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的桥 (散文版)

 

大明湖有多少桥?五十四座,够多吧!济南乃泉城,泉多则水多,水多则桥多,大明湖是泉水的最大聚集地,桥梁尤称纵横...



大明湖有多少桥?

五十四座,够多吧!济南乃泉城,泉多则水多,水多则桥多,大明湖是泉水的最大聚集地,桥梁尤称纵横。大小五十四座桥,还都是石制的,算得上是一个石桥博物馆。

初时逛大明湖,并没觉得她有什么特别的亮点;日积月累,常逛常看,渐渐发觉亮点在桥。诗有诗眼,园有园睛,大明湖公园的“睛”是桥,它萃聚着风景,讲述着历史,散发着文化。

烟波桥远眺
 柳岸桥、烟波桥


最古老的桥,是“小沧浪桥”。它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位于题写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地方,西邻小沧浪亭,东近得月亭,南濒湖,北依楼,那里有一小片荷塘,一座平板石桥纵贯塘上,将池塘分为东西两片,这便是小沧浪桥。两边桥栏刻着浮雕图案,两头第三个桥柱各雕有一小石狮子,桥古朴、厚重、耐看、实用。这里桥、亭、榭、池相互映衬,更有花树扶疏,春天玉兰白、海棠红,夏天青莲红荷绿柳,是观赏“佛山倒影”的首选之地。清代文人墨客常在此雅集,文史大家阮元、铁保、毕沅、翁方纲等人都是常客,端的是“济南名士多”;现今附近的墙壁上,仍嵌有他们的一些吟咏石刻。我每进明湖,尤其是夏季赏荷时节,必徜徉于此桥,曾写《明湖荷风》纪事咏怀:“六月明湖风举荷,晨昏亲近细研摩。几回忆想芙蓉赋,一叶一花皆佛陀。”
小沧浪桥


小沧浪桥周边春景


最年轻的桥,在曾堤、超然楼一带,是2007年至2009年大明湖扩建时新修的。虽是新修,但建材考究、造型精美。这一区域内水道纵横、桥最为密集,构成“七桥风月”的景观。七桥风月的说法源于宋人曾巩的诗“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这里有石板路、绿荫地,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最大的桥鹊华桥在这里,它是始建于宋代的古桥,但桥名、桥址、桥式都曾多次变迁;元代名画《鹊华秋色》风行后,鹊山与华山联袂成为济南的标志景观,桥名也因此得以固定下来。最仿赵州桥的北渚桥在这里,它恰好在大明湖湖东最北边,又参照屈原“帝子降兮北渚”、杜甫“北渚凌青荷”的诗句,于是命名为“北渚桥”;其形状有赵州桥的影子,有点“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韵致。最具有诗意的北池桥、兰青桥、竹韵桥、梅溪桥、芙蓉桥、藕香桥、芦花桥、凝雪桥等等都在这里,尤其是芦花桥,极易联想起唐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每年春天,柳新绿,嫩得吹弹可破,万条丝绦随风轻舞,飘柔,绰约,如梦似幻;连翘、桃花、海棠、榆叶梅等花儿竞相开放,“七桥风月”一带是极美的,桥头凭栏赏花,颇能感受诗性的浪漫:听花开,谁都是李白!就是在兰青桥畔,少女们嬉戏陶醉于花丛的情景,曾激起我“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诗兴:“花红如火灼清波,蝴蝶飞来不敢摩。少女天真无忧惧,花前比美秀酒窝。”
曾堤北段、南丰桥
鹊华桥








北渚桥


兰青桥、竹韵桥
北池桥






芦花桥




 幼安桥






最具有担当性质的是“汇波桥”。它是简陋的水泥预制板平桥,别看貌不起眼,却担负着调节大明湖水位的重任,控制着北水门。
汇波桥


最小的桥是“明漪桥”。它在遐园南端,东西宽不到一米半、南北长不到两米,桥拱弧顶高出水面不到十厘米。但它却是遐园引水造景的关键小桥,水利作用不可小觑。
明漪桥




最名副其实的“立交桥”是“百花桥”。在曾堤的最南端,曾堤原名百花堤,大明湖南岸有百花洲,桥亦取名百花。这是一座“立交桥”:桥上通路,桥下中间的桥洞通航,南端的桥洞可供人步行穿越。桥西亭廊临水,景色如画。
百花桥




最适合游客留影的是“廊榭曲桥”。从大明湖西南门入园,东侧湖岸第一座桥,因其连接花架廊和藕香榭,桥形曲折,故称“廊榭曲桥”。它由石板、石栏构成,石板略高与水面似分非分,石栏低矮空间上似隔非隔,乃是园林中特有的景观桥式。倚桥南望,夏则莲叶田田、秋则芦花飞雪,“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观光摄影的好地方。
廊榭曲桥




名称最蹊跷的是“濯锦桥”。它在大明湖最东端,横跨黑虎泉北路,连通东护城河的,是大明湖东线航道的咽喉要桥,但桥名有些蹊跷——濯是洗的意思,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濯锦大约有两种含义:一是形容水之清澈洁净,能洗涤精美华贵的彩绸;一是形容彩绸特别鲜润,像水洗过一样。一般来说,“濯锦”这个词是特指,专指濯锦江(简称锦江,是岷江流经成都附近的一段河流)或濯锦(成都一带所产的华美的彩绸)。济南大明湖的桥借用此名,大概是因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有一段描写济南的文字:“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明代末年在府学文庙以北的临湖处,建有一亭名濯锦,后废圮。这大概就是桥名的历史来头。
濯锦桥




题名最具有弹性的桥是“玉涵桥”。玉函亭西南,廊榭曲桥、藕香榭以东隔湖相望的,是玉涵桥。涵,按理应该是函,因为济南南部十六里河镇分水岭村南,有一座名山,相传山上有西王母的玉函(玉制的匣子),所以叫玉函山;清末济南学者马国翰集录散亡的古籍,书名即为《玉函山房辑佚书》。旧时大明湖西南部曾有一座老桥,名玉函桥。现在新建的桥,题名时不知何故改“函”为“涵”,多加了三点水;这样也好,算是祝愿济南泉旺水多吧!
玉涵桥






大明湖因有这些桥而风情万种。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我乐意一次又一次行经这些桥,如若读不同版本、不同内容的书,开卷有益。

读桥,气息渊雅,爱恋山泉湖河城。

(若欲详悉大明湖的桥,可阅读山东画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明湖的桥与亭》)


    关注 山泉湖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