二岁时就已经有的那种提问习惯。“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路2∶46)——约翰·派博...



点击图片上方蓝字关注“以诺文化传播”,收看最新文章

当我请求读者养成问问题的习惯时,我指的是那种谦卑的提问方式,表达出要成长、要揭示真理的一种急切。我指的是耶稣在十二岁时就已经有的那种提问习惯。“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路2∶46)——约翰·派博

问问题是理解的关键

我在大学教授《圣经》课的6年期间里,收到过的最好荣誉之一,是一件T恤衫,是我的助教做的。衣服背面写着,“问问题是理解的关键”。

当我谈到要努力进行有意图性的思考时,我的主要意思是:问问题,努力用头脑来回答这些问题。所以学会有果效地思考《圣经》经文,意思就是要形成问问题的习惯。对一段经文,你可以提的问题,几乎可以是无止尽的:

他为什么用那个词?

他为什么把词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

他在其他地方怎样使用这个词?

这个词,和他本来可以用的另外一个词,有何不同?

这种词语组合,会怎样影响到那个词的意思?

为什么会接着出现那一句?

他为什么用“因为”这个词,或“所以”、“虽然”、“为了”来连接这些话?这样符合逻辑吗?

它和圣经中另外一个作者所说的相合吗?

它和我的经历相合吗?

问问题这一习惯尊重人吗?

有人可能会疑惑,在读《圣经》的时候,对《圣经》问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尊敬的方法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在临近耶稣诞生的日子,一位天使来到马利亚面前,也来到施洗约翰的父亲那里,带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言。马利亚和撒加利亚都问天使说的是什么。但是,天使对撒加利亚很生气,却没有对马利亚生气。为什么呢?

一定是和他们问问题时的心里态度有关。天使对撒加利亚说,“撒迦利亚,不要害怕。因为你的祈祷已经被听见了,你的妻子以利沙伯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约翰。”(路1∶13)但是撒加利亚年纪老迈,妻子也不孕。他就怀疑了。实际上他是不信。他用一个问题表达出不信,“我凭着什么可知道这事呢?我已经老了,我的妻子也年纪老迈了。”(路1∶18)

天使不喜欢这个反应。撒加利亚没有谦卑地问上帝会如何这样做。他在问问题的时候,并不顺服,也不信靠。所以天使说,“我是站在神面前的加百列,奉差而来,对你说话,将这好信息报给你。到了时候,这话必然应验。只因你不信,你必哑巴不能说话,直到这事成就的日子。”(路1∶1920)

但是,当马利亚问问题的时候,她心里是不一样的。天使对她说,“马利亚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经蒙恩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路1∶3031)当然,马利亚也很疑惑,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她问,“我没有出嫁,怎么有这事呢?”(路1∶34)天使没有对她生气,相反,天使尽力回答了她的问题:“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必称为圣,称为神的儿子。”(路1∶35)

“人啊,你是谁,竟敢向神强嘴?”

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好的。要看提问者的态度。当你理解他想要你做什么时,你是否有一种对上帝话语的顺服,和要顺服上帝的意愿呢?如果事情很明显但却超乎我们的接受范围,你是否愿意拥抱上帝之奥秘呢?

还有另一个错误的提问的例子,当保罗写了一些很神秘的事,有人作出了回应。保罗先说,“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有人对这句话有了回应,说“他为什么还指责人呢?有谁抗拒他的旨意呢?”保罗从他这种提问中,听出一种对上帝的愤愤质疑。于是他回复说,“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神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罗9∶1920)希腊文中,“回问”这个词好像也有反对刚才所说的含义,正如新约圣经中唯一另一处用到这个词的地方(路14∶6)所表明的。

有一种问题,是本着急切想要理解、相信并顺服真理而提出的,是谦卑、顺服的问题。还有一种问题,是学术界的游戏,出于一种不信的愤世嫉俗感、一种淡漠的弃绝。当我请求读者养成问问题的习惯时,我指的是那种谦卑的提问方式,表达出要成长、要揭示真理的一种急切。我指的是耶稣在十二岁时就已经有的那种提问习惯。“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路2∶46)

多结果子的拐杖

你可能也会疑惑,提问的习惯是不是一个有果效的读经方法。我能想象有人会说:“这些事难道不是很明显的吗?我们读经时,有必要想这么多吗?”没有,你没有必要这样做。你可能在没有训练的时候,就已经很有洞见地读了。我是真的这样想。有一些人,他们在一秒钟所看到的,可能会花上我几个小时的疑惑(即思考)。

一位教授有一次曾问过我在思考过程中用了怎样的辅助办法,“那不都是拐杖?”我只是说,“是的,因为当我想有果效地思考上帝不可测度的话语时,我的确觉得成了一个瘸子。我需要所有可能找到的帮助。”当我读圣经的时候,我通常是很无趣、缺乏认知力的。所以我很急切地祷告,让主把我的心贴近他的话语(诗119∶36),打开我的眼睛看见他的奇妙(诗119∶18)。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上帝(通过他的话语)给我一个冲动:“我所说的话,你要思想”(提后2∶7)。要挖掘聪明。“寻找他如同寻找银子”(箴2∶4)。主从来没有说过,“停止思考我的话;我要告诉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用不同的问题进深

让我给你出一个小测试,来看看《马太福音》7章7到12节中那珍贵、有力的信息,对你而言,是不是直觉很明显?耶稣说过他会在我们祈求、寻找和敲门之后会回应我们,接着耶稣就把上帝和人的父亲做比较,世上的父亲在儿子求饼和鱼的时候都不会给他石头或蛇,你留意到这一点吗?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章7-12节

耶稣说上帝“更”愿意在子女祈求的时候给他们好东西吗?很好。这是很好的消息。如果我们相信,那它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但是如果你问一个问题,“耶稣是在应许我们的天父总会给我们所祈求的东西吗?”这个……我要重读一遍才能确定。嗯,这句并没有说那么多词。就说了祈求、寻求、敲门、得着、找到、开门。但它并没有确切地说我们收到或找到什么。那么世上的父亲呢?他会完全按孩子所求的给孩子吗?不会。这句经文说,他不会给的是,石头和蛇。

现在,这就值得我们好好想想了。看起来,这句经文的要点是,当我们祈求的时候,上帝真的很爱给予。他并不吝啬。当我们来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并不觉得烦。他很急切地要给我们。他也不会耍我们。他不会往我们的午餐盒里放进石头,或往欢乐套餐里放蛇。他给我们那些对我们好的东西。这好像才是重点。

但是,如果我们祈求一些对我们不好的东西呢?我的小儿子本杰明曾经有一次向我要饼干,当我打开盒子的时候,发现那些饼干都发霉了。我告诉他,饼干上面有一些怪东西。他并不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于是说,“我要吃掉那些怪东西。”但我是不会把饼干给他的。那天就给了他一些其他的零食,可能并不是他喜欢的零食,但却是对他好的东西。他祈求了,我就给了,但不是和他祈求的完全一样。我太爱他,以至于不能给他坏的东西。

当然,这就引出了关于祷告和其他经文教导的各种问题。关键就在这儿。我们问了问题之后,就跑掉了。而随着我们努力问出更多问题,我们就更深地认识耶稣,和我们天上的父,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工作的。

本文选摘自《思想的境界》(Think:The Life of the Mind and the Love of God),约翰·派博(John Piper)/著,团结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天猫店铺:全新图书专营店
http://quanxints.tmall.com/  六折优惠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图书详情及优惠购书地址

“以诺在线”www.enoch.com.cn


    关注 以诺文化传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