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宇碎碎念」“快点快点,再晚后排没座了!”

 

“快点快点,再晚后排没座了!”






8点20多,几名学生急匆匆跑进B楼,“快点快点,再晚后排没座了!”有人催促道,另外几名学生低着头,鼓足了气迈开了腿急忙的向楼上窜去。

如果教室的座位充裕,无论是上课还是周点名,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最后几排满满当当,第一二排寥寥无几人。似乎教师和学生都对这样的现象习以为常了,因为这并未妨碍上课或者活动秩序。遇到严格的老师,会刻意把后排的学生叫到前排就座,或者把前排的座位“留”给迟到的学生。




从行为习惯中表现个人品质





因为这种课堂现象,总给人一种不够积极的信息,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教师的上课情绪。其实学校的老师也都“默认”这样的现象,所以鲜有改变。上学期选刘建伟老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如果有同学来晚了坐后三排,有时候老师会开玩笑的提醒这些“机会主义”的同学到前排就坐,往往会引发一阵笑声。

这种行为取向的原因,如果从心理学上去分析,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那是一种自己熟悉的、能掌控的、没有外界压力或干扰的状态,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这样的状态,这源于人本能的对于安全的需要和自我保护的天然意识。在舒适区里,人们当然可以感到轻松、舒适、自由,但同时也降低了接受外界正面刺激的几率和能力。
我大四那年常驻大学生活动中心,不时有机会接触到来校招聘的企业。在协助一家企业办招聘宣讲会的时候,他们对应聘者的筛选办法令我印象深刻。那天来听宣讲会的学生大概有200多名,房间基本坐满了,宣讲结束后开始收简历,人力资源主管嘱咐我先收取在第一二排就坐学生的简历,然后是中间的,最后两排和靠墙角就坐的学生简历放在最后。

简历就这样被分成了三类,他们在接下来的资料审查时,首先重点关注了前两排学生递交的简历,给予了优先考虑,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就留下来;然后按照选拔标准审查中间就坐学生的简历,条件较好的就留下来。最后才看后排和靠边就坐学生的简历,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就直接Pass。
这样很快确定了面试名单,这名主管告诉我,他观察了学生的进场状态,能主动选择前排就坐的学生首先给人一种积极、主动、上进的感觉,而远远地坐在角落的学生不太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校园招聘时,来应聘者在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异,企业更想从应聘者的行为习惯中寻找他们看重的品质。





“前排效应”让你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进步



在我们的生活中,让自己在舒适区获得放松和休息是正常的。但在学习、工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打破这种“舒适”。上课时,你每次习惯坐在最后,即使你认为这并不影响学习,但你是否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错过或者放弃了和老师互动的机会。而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聚集在后排的学生,在注意力、主动性上都不够好,打瞌睡、看手机的不在少数。在工作中,你总是愿意做那个默默无闻的“角落人”,在会议或者活动中你永远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倾听者——boss看不到你,前排的同事挡住你,你在避开别人视线、选择低调的同时,机会和认可也悄悄地避开了你。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坐在前排就能成绩优秀、事业有成,但我们确实看到成绩好、能力强的人总会出现在前排。这里面除了他们个人的资质和努力之外,确实有一种积极因素助力了他们的成功。我把这种因素称为“前排效应”。
这种效应该如何解释呢?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在一家工厂内进行了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他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基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理解,积极主动的人,选择了“前排”,于是获得了关注,进而又促使了他行为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必然会产生良好的结果,个人就会被进一步关注和认可。老师更愿意跟前排的学生互动,企业也优先选择了坐在前排的应聘者——这就是前排效应,你可以因此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进步。


如果我们能主动尝试新环境、接受新挑战,走出舒适区,走向“前排”,你可能会感到压力和紧张,但也会获得你的前排效应,收获新的信心、新的视野。








西电青年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

内容来源|西电通院

本期作者|院辅导员 李时宇

图文排版|新媒体 彭立


    关注 西电青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