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段子刷屏,传播了怎样的世态民声?

 

研究事儿揭开段子背后的秘密……...

请输入标题     bcdef

十年北漂奋斗忙,不承想,房价涨。千里京城,无房最凄凉。纵使白领也没用,不如找对,丈母娘。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房价又涨了,这下段子手们又打鸡血了……

最先躺枪的是领涨全北京的学区房。“既然清华北大毕业的都买不起房子了,那还买学区房干嘛?”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热衷于学区房?有人说教育是当今社会竞争中的一场“军备竞赛”,尽管北大清华的精英说“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不管怎样,这些段子实打实引起网友关于梦想的大讨论,“如果觉得没什么可以奋斗的动力,那么就去大北京看看房子吧”。
也有一些不是段子的事件,被人拿来当段子讲。“媒体报道,在北京买房,卖家报价728万,从7点半砍价到夜里11点半,745万成交…”

有的公号还扒出了古人的买房史,“大概从唐朝开始,买房就是个难题了吧”,你看白居易,“自他第一次来到长安,过去快二十年,终于攒够了钱,买房,实现了‘居易’的梦想……”;还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买房后写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总之每当这时候,都是“吐槽与感慨齐飞,段子共调侃一色”。作为当今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段子早已超越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成功占领了清晨早起的头条。



总结一下,对这一轮房价的调侃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泪奔型
这种类型的段子,往往直接表达内心哀痛。乍看之下嬉笑怒骂,细细想来,怎一个无奈了得。用“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来形容也不过分,总之一句话,“老铁,扎心了”。

“如果你一个月挣一万想在北京买一套100平的房子,那么没关系,可以先定个能实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活它个500年。”
笑谈型
这种段子通常举重若轻,谈笑间悲伤灰飞烟灭,看完也给人会心一笑,颇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气度。

“通风好又便宜的,那是报刊亭。地段好又交通便利的,那是地铁口小卖部。采光好又舒适的,那是房车。通风好又便宜又地段好又交通便利又采光好又居住舒适的,那是停在地铁口边上用房车当门脸房的小卖部,还兼卖报纸。”
迷茫型
通过段子写出自己内心的迷茫,只能算段子手的基本功,而一流的段子手可以写出社会的迷茫。比如:
  哲理型


反正也买不起房了,不如我们一起聊聊人生吧。房价一涨,北京又多了十万哲学家,不信你看:

“所谓殊途同归,讲的就是,以前有当飞行员、科学家、政治家梦想的小伙伴们,成年后梦想统一变为了买房。”



房价段子为什么会火?



段子是一种民意表达,也是一种安慰剂。文学写作有一种笔法,叫“含泪的微笑”(小说家欧亨利就是个中高手),但是段子已经超出这范围,变成“含泪的大笑”。段子手们通过夸张的修辞、犀利的笔法和戏谑的笔调,把沉重的话题包裹上一层看似轻松幽默的糖衣,表达观点的同时,避免了让读者直面现实的沉痛。在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轻松”让内容更易为人接受。

此外,传播段子也可能是为了相互慰藉,毕竟,“两个人分担痛苦,只有一半的痛苦。而两个人分担快乐,却有双倍快乐”。从现实情况来看,讽刺和集体自嘲,确实起到了安慰剂作用,至少,它让一个沉重的话题变得不那么沉重了。

段子的火爆有社会心理作用,也离不开媒体推波助澜。

传播学中有一个比较小众的理论,叫“游戏理论”(Play Theory),这是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在大作《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 (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1967)中提出的。

游戏理论认为,与其把媒介当成工具,不如把它视为玩具,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换句话说,人们传播信息,是为了……好玩儿。

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理论有点片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们转发段子,只是为了增强参与感,就像玩游戏一样,大家都在玩,我没玩,我out了。所以,反观房价段子的传播,发段子的人未必都在为买房发愁,或者并没愁到“为了买房,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程度。他们转发段子,甚至自己写段子,只是为了参与到这场讽刺与自嘲的狂欢中。一些媒体也利用了这种社会心理,顺便炒作一把,毕竟,这是当下最博眼球的话题。不信你看,一轮房价上涨,火了多少公号。



人们讲房价的段子,究竟表达了什么?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么看来,段子可能算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的背后都有丰富的意义内涵。深入分析可发现,这些火了的段子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对现状的不满。这是段子传达的表层、直接信息,几乎所有的段子都充斥着对当前现状不满,都包含负面情绪。

二是集体的迷茫。这是段子背后隐藏的深层信息。房价高不高,已是既定事实,怎么治才是关键。热传的段子,恰恰缺少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理性探讨,而且,在段子的冲击之下,治理房价的理性声音反而变淡,这一现象反映出来的,正是整个社会的迷茫和无奈。

三是弱势心态和舆论审判。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有房一族财富快速积累,无房族则感到自己被剥夺、被不公平对待。这种被“弱势化”的心态,借助网络媒体飞速传播蔓延,变成一种社会心态。但实际上,房价上涨是一个市场现象,是宏观政策和社会整体购买力决定的,个人对此无可奈何。所以一些被“弱势化”者期望通过舆论审判施加影响,这可以说是传播段子的一大目的。

不管哪一层意思,房价这个问题,调侃归调侃,还是要认真对待。

政府部门面对满天飞的段子,不应也一笑了之,应认真体察段子中所传递的社情信息与民意,及时采取对策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主流媒体不应跟风炒作,要正确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思考,督促政府、引导民众,共同谋划改善之策,逐步破解“居者有其屋”的难题,解决好这件关乎民生的大事。
撰稿/统筹  耿磊


    关注 研究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